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哈只墓碑

增加 6,613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馬哈只墓碑'''<br><img src="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馬哈只墓碑'''<br><img src="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8/0208/1518082991899836.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m.yn.naic.org.cn/2018/0427/203430.html 圖片來自古建中國]</small>
|}

'''马哈只墓碑''',<ref>[https://www.epochtimes.com/b5/5/4/15/n889770.htm 馬哈只墓碑揭開鄭和身世之謎],大紀元,2005-04-15</ref>位于中國[[云南省]][[晋宁县]][[昆阳街道]]郑和公园内,居坡面西,背依滇池。 马哈只墓平面呈长方形,长3.6米、宽2.52米,高出地面约0.4米 马哈只墓的初葬形制,今已无从可考。此墓自从明初建置以后,年久日深,至解放前已倾陷为土丘。六十年代初期,发现墓四角有石框为界,遂以其框用条石和水泥砌筑成今状.保持了回教长方形墓的形制。石碑通高1.65米、宽0.94米、厚0.15米。碑额呈圆拱形,上书小篆“故马公墓志铭”六字。龟趺碑座。石碑正文四周,阴刻着缠枝蒂莲花纹。正文楷书十四行,共284个字。字迹略有残损。

==马哈只生平==
马哈只本名“米里金”,为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五世孙,曾袭封为滇阳侯(即昆阳侯)。中年时随父亲赴[[天方]][[朝圣]],故獲尊称为“[[哈只]]”。因姓“马”,故称“马哈只”。[[明朝|明]][[洪武]]年间,明军攻入云南,马哈只死于战乱。据《故马公墓志铭》载,墓主马哈只,云南昆阳人,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三十九岁。

马哈只生前曾朝拜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娶温氏为妻并生有二男四女,其中次子即为郑和。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在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回乡祭扫。这段经过,刻记在《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上角“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宗坟茔祭扫追荐,至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但字迹漫漶,大都不可辨认。

==碑文来源==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均名“哈只”。按[[伊斯兰教]]的习俗,“哈只”是人们对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的尊称。中文“哈只”一词,本由阿拉伯语音译过来,意为“巡礼人”,即朝圣者。由于郑和幼年离家,对父亲的真实姓名可能已淡忘,或依习俗称父亲为“马哈只”。马哈只去世时,郑和年仅十岁左右。父亲丧葬之事,皆由长兄马文铭经办料理。永乐三年,郑和已升为内官监太监,请大学士礼部尚书李至刚撰写了父亲的墓志铭,但时逢第一次下西洋的前夕,郑和只得将碑文寄回云南昆阳镌凿于石,立在父亲墓前。

马哈只死后葬于出生地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即今晋宁县郑和公园月山西坡),其墓前的墓碑为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前于[[南京]]请当时的资善大夫礼部尚书[[李至刚]]撰写的碑文,托人带回故乡,由长兄马文铭用砂石镌刻立于墓前。[[清朝]][[咸丰 (年号)|咸丰]]年间,受到[[杜文秀起义]]的影响,满清政府镇压[[回族]],马家后人大部分迁居[[玉溪]]石狗头村隐居。马哈只墓及墓碑长时间无人照料。[[光绪]]二十年(1894年),[[苏晓荃]]发现此碑后反映给云南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1912年,袁嘉谷到昆阳[[举人]][[宋藩]]处得到拓本,收录在他编印的《滇绎》一书中,公布于世,此碑才被重视。

==历史变迁==
《故马公墓志铭》白明初永乐三年镌石以后,一直立于马哈只墓前。清朝后期,世居昆阳的郑和后裔参加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逃匿玉溪县石狗头村,恐《墓志铭》遭损,遂将其埋于马哈只墓前。此后,《故马公墓志铭》荒诸乱丘,无人问津。清朝末年,回民在月山西坡筑坟时,发现此碑,并立之于原地墓前。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云南石屏袁嘉谷得知昆阳县和代村有郑和父墓碑,遂于1911年亲往查访,得拓片并作题跋(见《卧雪堂文集》)此碑遂为世人所重视。1935年,昆阳县知事杨立声饬工设立碑亭,并在此碑两侧镌立了两块石碑,一为《明史·郑和传》: 一为夏光南《郑和太公墓志铭跋》。但由于碑亭过于简陋,不出十年便垣基尽圮。1944年,云南人彭嘉霖、昆阳县县长李群杰又于原址重建碑亭,并在此碑左侧新立袁嘉谷《昆阳马哈只碑跋》,右侧抄镌郑和撰福建《天妃灵应之记碑》。此二碑后也佚失。

马哈只墓碑为红砂石质,高1.66米,宽0.94米,半圆形碑额篆书“故马公墓志铭”,四周刻卷草纹饰,下为砂[[赑屃|石龟座]]。碑阳正文阴刻楷书14行,每行28字,共284字。行文简洁,字体寸楷,书法秀丽。除碑文除底部自然剥蚀缺损四字而外,基本清晰完好。碑阴刻有[[永乐 (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回乡扫墓题记3行,44字,字迹虽已模糊,但仍可辨认。碑文简述马哈只的生平事迹。墓碑两侧有1935年立的《明三宝太监郑和传》([[师范]]撰)和《郑和太公墓志铭跋》([[夏光南]]撰)石碑各一通。

墓碑后为马哈只墓,为长方形,四周用[[兰花]]、彩云图案镶刻。墓两侧立有《马哈只墓碑记》、《马哈只家世》等石碑。

==碑文全文==
《故马公墓志铭》全文如下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
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
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
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
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旹,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参考文献==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