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利语

增加 4 位元組, 4 年前
起源
从字面上来看,巴利(Pāli),是线、行,或是文章、经典的意思,和注释、评论(Attha-katha)相对。按南传上座部的记载,称传诵巴利三藏的语言,为“摩揭陀语”(Magadhi),或“根本语”(Mula-Bhasa)。后来才叫其“圣典(Pali)语”,即“巴利语”。
据[[锡兰]]上座部佛教的传说,现存的《巴利语大藏经》就是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巴利语:Mahinda,梵语:Mahindra)带到锡兰去的版本,所以巴利语也就是[[摩揭陀语]](Māgadhā nirutti,Māgadhikā bhāsā)。在公元前二六年前后以 [[ 僧伽 ]] 罗文字母记录下来。在公元五世纪,觉音尊者将僧伽罗语(sīhaḷa-bhāsa)注释书转译为巴利圣典语。
然而,据[[季羡林]]考证,根据[[语言学]]的特征,巴利语应是属于古印度西部的方言,与流行于东部的摩揭陀语不同。印度地方现存的三十多件[[阿育王]]敕令中,属于西部群的基尔纳尔(Girnar)刻文,最接近巴利语。巴利佛教所属的上座部,其根据地即是西部印度优禅尼(Ujjeni)为主的地方,且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刻文也与巴利语相近。并且,把上座部佛教传入锡兰的摩哂陀长老,据说生于优禅尼,并在这里出家。
58,7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