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夏夜追涼 (南宋)楊萬里

增加 5,137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十夏夜追涼.jpg|thumb|right| [https://twgreatdaily.com/images/elastic/sPa/sPalI2wBmyVoG_1Znxvu.jpg 原圖連結] [https://twgreatdaily.com/3_V-I2wBmyVoG…”
[[File:十夏夜追涼.jpg|thumb|right|
[https://twgreatdaily.com/images/elastic/sPa/sPalI2wBmyVoG_1Znxvu.jpg 原圖連結]
[https://twgreatdaily.com/3_V-I2wBmyVoG_1ZQOXf.html「圖片來源 」] ]]
[[File:夏夜追涼.jpg|thumb|right|
[https://a4.att.hudong.com/47/95/50200009239445155972952415807_s.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5%A4%8F%E5%A4%9C%E8%BF%BD%E6%B6%BC+(%E5%8D%97%E5%AE%8B)%E6%A5%8A%E8%90%AC%E9%87%8C&rlz=1C1AVFC_enTW864TW864&hl=zh-TW&tbm=isch&sxsrf=ALeKk0207WZxh3T8PfJr6EHZpFfwWSJYVA:1589954222795&source=lnms&sa=X&ved=0ahUKEwiyqKKF4cHpAhUaI6YKHdk7Ds44ChD8BQgKKAE&biw=1218&bih=618&dpr=1.5#imgrc=Mc0q2k3LGb1OYM&imgdii=7kyNwnlrcGlrjM「圖片來源 」] ]]
'''夏夜追涼 (南宋)楊萬里'''

這首詩在藝術處理上卻有其獨到之處:它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

詩中有皎潔的月光,有濃密的樹蔭,有婆娑的竹林,有悅耳的蟲吟,以及作者悄然佇立的身影。<ref>[https://read01.com/Bnn0gMM.html#.XsTCYWgzbSE   壹讀 - 情和理的享受 ——讀楊萬里的《夏夜追涼》
來源:中華詩文學</ref>

【作品原文】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游、尤袤、範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

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

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譯文==
夏天的中午,天氣炎熱,想不到夜晚還是那麼熱。打開門,到月光下去站一會兒吧。

這時,遠處的竹林和樹叢裏,傳來一聲聲蟲子的鳴叫;一陣陣清涼的感覺也迎面飄來。

可是,這並不是風,或許就是大自然寧靜的涼意吧?<ref>[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0617  讀古詩詞網 - 夏夜追涼]</ref>

==句意==
①. 追涼: 即覓涼、取涼。

②. 明月: 月華皎潔。

③. 不是風: 靜中生涼,非夜風送爽。

==賞兮==
宋詩講究「理趣」,楊萬里更是哲理高手,給讀者以情和理的雙重享受。<ref>[https://new.qq.com/omn/20200504/20200504A0ORPL00.html 騰訊網- 心靜自然涼,《夏夜追涼》賞析]</ref>

===上闋===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首句貌似平直,其實也有一層曲折: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為酷熱的時刻,而今,「夜熱」竟然與「午熱」相彷彿,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

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詩人月下獨立的形象。「開門」,點出作者原在室內。或許他本已就寢,而因夜裡天熱的緣故,輾轉反側難以入夢,迫於無奈才出門納涼。

而「明月」,則點出正值「月華皎潔」的三五之夜。這樣,作者「獨立」的目的,應該說是「追涼」與「賞月」兼而有之,追涼可得體膚之適,賞月則可得精神之快,難怪他要獨立不移、執著若此了。

===下闋===
是對周圍環境的點染:竹林深深,樹蔭密密,蟲鳴唧唧。

「竹深樹密」,見其清幽;「蟲鳴」,則見其靜謐——唯其靜謐,「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詩人置身其間,涼意頓生,於是又引出結句「時有微涼不是風」,這一真切、細微的體驗。「不是風」,點明所謂涼意,不過是夜深氣清,靜中生涼而已,並非夜風送爽。

範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涼》詩亦雲:「風從何處來?殿閣微涼生。桂旗儼不動,藻井森上徵。」雖設問風從何來,但既然桂旗不動,可見非真有風,殿閣之「微涼」不過因靜而生。人們通常說「心靜自涼」,其理相若。因此,範詩實可與這首詩參讀。

顯然靜中生涼正是作者所要表現的意趣,但這一意趣並未直接點明。如果沒有「不是風」三字,讀者很可能將「涼」與「風」聯繫在一起。

陳衍《石遺室詩話》早就指出:「若將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說甚麼風矣,豈知其不是哉。」然而,這首詩的妙處恰恰也就在這裡。作者故意直到最後,才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善於神會的讀者自當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係;隨即又當想到,前面出現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為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地道出本意更有詩味。大概這就是《石遺室詩話》所稱道的「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的旨趣。

==參考資料==
72,9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