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3
次編輯
變更
交趾陶
,创建页面,内容为“ 正在編輯 交趾陶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AnonEditWarning.svg 您當前沒有登入。如果您儲存任何編輯,您的IP位址將公開記錄在本頁的…”
正在編輯 交趾陶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AnonEditWarning.svg
您當前沒有登入。如果您儲存任何編輯,您的IP位址將公開記錄在本頁的修訂歷史中。您如果登入或註冊一個帳號,可以隱藏自己的IP位址並使用更多功能。您可以在您的對話頁檢視給您的留言。
任何侵權內容將會刪除 | 百科內容須附有來源,以供查證 | 維基百科內容均容許他人編輯、使用和重製 | 參閱繁簡和地區詞處理指引。
進階特殊文字說明引用
{{unreferenced|time=2018-09-03T15:27:38+00:00}}
[[File:臺北孔子廟儀門交趾陶蓮花.jpg|thumb|220px|[[臺北孔子廟]][[儀門]]交趾陶[[蓮花]]]]
[[File:Temple of Chukou 03.jpg|thumb|300px|嘉義觸口龍隱寺]]
[[File:通天鎮地柱.JPG|right|250px|thumb|高雄蓮池潭通天鎮地柱]]
[[File:Chiayi Cheng Huang (City God) Temple, Pailou (Arch), close-up (Taiwan).jpg|thumb|300px|[[嘉義城隍廟]]上牌樓的交趾陶]]
'''交趾陶''',又名'''嘉義燒''',是[[中國南方|華南]]與[[台灣|臺灣]]傳統建築(如[[廟宇]])的裝飾,源自[[唐三彩]],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主要都在民間默默發展與延續,早期最常見於廟宇的[[wiktionary:zh:水車堵|水車堵]],而近代交趾陶則越來越少裝置於水車堵內,但依然可在廟宇內欣賞到交趾陶,例如:中大型壁堵,但並非每間廟宇都會有,但此種交趾陶壁堵,皆須手工訂製,製作步驟繁複,造價頗高(視體積大小而定)端看廟方是否願意製作。大約1980年代期間,在[[嘉義縣]][[嘉義市|市]]有些古董商人將廟宇翻修拆除的交趾陶買進在古董市場上流通,讓交趾陶開始轉而可收藏的藝術品,因而有廟宇的交趾陶剪黏師傅開始轉而製作交趾陶藝品,在當時交趾陶頗為熱門,只是後來創作題材受限於傳統,少有新意,遂逐漸沒落。
而最近由於臺灣文創產業逐漸興起,在[[嘉義縣]][[新港鄉]]有工藝家開始將傳統交趾陶導入文化創意,將交趾陶結合以觀光休閒形式推廣,例如板陶窯、古笨港陶華園。也發展出不少交趾陶的創意商品,像是交趾陶的造型公仔等。
== 交趾陶名稱來源==
由華南傳入臺灣的一種特殊製陶技術,據目前在臺灣的藝師說法,這門技藝早期並非叫交趾陶,交趾陶的稱呼是來自日本稱這門技藝為交趾燒,而臺灣的藝師是稱為南燙(或淋湯為臺語音),後來由於時代的轉變,臺灣在日據時期引進來自日本的[[釉上彩]],當時的藝師又稱此種釉彩為水燙,更因為在製作上日本的釉上彩又比原先來自廣東體系的釉彩,更容易操作,後來有一段時期廟宇裡的陶塑釉彩幾乎被這種水釉(水彩釉為生釉,燒成後始見釉色,渾厚溫潤為其特色)取代,而一直到現今交趾陶的釉彩採用的大都為林添木先生體系的寶石釉(寶石釉為熔塊釉,釉色穩定亮麗),質感比水釉來的精緻,釉色如寶石般的光澤以及隨著陶塑形體不同產生不同的流釉效果,十分美麗。
== 交趾陶工序 ==
*畫稿
*捏塑形體(捏、推、塑、貼、刻、劃)
*將捏製好的作品陰乾至半乾狀態
*將坯體背部或底部掏空(使燒製時不致龜裂)
*完全乾燥後進行素燒(至攝氏1100度)
*素燒完成後便上釉
*最後是再進行一次釉燒(溫度約攝氏850度-900度)
==參見==
*[[剪瓷雕]]
*[[唐三彩]]
*[[石灣陶瓷]]
[[Category:陶器]]
[[Category:建築裝飾]]
[[Category:中國傳統建築]]
[[Category:台灣傳統]]
[[Category:嘉義縣市文化]]
編輯摘要(請簡要描述您所作出的修改,或選擇:新條目修飾語句修正筆誤內容擴充排版來源內部連結分類消歧義維基化維護清理)
BYCC3.0SA 點擊發佈變更後,表示您同意我們的使用條款。
同時您同意依據CC-BY-SA-3.0和GFDL條款授權您的貢獻,並在CC-BY-SA-3.0的條款下以超連結或URL的方式進行署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mmons:]] [[m:]] [[n:]] [[q:]] [[s:]] [[b:]] [[Wikt:]] · <nowiki></nowiki> <noinclude></noinclude> <includeonly></includeonly> <onlyinclude></onlyinclude> -{}- {{{}}} · {{subst:}} {{SERVER}}{{localurl:}} {{fullurl:}} {{FULLPAGENAME}} {{PAGENAME}} {{DEFAULTSORT:}} · {{#expr:}} {{#if:}} {{#ifeq:}} {{#ifexpr:}} {{#switch:}} {{#ifexist:}} {{#time:Y年Fj日 H:i|}} {{#language:}} [[User:Meiman|Meiman]]([[User talk:Meiman|讨论]]) [[User:Meiman|Meiman]]([[User talk:Meiman|讨论]]) 2018年12月6日 (四) 12:23 (CST) 2018年12月6日 (四) 12:23 (CST)
ā á ǎ à · ō ó ǒ ò · ē é ě è · ī í ǐ ì · ū ú ǔ ù · ü ǖ ǘ ǚ ǜ · ê ê̄ ế ê̌ ề · Ā Á Ǎ À · Ō Ó Ǒ Ò · Ē É Ě È
ㄅ ㄆ ㄇ ㄈ ㄉ ㄊ ㄋ ㄌ ㄍ ㄎ ㄏ ㄐ ㄑ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ㄧ ㄨ ㄩ 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ˉ ˊ ˇ 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⑬ ⑭ ⑮ ⑯ ⑰ ⑱ ⑲ ⑳ · ㈠ ㈡ ㈢ ㈣ ㈤ ㈥ ㈦ ㈧ ㈨ ㈩ · 〇 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Ⅼ Ⅽ Ⅾ Ⅿ
⒈ ⒉ ⒊ ⒋ ⒌ ⒍ ⒎ ⒏ ⒐ ⒑ ⒒ ⒓ ⒔ ⒕ ⒖ ⒗ ⒘ ⒙ ⒚ ⒛ ·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⒆ 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¼ ½ ¾ ¹ ² 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ℵ
<math></math> 簡單: ^{} · _{} · \sqrt[]{} · \frac{}{} · \int_{}^{} · \lim_{\rightarrow} · \sum_{=}^{}
標準功能: \sin{} \cos{} \tan{} · \cot{} \sec{} \csc{} · \exp{} \ln{} \log{} · \sinh{} \cosh{} \tanh{} \coth{} · \arcsin{} \arccos{} \arctan{}
Diactritiques : \acute{} \breve{} \check{} \grave{} \tilde{}
數學公式幫助
あ い う え お · か き く け こ · さ し す せ そ · た ち つ て と · な に ぬ ね の · は ひ ふ へ ほ · ま み む め も · や ゆ よ · ら り る れ ろ · わ ゐ ゑ を · ん
ア イ ウ エ オ · カ キ ク ケ コ · サ シ ス セ ソ · タ チ ツ テ ト · ナ ニ ヌ ネ ノ · ハ ヒ フ ヘ ホ · マ ミ ム メ モ · ヤ ユ ヨ · ラ リ ル レ ロ · ワ ヰ ヱ ヲ · ン
在此頁面使用的 維基數據 實體
本頁使用了11個模板:
此頁面屬於 1 個隱藏分類的成員: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對話貢獻建立帳號登入條目討論
台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資助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語言
隱私政策關於維基百科免責聲明開發人員Cookie 聲明手機版檢視Wikimedia Foundation Powered by MediaWiki
歡迎光臨 Wikipedia
任何人可編輯,每次改進都可以協助我們。
感謝您的協助讓人們發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