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7
次編輯
變更
會安
,無編輯摘要
整座會安城分為五個區,按照中國不同地區種族劃分,有福建幫、廣東幫、潮州幫、海南幫和客家幫。建起了[[福建會館]]、[[廣肇會館]]、[[潮州會館]]、[[瓊府會館]]和作為五幫會館的[[中華會館]]。會館建築雄偉壯麗,金碧輝惶。會館裡分別供奉著[[媽祖]]、[[關公]]、伏波將軍等,終年香菸繚繞。<ref> [https://kknews.cc/travel/89j5q4.html 越南旅行全息大攻略之會安古城],每日頭條</ref>
==會安古鎮的故事==
[[File:十八世紀末的會安港口.jpg|400px|缩略图|右|十八世紀末的會安港口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hoi-an/ 照片來自]]]
會安作為貿易港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兩世紀。早期占婆(Champa)王國的首都「因陀羅補羅」(Indrapura,又名「林邑浦」),正是設在會安一帶,而這裡也是東南亞重要的港口,但公元1000年,「因陀羅補羅」被越南人佔領,會安一時間沉夕下來。
帆船在港口中,等待季節風來;會安在多年的沉睡中,靜待再次活躍的機會。來到十六世紀,越南正處於南北朝的分裂時期。1527年,後黎朝權臣莫登庸篡位,建立莫氏皇朝,但不肯歸順的鄭氏與阮氏家族,則在南面進行抵抗。然而,在對抗莫朝的過程中,兩大家族卻反目成仇,在消滅莫朝後更是分道揚鑣,導致新一輪的南北對峙。不過,這場「鄭阮紛爭」又跟會安有甚麼關係?
當時,廣南國(阮氏政權)的土地不論在人口和資源上都遜於鄭氏,難以長期跟鄭氏對抗,幸好他們擁有一處良好的港灣,也就是會安。廣南國於是大力發展貿易,一來以備軍需,二來供國使用。會安也憑著地理優勢,一躍發展為東南亞的貿易港。來自中國、日本、東南亞各國的船隻都來停泊在會安河岸,而隨著歐洲人的東來,這處他們稱為費福(Faifo)的港口也多了克拉克帆船和白人的身影。十六世紀的會安,是「海上銀絲之路」的一站,百貨匯聚,貿易最盛。<ref>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hoi-an/ 會安古鎮:一座越南古城與大明皇朝的往事],storystudio</ref>
==會安港的發展==
古代會安港的發展經歷了形成-發展-全盛-衰落等四個階段。其中,發展與全盛階段是會安港最為燦爛輝煌的時期。在長達一千多年的形成與發展時期里,來自中國、日本、東南亞及南亞各國的商船都在會安港進行貿易交流,會安港則名列當時東方各大港的前茅。同時,該港還是古代占婆國使節前往中國進行朝拜的啟航港。從公元15世紀起,荷蘭、葡萄牙、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先後在會安港設立商站。各國商船經常出入會安港口。其中,尤以中國的商船最多,有時一次竟多達上百艘。中國商船帶來的商品有錦緞、紙張、毛筆、銅器、瓷器、陶器、銀器、金幣、銀錠、鋁、鉛、硫磺,而從會安則購回胡椒、糖、木材、香料、魚翅、燕窩、犀牛角、象牙、黃金、蠶絲等當地土特產。後來,隨著商品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中國商人就在會安購買地皮,建築房屋,作為銷售商品和收購貨物的場所。會安是最早出現旅越華僑的城市。<ref> [https://kknews.cc/history/xnk439q.html 會安古城——越南的東方明珠],每日頭條</ref>
===廣肇會館===
作為當年東南亞重要的貿易通商口岸,除了日本人區域外,華人區這邊更留下了許多痕跡至今。會安古鎮內的「廣肇會館」為當年華人通商後,同鄉聚集所建立。廣、肇分別指廣東的「廣州府」與「肇慶府」兩個地區,而當時勇於出海跑全世界通商的廣東、福建華人,不只在越南、包括印尼、泰國等都建有類似會安廣肇會館的會館。會館的用意是提供同鄉交流情誼、商談要事。會安的這座廣肇會館,至今仍為廣肇同鄉所經營,裡頭供奉著台灣人也相當熟悉的「關羽」與「媽祖」,寫的還是正體中文,值得一逛。<ref> [https://tripmoment.com/Trip/19086 越南會安|超好拍古鎮文化巡禮,白天夜晚都驚豔],tripmoment</ref>
===日本橋(來遠橋)===
日本廊橋建於1593年,最初由日本人修建,在中國明朝時由中國人重建並立碑為證。木頭的紅漆已經脫落,和眾多的中國古橋差不多。有意思的是橋上一端由猴子看守,一端由狗看守,越南也有12生肖,但和中國略有不同。
橋寬不到兩米,兩邊是長有鐵銹的圓形鐵條護欄,沒有特別裝飾的雕刻。明黃的法式建築和高大的椰子樹倒映在河面上,連同著夕陽的餘暉,安靜而和諧。<ref> [https://vacation.eztravel.com.tw/sight/plc0000060291/japanese-covered-bridge-%E6%97%A5%E6%9C%AC%E5%BB%8A%E6%A9%8B 日本廊橋],易遊網</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