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女篮5号

增加 22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女篮5号 ''' 》是一部上映于1957年的中国电影,由 [[ 天马电影制片厂 ]] 摄制, [[ 谢晋 ]] 编剧并执导。
该片由 [[ 秦怡 ]] [[ 刘琼 ]] [[ 向梅 ]] 等主演,是中国 [[ 体育 ]] 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谢晋的成名作。
在剧中扮演女篮9号 [[ 运动员 ]] 汪爱珠的向梅,当时并不是 [[ 演员 ]] ,而是 [[ 天津大学 ]] 建筑系二年级的 [[ 学生 ]] 。经向梅的一个亲戚推荐,谢晋选中了向梅,从此向梅走上了演员之路。
影片中林洁和林小洁母女俩的人物原型是新中国 [[ 球50 球]]50 杰、女子篮球运动员杨洁<ref>[https://xw.qq.com/c/sports/2020020301005700 苏群:“女篮5号”原型是钟南山夫人?这背后另有其人],腾讯网,2020-2-3</ref>。
==剧情简介==
描述篮球员 [[ 田振华 ]] 与球队老板的女儿林洁相爱。在一次与外国球队的比赛中,老板受贿指定输球,田振华却出于 [[ 民族 ]] 自尊将球打赢。老板指使流氓将振华打伤,并强迫女儿嫁给有钱人。18年后,田振华成了篮球 [[ 教练 ]] ,林洁的女儿小洁也成了一个有前途的篮球队员。一次小洁受伤住院,振华赴 [[ 医院 ]] 探亲,和林洁重逢,多年误会终于冰释。  
==台前幕后==
=== 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
影片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也是谢晋导演的成名作。影片围绕篮球运动员田振华一生的经历和林洁、林小洁母女的不同境遇,揭示了解放前后体育运动员的不同命运。影片表现手段巧妙,富于节奏感,充满抒情色彩。该片于1957年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举办的 [[ 国际电影节 ]][[ 银质奖章 ]] ,1960年获得 [[ 墨西哥国际电影节 ]] 银帽奖<ref>[https://www.sohu.com/a/140143386_482792 国产体育片有IP缺佳作 女篮五号曾是一代人经典],搜狐,2017-05-12</ref>。
今天整理《女篮5号》的资料,借机重读了这部上世纪50年代的 [[ 红色 ]] 经典。这部影片讲的是老一代运动员(实际上也是知识分子)在新旧 [[ 社会 ]] 不同的命运遭际,以及他们曲折跌宕的爱情故事。当然,影片附带也涉及到如何看待体育运动在 [[ 社会主义 ]][[ 事业 ]] 中的意义,以及年轻一代运动员如何在 [[ 国家 ]] 需要和个人利益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等问题。
=== 红色经典===
如果在建国初期(1949-1955),这个题材恐怕是很难投入拍摄的,显然,它不属于工农兵 [[ 电影 ]] 的范畴,相反,你看这副照片上人物的衣着和神情,说明这部片子是一部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电影”。但是,1956年却为影片的问世提供了种种可能。
首先,在这一年,国家对 [[ 农业 ]] [[ 手工业 ]] [[ 资本主义 ]] 工商业的 [[ 社会主义 ]] 改造基本完成,过去那种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告一段落。社会生活重归正常轨道,人们安居乐业,对物质和 [[ 文化 ]] 生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为了配合阶级斗争时局的战争片,为了配合肃反运动的反特片,以及为了配合 [[ 新婚姻法 ]] 颁布、农业合作社推广等现实政治动态的影片,已经不再能满足普通百姓日益提高的文化欣赏要求。人们更渴望在银幕上看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看到属于普通人的情感,看到他们对许多现实问题的思索和困惑。总之人们愿意看到国产电影更为主动地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变化和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新鲜感受和体验。无疑,观众需求的变化,对新中国电影提出了与过去工农兵电影截然不同的希望和要求。
第二,从这一年开始,敌我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过去被敌我矛盾掩盖着的人民内部矛盾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许多地方发生了 [[ 学生 ]] 、工人、农民的集体上访和游行示威的事件。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缓和日益激化的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中就涉及针对文艺创作和科学研究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主要针对文艺,而百家争鸣主要针对科研)。这是自50年代初“《 [[ 武训传 ]] 》批判”,“文艺界整风运动”,“胡风反党集团事件”,“批判俞平伯”等一系列大规模政治运动之后,老人家首次对文艺界表现出了宽容和鼓励的态度。这个讲话一经传达,文艺界人士长出一口恶气,终于可以从越念越紧的 [[ 政治 ]] 紧箍咒里暂时挣脱出来,不必再像过去几年那样“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了,可以甩开膀子干点正事了。人们暗自庆幸,奔走相告,参照苏联的有关说法,把这个事情的前前后后称为“松绑”甚至“解冻”,有人开始振臂高呼“新中国文艺的 [[ 春天 ]] 来了”!
第三,建国初期,参照 [[ 苏联 ]] 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 [[ 经济 ]] 体制开始暴露出重重矛盾。 [[ 国务院 ]] 上至 [[ 周恩来 ]] [[ 邓小平 ]]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部长),下至普通干部,人人都在考虑如何进行体制改革的问题。建立 [[ 有中国特色 ]] [[ 社会主义 ]] 经济体制,就是那阶段提出来的一个口号(可惜一直到四十年以后才真正开始付诸实施)。电影界动作算是比较快的。这一年影协主席蔡楚生带领一个庞大的电影代表团,远赴 [[ 欧洲 ]] ,对 [[ 东欧 ]] 以及 [[ 国|英]] [[法国| ]] [[ 意大利 ]] 等西方友好国家的电影管理体制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考察。回国后向 [[ 政务院 ]] 提出了一揽子改革计划。这个计划得到周恩来和 [[ 中宣部 ]] 的积极肯定,并要求电影界尽快落实。因此,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电影界在“文革”前一次规模最大的体制改革终于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参考文献==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