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18
次編輯
變更
伊夫·博納富瓦
,無編輯摘要
1947年,詩作《反柏拉圖》開始,他一直視僵硬的概念為詩的死敵。為了擊潰這個死敵,博納富瓦日復一日地用生命體驗一個個鮮活瞬間,打磨成一個個詞,做成一首首詩,直到它們變成一道道光,刺穿圍困生命的黑暗…光和黑暗的拉鋸式進退,既是博納富瓦對生命「在場」的無限渴望,也是他對無所不在的「死亡」的強烈意識。在諸多矛盾的兩難之間,在二元對立的困境中,博納富瓦選擇居留在「中間地帶」,以探索「兩個世界之間」的複雜關係。<ref>[http://bangqu.com/73D1i3.html 幫趣- 博納富瓦一生都在寫詩]</ref>
==一舉成名==1953年,博納富瓦的《杜弗的動與靜》震撼了法國詩壇, 一舉成名,被公認為傑作。 他的創作宗于波特萊爾、瓦雷里、馬拉美以來的象徵主義傳統,又融以現代藝術的創新活力,頗能代表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法國詩的主流。 他繼承了法國超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傳統,探索著「真正的地點」和直面死亡的「精神的生命」。
詩集以「戲劇」開篇,如一出五幕悲劇,探求抒情的「我」與「杜弗」之間的關係。詩中的「杜弗」,是幻變的真實,既是奔跑的女人,又是曠野,是村莊,又是地下河,還是「真實的在場」。
==後期==
博納富瓦在後期則逐漸轉向相對安寧、沉穩、開闊和簡潔的詩風,在與現實的和解中,呼應了他所服膺的由蘭波、馬拉美等詩人開創的「純詩」傳統。<ref>[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927/32790288.html 新浪新聞 - 法國詩人博納富瓦的晚期詩學:乘《彎曲的船板》出發]</ref>
博納富瓦的好詩,在法文中常常既保留著口語的自然、平實,又凸現出經詩藝提煉之後的簡潔、深刻。
1981年,[[羅蘭巴特]]去世,博納富瓦是之後第二位在法蘭西學院講授詩歌的詩人。<ref>[https://wechat.kanfb.com/life/2547 - WECHAT 中文網生活 - 與喜歡的人一起讀 | 博納富瓦]</ref>
擔任法蘭西學院(le Collège de France)「詩歌功能的比較研究」(Études comparées de la fonction poétique)教席。 他的學識深受敬重,在歐美許多著名大學都教過。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