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柱础

移除 2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柱础'''(础:chǔ/ㄔㄨˇ、同《础》)是[[ ]] 的基座。在中国古[[建筑]]中用于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的底端与台基之间。
其功用有三:将柱子的重量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传到地面;防水防潮;[[装饰]]。
==先秦时期的柱础==
最早的柱子应是直接「种」于地下,但为了防止柱子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置一块大石头,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后来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溼腐烂,因此便把[[ 石块]] 提升至地面上,可免除柱础的腐蚀或碰损。在柱子底下承受压力的部分叫「础」,而在础与柱子之间常有「踬」的放置,以隔断毛细现象向柱子渗入的溼气,并且能于损坏时随时抽换。但我们一般所通称的「柱础」即包括以上两者。
柱础虽因机能上的需求而产生,但当其发展成熟后,也逐渐形成了柱子的收头,使单调平直的柱身,产生[[视觉]]上之变化,兼具有装饰之功能。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是石柱也运用了柱础做为装饰,所以其在装饰上的作用已大于机能上之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柱础==
[[南朝]]时亦有铜礩之使用,在[[战国策]]中有:「智作攻赵襄子,襄子之晋阳,谓张孟谈曰:『吾城郭完,仓廪实,铜少耐何?』孟谈曰:『臣闻董安于之治晋阳,公之室皆以黄铜为柱础,请发而用之,则有馀铜矣』」。到了[[汉朝]](例:[[山东]]肥城孝堂山祠堂石柱)[[石柱]]钢礩已完全为石础取代。在汉代的石刻[[ 画像]] 上可以看到当时柱础的式样有类似栌斗倒置的形式,也有作多层及类似覆盆的样式;其上凋有细密的花纹,而其凋刻的手法则类似于宋代的「减地平鈒」的线刻表现。
==唐宋时期的柱础==
莲瓣的装饰,被广泛地运用于柱础。古代的莲瓣柱础多作覆盆式的铺地莲花,其莲瓣较为写实且富变化。这种类似佛教「莲花座」的古式覆盆莲花造形,即是[[宋朝|宋代]]所谓的「宝装莲华」在鹿港龙山寺山门的柱础,尚可见到。
到了宋代时,柱与柱础的装饰益形细致,佛教装饰除与本土建筑融合外,并开创出成熟的风格。在宋营造法式中,对柱础的纹饰,即载有:海[[石榴花]]、[[牡丹花]]、[[ 宝相花]] 、铺地莲花、仰覆莲花、[[ 蕙草]] [[ 龙风纹]] 、狮兽及化生之类等,这些纹饰即是大多受了佛教艺术之影响。此外,营造法式第三卷中,对柱础的形式、比例及装饰手法更有详细的说明:
「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莲花]],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鈒,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鈒及压地隐起莲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
111,9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