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562
次編輯
變更
崆峒派
,無編輯摘要
[[File:崆峒派.jpg|320px|缩略图|右|<big>崆峒派</big>[http://s13.sinaimg.cn/mw690/001kCDD2zy7mGVNcvQE4c&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4f9000102y33t.html 来自 新浪博客 的图片]]]
崆峒派 [[ 武术 ]] 取众家所长,集修身、养性、健体、进击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其特点是奇兵小巧玲珑,往往能出奇制胜。
==历史来源==
从唐朝开始兴盛的崆峒派武术,晚清时达到鼎盛,到了现代,已基本脱离了普通人的视野。以致大多数人认为崆峒派只不过是 [[ 武侠小说 ]] 中虚幻的门派。然而实际上,崆峒派是真正存在于现实中的。
现代武侠小说中,崆峒派为名门正派,武术以剑术为主,走奇险辛辣之道。
事实上,崆峒派武学中,剑术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 扇子、 [[ 拂尘 ]] 、 铁耙、 双钩等武器。现代弟子演练武功,用 剑的反倒稀少。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术,威峙西陲”。而实际上,崆峒派武术流传甚广。在晚清的 [[ 广东 ]] ,武术成为抵御外敌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飞、第九代掌派 胡飞子均立过战功。
崆峒派武术并不是只有道士才练的武术。 月牙铲、拂尘、扇子都是崆峒派常习器械,而 拳术中有先天 罗汉十八手、 崆峒 [[ 太极拳 ]] 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
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原始社会氏族 [[ 部落 ]] 战争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斗之法和格斗技巧,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广成子总结并注入“阴阳有藏”观为其合理内核而创,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大武术流派,它是古代崆峒山先民直接创造和继承的,是古代崆峒山先民智慧的结晶。《庄子?在宥》是一篇记载 [[ 轩辕黄帝 ]] 问道于崆峒山广成子的 [[ 战国 ]] 时代的文献资料,它详实记载了五千年前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 [[ 广成子 ]] 所传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我守其一,以处其和”的修身习武之道。它不属于 [[ 宗教 ]] 的范畴。它揭示演绎出的是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进退等阴阳变化的互转互补在崆峒武术理论指导上的内涵体现,强调的是生命的运动和延续,追求的是崆峒武术演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的是 [[ 身体 ]] 与精神、精神与自然的协调。故有广成子“形将自正”、“乃可长生”、“物将自半”的“至道”论语。[1]
广成子不仅是我国古代早期探索 [[ 宇宙 ]] 生成、预测阴阳变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集崆峒武术之大成的技击家。《 [[ 封神演义 ]] 》是一部以历史人物演绎的神话小说,抛其 [[ 神话 ]] 的一面,他在“殷”和“周”两个氏族部落战争中能征善战,他擅长“雌雄剑”、“落魂钟”,善使“番天印”。是广成子为崆峒武术的形成注入了 [[ 哲学 ]] 养料和技击的内涵。根据中国武术形成的条件理论,殷周前以广成子“至道论”和“雌雄剑”为代表的崆峒武术已形成并成为崆峒武术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代战争是崆峒武术萌芽的种子,广成子的“至道”学说和“雌雄剑”为其形成提供了营养和水份,崆峒山则是他生长壮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术在 [[ 历史 ]] 上才能走出崆峒,流传于海内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所以说,崆峒山是崆峒武术的发源地,广成子是崆峒武术的创始人。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