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42
次編輯
變更
时铭显
,→相关内容
时铭显先生祖籍江苏省常熟市,1941年随父母移居南京。1949年考入南京大学工学院(原中央大学)化工系,195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1953年在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入北京石油学院攻读炼厂机械专业研究生;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炼厂机械教研室专家秘书、石油化工机械教研室主任、石油机械系副系主任;1986年起任校学位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教授。曾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化工学报》第八届编委会执行主任,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顾问,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职。198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时铭显先生在近半个世纪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涯中,总结并确立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理念。他高瞻远瞩地提出,高等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与技术问题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以适应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他积极倡导建立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他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目标定位准确,并积极建议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优化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他不仅积极探索还身体力行,在培养现代工程师的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集成与创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专业课教师,他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多方进行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在培养研究生和辅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中,他言传身教,注重启迪引导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倡扎实的理论基础、踏实的科学作风以及加强科研能力的锻炼。时铭显先生先后培养了6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和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殚精竭虑,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1]
作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化学工程与装备专家,时铭显先生长期从事气固分离技术的研究。早在1975年,应石油工业部组织川气东输的需要,他即开始从事气固分离技术研究,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多次入川组织现场试验,从此奠定了他后半生的主要科研方向和科研领域。他首次创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旋风分离器尺寸分类优化理论,提出了旋风分离器完整的设计方法,开发出新型高效PV型旋风分离器并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他引领科研集体成功研制新型高效旋风管、立管式和卧管式多管旋风分离器,并在全国所有的催化裂化装置上推广应用,取得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明了“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出口三快组合技术”,在炼油企业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开发成功了国际首创的新型“一串一丙烯腈两级旋风分离技术”,使昂贵的丙烯腈催化剂技术由进口实现国产化,并消除了扩容改造的技术瓶颈,推广应用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燃煤增压流化燃烧高温除尘技术中研制成的新型旋风分离器,性能优于国外同类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铭显先生所取得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将永载中国石油工业史册。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