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3
次編輯
變更
马鸣大士
,→马鸣大士
十二祖传法偈:“'''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故事==
一次,[[迦腻色迦王]]带兵入侵[[中印度]][[摩竭陀国]],要求三亿金作为撤兵条件,并扬言如果没有钱,可以改用佛钵及马鸣相抵。果然,迦腻色迦王获得这两项稀世宝物,欢喜不已,但群臣却都表示不满,而议论纷纷。迦腻色迦王为了使大众能了解马鸣的辩才与智慧,更为引导大众体悟佛理,就召集所有沙门外道,礼请马鸣升座说法,会中同时有七匹已经饿了六天的马随众闻法。马鸣说法后,大众皆闻法悟道,连这些马都感动地嘶鸣,于是臣民心生感佩,景仰马鸣的高德懿行。由于群马受到感化的奇迹异象,因此世人就尊称他为“马鸣菩萨”。
==名字来历==
马鸣菩萨是长老脅尊者的弟子,原来马鸣出家在外道沙门中。长老胁尊者入三昧,观谁堪出家广宣弘化开悟众生者。见中天竺出家外道,世智辨聪,通达论议。
此外道对诸比丘说:“能与我辨论的人,才可以打揵椎受供(健椎是寺院里用来敲击集众用斋的法器),假使不能,就不能击鸣揵受人供养。”长老胁尊者运用神通力到中天竺,去寺院里,问诸比丘,为什么不依法鸣揵椎受供呢?比丘告诉其原委,胁尊者说:“你们尽管击鸣揵椎,若外道来,我与他辩论。”
如是比丘按尊者所说鸣揵椎。那外道一听到揵椎声,就来寺院里责问:“今日为何打揵椎,有谁来与我论议?”比丘说:“北方来了一位长老沙门来鸣犍椎,不是我们击的。”外道说:“叫他出来与我相见。”脅尊者出来,外道说:“是你想论议吗?”尊者答言:“是”。外道笑言:此长老比丘形貌如此,必是不超出寻常人,怎样想与我论议呢?就共同预约,七天后,当集国王大臣沙门外道等,与法师在此寺议论。
第六日夜,长者脅入三昧观其所应。第七日早上大众共集,长老脅尊者先到就升高座,脸色愉悦倍于往日。外道后来到前面而坐,观察长老容貌悦愉,志意安泰,具足议论相,心里便跃言,难道是圣比丘吗?神志安泰,面容怡悦具备议论相。今日的辨论一定成为佳话,便共立言:假使输的一方,将受到什么惩罚。外道言:“堕负(输的)一方要割其舌。”胁尊者言:不用,做弟子就可以了。外道允言。胁尊者说:“我从很远地方来,又是先到坐在这里,所以应该我先发言。”外道说:“好,你先说,我来破你言。”胁尊者言:“当令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外道不知辩言,如是于辩论中输了,给胁尊者当弟子,剃除须发,授沙弥具足戒。外道独坐一会儿心里想:“我是聪明辩论者,威名远播天下,怎么就一句话就败了,委屈给人当弟子。”心里越想越不舒服,脅尊者知道他的心念,于是就叫他到房间里来,现种种神通变化给外道看,此时才心服口服愿为尊者弟子,学习尊者所教之法,弘法利生,辩才无碍。
国人信众皆称为“辨才比丘。”后来因为国家中天竺与邻国北天竺小月氏国交战,中天竺战败,月氏国王要求中天竺国王把国家的佛钵与辩才比丘送给北天竺,才可放了被困的百姓。中天竺国王舍不得,于是辩才比丘为国王说法。说佛法甚深,弘扬义理兼济苍生,国王之德乃上济物为上, 世间多苦难,而国王只能化一国而已。弘宣佛道乃可为四海法王,利益广大。比丘度人义不容辞,功德在心理,不在远近。国王知道辩才比丘弘法利生誓愿广大,于是就同意送往给月氏王。国王知道辩才比丘讲法不仅能感人类,亦感非人,于是国王就把七匹马饿了六日,第六日早上请辩才比丘说法,国王牵着七匹马于众前听法。大王拿草喂马,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知道天下无常:马解比丘说法之言,所以国王为辩才比丘赐号为“马鸣菩萨”,这就是马鸣菩萨称号的来源!<ref>[https://www.jianshu.com/p/e7a434b92e49 马鸣”为何名为“马鸣],简书,2018-08-21</ref>
==菩萨行证<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5c2640102xopi.html 菩萨行证:艺术家马鸣菩萨],新浪,2018-03-01</ref>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话证之于马鸣菩萨对佛教弘传的影响,诚不虚言也。
马鸣菩萨是公元二世纪初人,生于中印度舍卫国婆枳多的婆罗门家族,初习外道,博学善辩,后为印度长老胁尊者折服,皈投尊者座下,为其弟子。
出家后的马鸣,深研佛法,博通三藏,到处弘法化众,因为他加入了佛教的行列,所以大乘佛教经他提倡,风靡印度,盛极一时。
他是一位佛教的文学家、音乐家,他的作品涵盖诗歌、戏剧、音乐等,都是望重当时,闻名于世。例如,他将佛陀的一生用梵语写成的叙事诗《佛所行赞》,不但文辞优美,叙事细腻,而且风格鲜活,可以说是古典时期梵语文学的先驱,也是开优美文学的先河,不但于五印度及南海诸国传诵一时,后来贵霜王朝的佛传雕塑即依此诗偈而制成。此书与记述佛陀的异母兄弟难陀的叙事诗《孙陀罗难陀诗》,同为马鸣菩萨重要的两部诗歌代表作。
此外,他作「赖吒和罗」剧曲,宣说苦空无常之义,感得华氏城五百位王子发心出家修道,成为佛教史上以戏曲音律度众的美谈。二十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三部印度古戏剧残卷,其中一部《舍利弗传》,也是马鸣菩萨的著作,为现存梵文文学中最古老的戏剧作品。
马鸣菩萨一生以佛教的诗词歌赋教化世人,感人至深,因此声名远播,引发当时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兴兵入侵中印度摩揭陀国时,要求以佛钵及马鸣相抵二亿金,作为撤兵条件。马鸣到了贵霜王朝后,旋即度化迦腻色迦王,受封为国师,王每于政务余暇,时常向他请益佛法,尤其在各地行宫与其它地区兴建佛塔、伽蓝,形成日后佛教美术史上著名的犍陀罗美术。
马鸣菩萨度化迦腻色迦王后,由于当时佛教不同的部派各持己见,令修学者不知如何遵循,迦腻色迦王因此礼请胁尊者广召天下贤德之士,举行盛大的经典结集会议,以统合教义之分歧。
结集大会于克什米尔举行,由五百罗汉与五百菩萨组成,结集结果,承认佛教十八个部派皆是讲说佛陀的教义,只为广度不同根机者而施设不同的法门,于是各部派间近百年的纷扰终于圆满结束。此次结集同时也将戒律以及尚未记录成文的经藏部份写成文字,删订已有的写本,并注释三藏经典,大会并公推马鸣菩萨负责修订文句,这是佛教史上第四次的经典结集。
马鸣菩萨在北印度期间,广宣大乘佛法,备受时人推崇,尊称为「功德日」。尤其,马鸣菩萨最重要的贡献是造论破邪显正,阐明佛旨,如《摩诃摩耶经》卷下云:「佛涅槃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在西藏的《马鸣传》中更推崇说,马鸣菩萨是一位「没有他不能回答的问题,没有他不能驳倒的非难,如同强风吹倒枯木一般,他经常折服问难者」。因此,又有「辩才比丘」的美誉。
马鸣菩萨一方面将深奥的佛理融入音乐、戏曲、诗歌等文艺作品中,同时他所制作的佛曲、佛乐也丰富了佛教的音乐。他在论述方面的著作有《大乘庄严经论》、《大乘起信论》等。其中,《大乘起信论》提出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为大乘修行的阶次,须于慧解、实践并重,才能从生死流转门还至涅槃真如界。本论为历来各宗所依据的重要论典之一,佛教的主要宗派,天台、华严、禅、净、密等宗,都深受影响。
综观马鸣菩萨的一生,以文艺度众,以诗偈歌咏诠释生命苦空的真谛,并参于经典结集,终结佛教各部派百年的纷争。他以一部《大乘起信论》萌发了大乘佛法的种子,丰富日后中国佛教的教义内容,因此《摩诃衍论》推崇他为「大光明佛」,他不但是西域造论兴宗的始祖,更是一位佛教音乐、艺术的开创者,影响后世佛法的弘传至深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