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献公

增加 28 位元組, 5 年前
相关事件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元年),献公废除了秦国自秦武公以来实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制度,受到了秦国民众的赞扬。
秦国地多人少,献公鼓励多生,奖励多生儿子的人。献公还吸引周边国家和部族的人到 [[ 秦国 ]] 种地、放牧,与本国人一视同仁,不许歧视这些外来户。通过这些措施,秦国的人口数量明显提高,原来的很多荒田得到了开垦。
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二年),献公将都城从位于秦国西部的 [[ ]] (今陕西凤翔)迁到了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献公迁都一方面是向国人表明他要夺回西河之地重振秦国国威的决心,另一方面是要摆脱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的束缚。
秦献公主要是靠 [[ 奴隶主 ]] 贵族夺得政权的。但在夺取政权后,又要靠地主和自耕农的支持来变法图强,因而要平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秦献公对对地主和自耕农兑现了自己的行政纲领,继续推行初租禾,得到了地主和自耕农的支持。秦国在公元前四零八年开始实行初租禾。所谓初租禾就是按照土地占有者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征收农作物实物税。这项制度的实施,就是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秦国的初租禾在东部边防地区推行得比较顺利,在奴隶主聚集的以雍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很大的抵制。秦献公把都城迁到东部的栎阳,就是要得到在那里占优势的地主集团的支持,而对西部的奴隶主贵族则没有硬性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为了稳定地主和奴隶主贵族两大集团,秦献公采用了一国两制的折中办法。
秦献公取得政权后,就埋头改革、励精图治,不参与其他国家间的争斗,秦国的国力渐强,人口也增加了不少,军队的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秦人对恢复秦穆公时的荣耀也越来越强烈。对于献公的一系列改革,秦国的地主十分支持,而奴隶主却越来越有意见。奴隶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国君的封赏,地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开垦荒地和购买。献公的政策无疑是支持地主经济的,而献公本人很少将土地赏给贵族。秦国的奴隶主们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其中一部分人转化为地主,采取地主经济的生产方式,献公对这些人的做法很支持。但毕竟秦国的奴隶主势力是一个传统势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动的中心,秦国的西部,依然很强大。奴隶主控制的西部与地主控制的东部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秦国的土地数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使他们对现有土地进行争夺。当然,还有对权力的争夺。尽管对于土地和庄园的经营,奴隶主明显不如地主在行,但他们对土地的渴望却是同样强烈的。献公决定用战争来转移紧张的国内矛盾,抢夺邻国的土地来缓解国内对土地的强烈需求。秦人对与中原的交流有着强烈的愿望,这也是献公一直就有的梦想。献公晚年,秦国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公元前366年(秦献公十九年),献公见韩魏两国威胁 [[ 周天子 ]] 显王,便决定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秦军在 [[ 洛阳 ]] 打败了韩魏两军,得到 [[ 周显王 ]] 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秦人仿佛看到了往昔的荣耀,国内的注意力转向外战。秦国又开始参与中原的事务了。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二十一年),献公下令秦军攻魏,夺取了秦国的故土河西地,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到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献公把这些土地赏给了地主和贵族,国内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周显王向献公祝贺这一胜利,献公被赐予了与秦穆公一样的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称号。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二十三年),秦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相 [[ 公叔痤 ]] ,攻取了庞城(今韩城东南)。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不久,秦献公就去世了。太子渠梁即位。<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16.htm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国学网</ref>
== 史籍记载 ==
17,8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