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徐宗汉

移除 13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原名佩萱
| 职业 = 中国女权活动家 ,民主革命家,贫儿教育家}}
| 主要事迹= 徐宗汉,原名佩萱,中国共产党人的挚友 ,辛亥革命的女杰和妇女运动的先驱 。她原籍广东珠海市北岭村,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买办兼茶商家庭。从小接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上较开放进取。她18岁奉父母之命成婚,几年后夫死而守寡。之后,她毅然脱离家庭,投身民主革命,并逐步成长为一个追求进步、勇往直前的革命女性。
1906年,徐宗汉到马来西亚半岛的槟榔屿协助桥校教学,资助并参加了槟城的同盟会分会,还介绍多人参加同盟会。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黄兴因工作操劳过度,病魔缠身,于1916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终年42岁。徐宗汉与黄兴育有二子,黄兴去世后,徐宗汉抚养遗孤。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徐宗汉与上海博文女校校长李果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领导上海妇女投身爱国运动。她被推为该联合会会长。并热情支持成立全国各界联合会,代表上海各界妇女参加了全国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并担任全国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她慷慨解囊,捐资各爱国团体开展工作。"五四"运动后,为支持有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尽力资助,很快便耗尽家财。
1921年,上海成立了"俄灾赈济会",徐宗汉担任该会的演讲部主任,到各处去呼吁捐资救济苏俄难民。 这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和李达, 准备在《新青年》刊物之外,再 创办一个《妇女声》杂志,以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 王剑虹、王会悟(李达夫人)等找 徐宗汉 商量,希望此 同意 杂志 能作 为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的机关刊物出版 。徐宗汉表示同意和支持, 使《妇女声》杂志得以顺利出版。
1922年2月李达和王会悟受党组织的委托,与徐宗汉合作创办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平民女校。[1] 上海平民女校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开办,对外称女子工读学校,由王会悟任该校理事兼任徐宗汉的秘书。平民女校每天上半天课,专设课程,分别由邵力子、陈望道、张守白、沈泽民、沈雁冰、安立斯(美籍,女)、李希贤、范寿康、周昌寿、陈独秀等讲授。为区别于贵族女校,平民女校强调"专为平民女子设立",其宗旨是培养平民女子掌握知识与技术,以谋求妇女的自强自立和解放。该校除专设课程外,每周还有两小时的演讲课,由教员轮流讲演,内容都是关系到平民女子的切身问题。徐宗汉不仅为平民女学资助部分经费,还为办学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女学不设校长,采取民主办学的方式,由李达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教员、学生和校工代表担任。女学设高级和初级班及校务工作部。第一批共招收31名女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在"五四"运动鼓舞下向往民主自由的爱国青年,如蒋冰之(丁玲)、王剑虹、王会悟、王一知等,还有从封建包办婚姻束缚下解脱出来的童养媳。陈独秀对这所由国、共两党合办的女学十分重视,不仅经常过问学校的情况,还担任社会学课程,多次到校讲授政治时事。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局指示,从苏联回国的、到上海汇报工作的、或在沪短期停留的党员干部,都要到女学去作演讲报告。如刘少奇、张太雷、恽代英、施存统(复亮),都到女学作过时事政治报告,深受师生欢迎和好评。这所学校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却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是与徐宗汉的努力分不开的。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展,徐宗汉与廖仲恺、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真诚地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挚友。[6]
折叠矢志抗战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徐宗汉又去接办她于1912年创建的贫儿教养院,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解决数百贫苦儿童的温饱与教育问题。她还在安徽创办了一所农场,以作为贫儿劳动的实践场地。1931年,为了筹措贫儿教养院的经费,她不顾自己体弱多病,远涉重洋,赴美国向华侨募捐。时"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东北三省,为了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她把为贫儿募捐扩大到为东北义勇军募捐,为 抗战时期的徐宗汉(右二) 抗战时期的徐宗汉(右二) 收复东北而奔走呼唤。以后,她又去墨西哥、巴西、古巴、秘鲁等国向各地华侨募捐,疾病染身仍四处奔波,几致不起。她向华侨演讲,激昂慷慨,声泪俱下,表现出真挚的爱国情感,使华侨们深为感动而踊跃捐资,仅在墨西哥一地就募捐到45万比索。她以个人名义,募捐到一架价值2000美元的教练机,让人带回祖国作为航空学校教学之用,以弘扬孙中山"航空救国"精神,激励国人为航空事业献身,奋勇抗日。
9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