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倫敦國王學院

增加 14,83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倫敦國王學院'''<br><img src="http://www.up-study.com:8989/ER…”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倫敦國王學院'''<br><img src="http://www.up-study.com:8989/ERPUpload/3364/769e0fb6-30e4-8e29-c59a-3f9f51ea2ed2_CoverImage.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www.up-study.com/page-school.aspx?SchoolID=1132 圖片來自上學院]</small>
|}

'''倫敦國王學院'''([[英文]]:'''King's College London''',[[縮寫]]:'''King's'''或'''KCL'''),又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是[[倫敦大學]]的創校學院之一,亦為世界享譽盛名的菁英名校。[[倫敦國王學院]]1829年由[[英国君主|英王]][[喬治四世]]和[[总理|首相]][[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威靈頓公爵]]於[[伦敦|倫敦]][[泰晤士河]]畔旁所創立,是英國[[金三角名校]]<ref>[https://wiki.mbalib.com/zh-tw/%E9%87%91%E4%B8%89%E8%A7%92%E5%90%8D%E6%A0%A1 金三角名校],MBA智庫百科</ref> 和[[羅素大學集團]]的知名學院,培養出許多[[諾貝爾獎]]得主與世界政商名流。2005年《[[衛報]]》曾盛讚倫敦國王學院、[[倫敦政經學院]]、[[帝國理工]]和[[伦敦大学学院|倫敦大學學院]]是倫敦大學四大學院,譽其在英國學術聲望可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相比擬。以诺贝尔得奖人数计算,伦敦大学共产生84为诺贝尔得奖者(而牛津大学则有69位诺贝尔得奖者)。每年來自世界各地學生申請入學競爭激烈。

伦敦国王学院為英國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是一所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也是英格蘭第四古老的学校。截至2018年,学院校友及教员共诞生[[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12位诺贝尔奖得主]]、[[各大学图灵奖得主列表|1位图灵奖得主]]、3座[[奧斯卡金像獎]]、3座[[葛萊美獎]]與1座[[艾美獎]]。

校友分布領域廣泛,包含國家元首、國際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其中英國19位現任[[下議院]]國會議員與17位現任[[上議院]]國會議員皆為倫敦國王學院校友,亦培育出五大洲許多政界人士。此外,醫療界、科學界,數學界、藝術界與建築界也皆有眾多傑出校友。知名校友包含文豪[[托马斯·哈代]]、诗人[[约翰·济慈]]、奧斯卡影后[[葛麗·嘉遜]]、發現DNA結構的[[莫里斯·威爾金斯]]與[[羅莎琳·富蘭克林]]、[[惠斯通電橋]]發明者[[查爾斯·惠斯通]]、提出[[馬克士威方程組]]的現代物理學先聲[[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近代護理學奠基人[[南丁格爾]]、拉美文學重要作家[[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以及理论物理学巨擘[[彼得·希格斯]]皆是倫敦国王学院的毕业生。

國王學院創立於1829年,同年取得[[皇家特許狀]],故按理說是英格蘭第三古老的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於1836年取得特許狀),惟官方則自稱為英格蘭第四所大學。國王學院的教學醫院[[聖托馬斯醫院]]是歐洲最大的醫療訓練設施,醫院歷史可追溯自1173年,而其醫學院於1550年建立。1836年,國王學院成為聯邦制[[倫敦大學]]的建校成員,後來於1985年與伊麗莎白女王學院和切爾西科技學院合併,於1997年與倫敦精神病學研究院合併,以及於1998年與蓋伊及聖托馬斯醫院聯合醫學和牙醫學院及南丁格尔护理学和助产教育院合併,令國王學院成為更大規模的大學。

國王學院的主要校園位於倫敦[[西敏市]][[河岸街]],其餘三個校園位於泰晤士河畔,亦於南倫敦[[丹麦山站|丹麥山]]擁有校區。國王學院共設9所學術學院,其中再分為眾多部門、中心和研究所;學院亦擁有歐洲最大的研究生醫術教育和研究中心,當中包括6所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研究中心,國王醫療科學合作夥伴聯盟的創辦成員。國王學院目前擁有約25,000名學生及6,113名職員,在2013/14年度的收入合共6.04億英鎊,其中1.72億為研究經費和合約。

=== 創立 ===
1829年,英王[[喬治四世]]和首相[[威靈頓]]公爵於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畔創立國王學院──倫敦國王學院,以回應因為神學爭論而在1827年建立的倫敦大學(後更名為[[伦敦大学学院|倫敦大學學院]])。

由於當時牛津和劍橋大學都帶有宗教和社會性質,所教授的學生皆為上流[[聖公宗|聖公會]]教徒家族的兒子,故倫敦大學為了讓一般平民能夠接受教育而成立。惟倫敦大學的世俗性而受到[[建制]]的否拒,而倫敦國王學院的建立就是為了對作一所對抗的教育機構,以回應及重申建制的教育價值。國王學院是其中一所在19世紀、在[[工業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後所建立的大學。由於學院由國王和英國國教會所創立,國王學院早期受惠於[[英國君主]]和[[坎特伯里大主教]],亦能與建校同年取得皇家憲章。國王學院的皇家憲章由[[喬治四世]]於1829年8月14日所赋予,說明建立新學院的目的:為年青人提供在各種文學和科學上的敎育,英國國教的教義和義務亦會由英國與愛爾蘭聯合教會灌輸。建校前,[[白金漢宮]]和[[摄政公园|攝政公園]]都曾被考慮作為國王學院的校址,但[[英國財政部]]最終以極低的租金永久提供河岸和泰晤士河之間、鄰近[[薩默塞特府]]的土地予學院。

==== 1829年3月21日巴特錫曠野決鬥 ====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阿瑟·韋爾斯利支持國王學院的創立,亦支持1829年罗马天主教徒解放法。温切西伯爵(Earl of Winchilsea)喬治·芬奇-哈頓質疑解放法,並希望國王學院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般,只准許英國國教會會員入學,與威靈頓公爵之意大相逕庭。

由於威靈頓公爵支持[[天主教解放]],與其立場相反的温切西伯爵及其150名支持者因而撤回對建立新學院(國王學院)的支持。温切西伯爵在1829年3月14日於倫敦報章《The Standard》發表對威靈頓公爵的指控,並質疑威靈頓公爵建立新學院的意圖。

温切西伯爵控告威靈頓公爵「密謀背叛了新教憲法」,因而威靈頓以決鬥回應温切西。決鬥於1829年3月21日在巴特錫曠野(Battersea fields)進行。當時温切西並無開槍,而此為他和其助手在決鬥前所作的決定;威靈頓所發射的子彈則遠離目標。温切西伯爵及後以書信向威靈頓公爵致歉。

=== 19世紀 ===
倫敦國王學院後於1836年與倫敦大學學院合併成為[[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聯邦。原來的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於合併後更名為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19世紀時,國王學院分成高等部和初等部,而初等部稱為國王學院學校(King's College School),並位於泰晤士河岸校舍的底層。國王學院學校在1841年起快速發展,且在1897年遷校至[[溫布頓]],其後亦與倫敦國王學校脫離關係。而高等部則分為三個課程,包括基礎課程(神學、語文學、數學、英國文學及歷史)、醫學部,以及其他課程(法律、政治經濟和現代語言學)。1833年,基礎課程改為頒授國王學院院士(Associate of King's College)資格,課程主要與道德及神學相關,院士資格至今仍會授予完成課程後的國王學院學生和職員。1840年,學院建立了國王學院醫院,當時醫院位於贫困人士和病患者所居住的地區;國王學院醫院後於1913年遷至倫敦南部[[坎伯韦尔|坎伯韋爾]]的丹麥山。

=== 20世紀 ===
20世紀時,國王學院廢除教職員宗教測試,但保留了神學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學生人數大增,故當時的設施不足以應乎學生人數,部份課程需要在校長室內上課。政府當時提出由河畔地區遷校至[[布卢姆茨伯里|布盧姆茨伯里]](Bloomsbury),但最終校方在1925年拒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部份學生及職員由倫敦撤至[[布里斯托]]和[[格拉斯哥]]。部份校舍,包括國王大樓、四方庭院、教堂的後殿拱頂和彩繪玻璃窗在戰時遭受炸彈破壞。

國王學院對[[DNA]]的[[雙股螺旋]]結構作出關鍵貢獻。1953年,任職於國王學院的[[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和[[莫里斯·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聯同共事的[[雷蒙·葛斯林]](Raymond Gosling)、[[艾力克·斯托克斯]](Alex Stokes)、[[賀伯特·威爾森]](Herbert Wilson)等人在國王學院細胞及分子生物物理學院發現DNA結構。

1966年,學院開始作出大規模重建和合併。國王學院合併其他倫敦大學的成員學院,包括伊麗莎白女王學院(1985年)、切爾西科技學院(1985年)、倫敦精神病學研究院(1997年)、蓋伊及聖托馬斯醫院聯合醫學和牙醫學院(1998年)及南丁格爾護理學和助產教育院(1998年)。

=== 2001年至今 ===
2006年7月,國王學院取得獨立頒授學位的權力。此權力在2007年正式實行,而同年9月起入學的學生可以獲得由國王學院所頒發的學位,而非以倫敦大學名義頒授。雖然新版本的證書印有國王學院的紋章,但文件上仍註明國王學院為倫敦大學的成員學院。至於在2007年8月前入學的在校生可以選擇取得由倫大或者國王學院頒授的學位。首個國王學院學位在2008年夏天頒發。在2008年時,國王學院已有13,000名大學部學生與6,200名研究生。

2010年11月,倫敦國王學院舉辦籌款活動以於2015年或之前集資5億英鎊,用作癌症、全球功率、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領導和社會,以及兒童健康五大範疇的研究。此活動於2013年3月已籌得超過4億英鎊,並在2015年前超過預設的目標。學院其後將目標調高至6億英鎊。2011年,國王學院重新建立於2003年時關閉的化學學系。2011年4月,學院成為英國醫學研究與創新中心的創立成員,中心其後改稱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

2015年3月10日,國王學院租借奧德維奇區(Aldwych Quarter),為期50年,包括英國二級歷史建築[[布什大楼]](Bush House)在內的建築物將成為學院河岸校園的一部份。此計劃將分期進行,學院將於2016年9月使用布希大樓及河岸大樓(Strand House),並將於2025年取得國王大樓(King House)及墨爾本大樓(Melbourne House)的使用權。

== 校區 ==
=== 泰晤士河岸校區(Strand Campus) ===

河岸校區是國王學院最早的校園,其位於泰晤士河北岸的西敏市。該校區以人文學科、法律、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為主;物理、工程與數學亦座落在河岸主大樓(Strand Building)。河岸校區的國王學院大樓(King's Building)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於1831年設計,為英國一級[[登錄建築]]。座落於此校區的學院禮拜堂為拜占庭式哥特建筑,於1864年由英國建築大師[[贾莱斯·吉尔伯特·斯科特|賈萊斯·吉爾伯特·斯科特]]爵士重新設計。在1975年建成的麦克亚当大樓(Macadam Building)現為學生會(KCLSU)大樓,大樓命名自國王學院畢業生、英國大學學生會聯盟(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的首任主席麦克亚当爵士。

在河岸校區的國王大樓內置有[[莎芙]]和[[索福克勒斯]]的大理石像,由國王學院英國語文與文學教授葛兰奇爵士(Israel Gollancz)友人Frida Mond於1923年遗赠。

====禮拜堂====
[[倫敦國王學院禮拜堂]]於1831年完成。19世紀中期,大學牧師Reverend E. H. Plumptre認為禮拜堂設計落伍,因而在1859年提出重建計劃。[[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在1864年完成禮拜堂的重改工程,費用僅約為7000英鎊。

==== 薩默塞特府東翼 ====
2009年12月,學院與[[萨默塞特府|薩默塞特府]]的東翼簽下了78年租約。此為其中一一項費時最長的物業談判,共花費超過180年才完成。自從學院建成起,校方已打算將校區擴展至薩默塞特府的其中一翼,惟學院與英國皇家稅務及海關總署欠緊密關係,此計劃難以實行。

2010年初,薩默塞特府東翼進行翻新工程,工程耗資2500萬英鎊,花上18個月完成。大樓在2012年2月29日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正式開幕,薩默塞特府東翼成為了河岸校區的另一個入口,亦為潘迪生法律學院(The Dickson Poon School of Law)的新校舍。

==== 河岸街「羅馬浴場」 ====
位於國王學院建築群內的羅馬浴場是在18世紀末的公眾浴場。浴場前身或為[[斯圖亞特王朝|斯圖亞特時期]]的儲水池,現由英國[[國家名勝古蹟信託]]所保護。羅馬浴場在河岸校區的諾福克大樓底部,被國王學院建築群包圍,可從國王學院薩里街入口進入。儘管此浴場一般被認為是[[古罗马浴场|古羅馬浴場]](''thermae''),亦因而被命名為「羅馬浴場」,但其更有可能是供水予17世紀薩默塞特府巴洛克噴泉的儲水池,而在18世紀末起用作公眾浴場。

另外,[[奧德維奇站]]亦是倫敦國王學院河岸校區的一部份。奧德維奇站是倫敦地鐵一座已關閉的車站,為英國二級[[登錄建築]]。在1994年車站正式關閉後,奧德維奇站的月台曾成為國王學院的射擊場。

=== 蓋伊校區(Guy's Campus) ===
蓋伊校區位於[[伦敦桥|倫敦橋]]旁,校區以由托马斯·盖伊(Thomas Guy)於1726年建立的[[蓋伊醫院]]為主,包含口腔醫學,醫學與生物醫學等學術單位。
國王戈登病理學博物館(King's Gordon Museum of Pathology)亦位於蓋伊校區,此博物館為全英最大的醫學博物館。

==== 蓋伊禮拜堂 ====
蓋伊禮拜堂是英國II*級登錄建築;其為蓋伊醫院其中一個最古老的部份,於1780年建成。禮拜堂是醫院西翼的中心建築,現為國王學院蓋伊校區的禱告和禮拜場所。堂內保留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彩繪玻璃窗及馬賽克壁畫裝飾,且放置了醫院創立人托馬斯·蓋伊的大理石紀念碑。紀念碑由約翰·培根雕造,於1779年豎立,並安置在綠色大理石半圓形拱內。蓋伊禮拜堂地下室亦是蓋伊之墓的所在地;除此以外,英國外科醫生和解剖學家阿斯特利·庫柏爵士的遺體,以及其他醫院的捐助者和職員的紀念碑都在禮拜堂內。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非營利機構]]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