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直(明朝)

增加 7,69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small>王直 (明代名臣)</small><br>
<br>
<p style="text-indent:2em;">'''王直'''({{bd|1379年||1462年|110月15日|}} [1] <ref>《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铭》:天顺六年九月二十三日以疾终于正寝,享年八十有四。</ref> ),字行俭,号抑庵 [2] <ref>《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铭》:公讳直,字行俭,别号抑菴。</ref> 。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西门村)人 [3] <ref>《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王直,字行俭,泰和人。</ref> 。明代初年政治家、学者,东晋太傅[[王导]]后代 [4] <ref>《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铭》:系出琅琊晋太傅导之后也。</ref> 。与金溪[[王]]英齐名,时人称之为“二王”,又按居住地称王直为“东王”。
<p style="text-indent:2em;">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授修撰。历事明仁宗、宣宗二朝,累升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三年(1438年),修《宣宗实录》成,升礼部侍郎。正统八年(1443年)升任吏部尚书。
[[File:0ccfac4e3712cc9ed82e3a8bb5f7fe1c.jpg|缩略图|右|[http://img.xiaogushi.com/d/file/201707/0ccfac4e3712cc9ed82e3a8bb5f7fe1c.jpg  原图链接] [http://www.xiaogushi.com/diy/zhongguolishi/00418212.html 来自小故事网]]]
== 人物生平 编辑 王直 == * ''' 勤奋好学''' <p style="text-indent:2em;"> 王直从小就端庄稳重,虽家境贫穷但勤于学问。永乐二年(1404年)中进士,任庶吉士,与 [[ 曾柴 ]] [[ 王英 ]] 等二十八人一起在文渊阁读书。明成祖 [[ 朱棣 ]] 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好,将其召进内阁,协助起草文书。不久,授官修撰。王直先后历仕仁宗、宣宗两朝,经多次升任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6] <ref>《明史· 王直 职掌吏部传》: 画像 [7] 正统三 幼而端重,家贫力学。举永乐二 (1438年) 进士 《明宣宗实录》完成 改庶吉士 与曾棨、 直升任礼部侍郎 英等二十八人同读书文渊阁。帝善其文,召入内阁 仍像以前一样兼任学士 俾属草。寻授修撰 历事仁宗、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ref> * '''职掌吏部'''<p style="text-indent:2em;"> 正统 (1440 (1438 年), 王直 《明宣宗实录》完成,王直升任礼部侍郎,仍像以前一样兼任学士。正统五年(1440年),王直 管理礼部事务,礼部尚书 [[ 胡濙 ]] 把所有事务都交给他办理,王直处理这些事务非常熟练。 [8] <ref>《明史·王直传》: 正统 (1443年)正月 王直接替郭璡任吏 《宣宗实录》成。进礼 侍郎,学士如故。五年出莅部事。 尚书 胡濙悉以部政付之,直处之若素习者 [9] </ref> 正统 十一 (1447 (1443 年) 正月 王直接替[[郭璡]]任吏 侍郎奈亨依附权宦王振,诬陷郎中赵敏,诉讼牵连 尚书。 <ref>《明史· 王直 和侍郎曹义、赵新,三人于 传》: 年正 代郭璡为吏部尚书。</ref>  正<p style="text-indent:2em;">统十 齐被关进监狱。三法司在朝廷审讯 年(1447年) 户部侍郎 奈亨 斩刑 依附权宦[[王振]],诬陷郎中赵敏,诉讼牵连王直和侍郎曹义、赵新,三人于八月一齐被关进监狱。三法司在朝廷审讯,判奈亨斩刑 ,王直等人赎罪流放。明英宗宽恕王直、曹义,剥夺奈亨、赵新的俸禄。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10-11] <p style="text-indent:2em;"> 当初,王直按次序应当进入内阁,但却遭到了首辅 [[ 杨士奇 ]] 的反对(据《玉堂丛语》记载,王直请杨士奇回乡扫墓,来惩治当时品行不端的杨士奇之子 [[ 杨稷 ]] ,却反遭杨稷陷害,杨士奇因而怀疑是王直嫉妒自己,还京后就将王直调往吏部任职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12] )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13] [14] 。王直 * ''' 安抚群臣'''主词条:土木之变 <p style="text-indent:2em;">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 [[ 瓦剌 ]] 部首领 [[ 也先 ]] 大举入侵时,英宗受王振蛊惑,决定御驾亲征。王直率群臣极力劝谏,英宗未听从,命王直留守。同年,明军于 [[ 土木之变 ]] 中全军覆灭,扈从文武将臣大多阵亡,英宗也被也先俘虏。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15] <p style="text-indent:2em;"> 当时,王直位居留守群臣之首。他与兵部侍郎 [[ 于谦 ]] 等商议,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请孙太后(孝恭孙皇后)立英宗皇子为皇太子,命郕王 [[ 朱祁钰 ]] (即明代宗)监国。不久后,王直等又劝郕王即位为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16] <p style="text-indent:2em;"> 土木变乱发生仓猝,朝臣屡呈奏议,纷纷称王直为首。但王直认为自己不如于谦,所以每件事都多加谦逊,极力推举于谦,甘心居于其下,本人则只是镇静持重、抚慰群臣罢了。不久后,王直被加官太子太保。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17] 王直议 * '''议 迎上皇''' <p style="text-indent:2em;">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派使者议和,并且请求归还英宗,此事下发到礼部讨论,未有决议。王直率群臣请求迎回英宗,并说“天位已定,太上皇还,不复莅天下事”以安抚代宗。代宗说:“卿等说得确实好。只是前后派遣使者五次前去,始终没有达到目的。现在又派遣使者,假设他们藉护送车驾为名义,来侵犯京城,岂不成为百姓的祸患吗?贼人狡猾难以相信,还是重新商议吧。”不久,瓦刺的另一支部落阿刺的使者又到,胡濙等又因此进言。代宗便驾临文华殿门,召集群臣和谏官向他们讲明应当拒绝的情由。王直回答说:“一定要派遣使者,不要留下后悔的事。”代宗不悦,于谦上前为他解释,这才使其稍稍宽慰。群臣退下后,太监兴安匍匐出宫喊道:“你们这些人坚持想派遣使者,有文天祥、富弼这样的人吗?”王直大声说:“朝臣听从天子的派遣,已经享受他的俸禄,敢推辞危难吗!”他连说两遍,语气愈加严厉。兴安说不出话,才商议派遣使者,命朝臣李实、罗绮前往迎接。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18] 王直坐像,取自《杏园雅集图》 <p style="text-indent:2em;"> 使者出发后,瓦刺可汗 [[ 脱脱不花 ]] 及也先的使者先后来了,打算遣送他们回去。使者对住宿的陪伴说:“中国关外的十四座城全都为我们所有。以前阿刺知院的使者来,尚且派人一同回去。现在也一定要有大臣一起走,这才比得上。”胡濙把这件事报告朝廷,诏书下发到朝廷讨论。因王直等人坚决请求,于是派遣 [[ 杨善 ]] 等人回报。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19] <p style="text-indent:2em;"> 等到李实回来,又因为也先的使者到来,详细陈述也先想求和的情形。王直和宁阳侯 [[ 陈懋 ]] 等人上疏,请求另外派遣使者送礼物丝帛去迎接英宗,代宗不允。王直又上疏说:“臣等和李实交谈,详细地了解对方国内的情形。他们需求的衣物钱财,是上皇提出的,而奉迎上皇回来,是也先的意思。以前脱脱不花和阿剌的知院使来,都有回覆的使者。现在也先的使者以迎回上皇为辞,却不派遣使者和他一起回复,这会使敌人怀疑并且招致战争。”代宗仍是不允。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0] <p style="text-indent:2em;"> 随后, [[ 李实 ]] 自己向代宗进言,代宗只是回复也先的信,命杨善迎接英宗回来而已。王直、陈懋等又上疏景帝,请求仍然派遣李实出使。代宗答复:“等杨善回来再商量这件事。”御史毕銮等人又上疏,极力进言说:“即使对方以欺诈而来,我国以诚实前往,万一有意外,我方兵力本身还在。”代宗终究未听从。不久后,杨善迎回英宗。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21] <p style="text-indent:2em;"> 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派使者入朝进贡,并且请求派遣使者回复。王直多次上疏说:“边关的防备没有完善,草料和粮食没有蓄积,国家的创伤还没有恢复,应该答应他的请求。派遣使者去以观察虚实,开导对方从善。”代宗不同意。没过多久,也先派骑兵进入边关,以回复使者为藉口。王直和群臣又请求这件事,代宗还是不同意。王直等于是上疏说:“陛下坚决治理军队,确定或战或守的策略,实在是大有作为的君主。但是使命不通畅,难以保证他不入侵。应当敕命边疆沿线的守臣,派士兵游动巡察,有警报就入关保卫,没有战争就进行耕种。陛下在处理机要事务的空闲时间,不时召集京城兵营的总督、总兵,向他们咨询方法和篥略,真诚地接待并礼貌地对待他们,明确奖赏处罚以控制他们的后效,这样或战或守的策略可以提出来了。”代宗这才称好。 [22] 同年,朝廷因为王直年老,命何文渊任吏部尚书辅佐他,吏部于是有两个尚书。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3]  景 <p style="text-indent:2em;"> 泰三年(1452年)正月,王直升任太子少傅。代宗打算废掉太子朱见濬(即明宪宗 [[ 朱见深 ]] ),立自己的儿子 [[ 朱见济 ]] 为皇太子,还没有提出。恰逢思明土知府黄矰请求换太子,代宗十分高兴,将此事下发到礼部讨论。 [[ 胡濙 ]] 等不敢表示不同的意见,文武诸臣讨论的九十一个人应当签名,王直显出为难的样子。阁臣陈循把笔蘸上墨强求他写,王直于是写上名字,最终改换了太子。事后,王直被加授为太子太师,加赐金币等物,他跺脚叹息说:“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居然被一个蛮酋破坏,我们这些人羞愧死了。”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24] <p style="text-indent:2em;"> 景泰四年(1453年), [[ 何文渊 ]] 离任,朝廷又任命 [[ 王翱 ]] 为吏部尚书,以辅佐王直。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5] 王直 * ''' 晚年生活''' 王直的影视形象 <p style="text-indent:2em;">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王直、胡濙等人召集群臣和谏官,请求重新立沂王朱见浚为太子,推举学士商辂起草奏疏。奏疏还没有呈上去,而 [[ 石亨 ]] [[ 徐有贞 ]] 已发动“ [[ 夺门之变 ]] ”迎接英宗再次即位,阁臣 [[ 王文 ]] 及于谦等人被杀害。奏疏的草稿留在 [[ 姚夔 ]] 那里,他曾经拿出来给郎中陆昶看,叹息说:“这封奏疏来不及呈迄,是上天的安排呀。”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26] <p style="text-indent:2em;"> 英宗复辟后,优待王直,免去他一般的朝见。 [27] 王直于不久后便请求退休,英宗允准,赐玺书、金绮、纸币,提供驿车送王直回乡。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8] <p style="text-indent:2em;"> 天顺六年九月二十三日(1462年10月15日),王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1] 朝廷追赠他为太保,赐谥号“文端”。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9] == 人物成就 ==* 政治<p style="text-indent:2em;">王直历仕四朝,在“[[土木之变]]”时位居群臣之首,同意兵部侍郎于谦坚守北京的主张,为稳定政局以及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p style="text-indent:2em;">王直任吏部尚书十四年(1443年-1457年),年岁越大,声誉日隆,以廉洁谨慎著称。当时刚刚废除朝廷大臣举荐地方大官的制度,此项事权专归于吏部。王直委任曹郎,严抑奔走钻营的投机行为。凡是御史巡视地方回来,必定命令他们报告所管辖的官员贤明能干与否来作为选拔提升的参考,人们称赞得到了合适的人选。《剑桥中国明代史》就称“王直和王翱在关键的吏部都留任了很长时期(分别为1443—1457年和1453—1467年),他们识别和选拔官员的能力可从15世纪第三个25年的总的行政质量中看出。”<ref name="M32T"> [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32]  * 文学<p style="text-indent:2em;">王直在翰林院二十多年,考察古事,草拟诏书,编写纂集,记载注录的事,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和金溪人王英齐名,人们称为“二王”,按居住地称王直为“东王”,王英为“西王”。<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33]  <p style="text-indent:2em;">王直著有《抑庵集》十三卷,《抑庵后集》三十七卷,分别为其长子王〈禾资〉、次子王稙编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典雅纯正,有宋元之遗风……萧鎡作是集《序》,称其文汗漫演迤,若大河长川,沿洄曲折,输写万状。盖明自中叶以后,文士始好以矫激取名。直当宣德、正统间,去开国之初未远,淳朴之习,犹未全漓。文章不务胜人,惟求当理。故所作貌似平易,而温厚和平,实非后来所及。虽不能追古作者,亦可谓尚有典型者矣。” <p style="text-indent:2em;">《国朝献徵录》及《明名臣琬琰录》均收录有王直为他人所创作的碑铭。 == 人物轶事 ==* 仪貌伟岸<p style="text-indent:2em;">王直脸颊方正胡须很长,仪表很雄伟。性格严肃庄重,不随便言笑。到和别人交往时,却恭敬温和。<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36]  * 秉公执法<p style="text-indent:2em;">王直任吏部尚书时,严抑奔竞之事。当时,他的儿子王〈禾资〉任南京园子博士,考核政绩来到吏部,文选郎打算留他侍候王直,王直不同意,说:“这样的话,扰乱法纪就从我开始了。”<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31]  * 辽阳之行<p style="text-indent:2em;">直回乡后,曾随那些佃户仆人耕作栽种,打鼓唱歌。他的儿孙子弟相继举杯祝寿,王直叹息(一说是在看澄江涨洪时)说:“以前西杨(杨士奇)压制我,使我不能和他共事。但是假使我在内阁,现在的皇上(英宗)复辟,应当避免不了贬谪辽阳的远行,怎么能和你们一起高兴呢!”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37]  * 诵诗自宽<p style="text-indent:2em;">王直在吏部主管人事选举,每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喜欢诵读古人的诗来自我宽慰。一天,有一个新任的给事中想要干挠选法,王直就说:“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御史有说吏部选举免官不合适的,他就说:“若教鲍老当筵舞,更觉郎当舞袖长。”他读的诗大都切中要点。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38]  == 人物评价 ==* [[叶盛]]:如王直、胡濙、高谷,清德正学。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34]  * [[张廷玉]]等《明史》:高谷之清直,胡濙之宽厚,王直之端重,盖皆有大臣之度焉。当英、景之间,国势初更,人心观望,执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而谷、濙惓惓于迎驾之仪,直侃侃于遣使之请,皆力持正议,不随众俯仰,故能身负硕望,始终一节,可谓老成人矣。<ref name="M35T"> [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35] *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直当景帝易储之时,持之不坚,为平生之遗憾。然于谦当国,亦不能争,其中殆有难言者。至於初谏亲征,继力争遣使迎英宗,侃侃不挠,至以出使自任,大节究为不愧。其器识厚重,在铨曹十六年,奉职公允,亦称名臣...自永乐初为庶吉士,即承命入阁,典司制诰。后在翰林二十馀年,朝廷著作多出其手。当时与王英齐名,有“西王”、“东王”之目。而直尤为老寿,岿然负一代重望。* 《[[剑桥中国明代史]]》:1443年王直被杨士奇任命,从此他是与王振抗衡的主要人物之一,皇帝征讨也先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又是土木灾祸后处理北京危机时于谦的主要合作者之一。1450年当讨论英宗返回的问题时,王直是主张派使团前往蒙古人那里的主要人物之一。1451年当他已72岁和希望退隐时,他作为一个元老政治家,仍留在朝廷担任吏部尚书。<ref name=M32T/>   == 史料记载 ==* 《吏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铭》<ref name="M46T"> [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46] * 《王文端公传》<ref name=M46T/>  * 《玉堂丛语·卷七》 * 《玉堂丛语·卷八》 *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ref name=M35T/>  == 参考资料 == {{Reflist}}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