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儒家文化

移除 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来源于尧舜。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的临终遗嘱,其中主要讲“中道”思想。李学勤先生从中得出结论:“尧舜禹的传承都讲中道”而文王是舜帝与孔子之间的桥梁,可见儒家中道思想是贯连的。
来源于《易经》。《童子问易》通过《保训》篇讲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等新证,“将重卦之人锁定舜帝”。[3] 孔子观《《周易》之德义,把舜帝之中道思想发展为德道思想。
“西周的《尚书》《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成为包括孔子在内的人们所依凭的文化经典。”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克己复礼”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ref>[https://baike.sogou.com/v3474249.htm?fromTitle=%E5%84%92%E5%AE%B6%E6%96%87%E5%8C%96 | 儒家文化] </ref>
 
==现代意义==
29,5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