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143
次編輯
變更
沈阳科技学院
,创建页面,内容为“沈阳科技学院,始建于1999年,前身为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201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普通高校。现…”
沈阳科技学院,始建于1999年,前身为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201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普通高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6760人。
学校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新行政、文化核心区域——浑南区,毗邻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和沈阳南站,未来也将有建成的地铁4号线(预计2020年通车)途经北侧校区。校园周边科技产业、高校林立,具有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建校19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需要,陆续开设了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五大学科门类的28个本科“绿牌”专业,重点培养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方面应用型紧需人才。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6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学校在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即同一学科门类的专业,设立基本相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生在经过一到两年左右的学习后,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所在大类包含的专业,避免“因一考而定终身”。
===办学宗旨===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坚持立德树人,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
===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就业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办学形式===
全日制教育为主,适度开展继续教育、外合作教育等。
==办学条件==
===宜学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设了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五大学科门类的28个本科“绿牌”专业,重点培养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方面应用型紧需人才。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6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学校在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即同一学科门类的专业,设立基本相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生在经过一到两年左右的学习后,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所在大类包含的专业,避免“因一考而定终身”。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3人,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31人。近年来,全校教师主持科研、教研项目127项,编写教材58部,发表论文202篇,申请专利56项。2017年,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自动化教研室教师王娇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面向地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民办本科院校转变为应用型高校的数学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4项课题被列为2016年省级本科教改立项。学校还鼓励教师在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深入企业行业实习实践,取得与所从事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聘请校外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校授课,积极培养引育造就“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10.41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9.1万册;建有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与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共70个;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152家。校内实验、实习实训环境能够满足基础性、过程性、功能性实验的要求,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学校成立了精细化工、化学工艺与催化技术、化学分析检测、高分子材料、环境生态、机械电子工程、信息产业创新等9个校级和5个系级科研院所,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学校与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英国提塞德大学、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韩国庆星大学等积极开展广泛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更多选择。
[[Category:525 高等教育]]
学校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新行政、文化核心区域——浑南区,毗邻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和沈阳南站,未来也将有建成的地铁4号线(预计2020年通车)途经北侧校区。校园周边科技产业、高校林立,具有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建校19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需要,陆续开设了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五大学科门类的28个本科“绿牌”专业,重点培养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方面应用型紧需人才。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6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学校在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即同一学科门类的专业,设立基本相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生在经过一到两年左右的学习后,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所在大类包含的专业,避免“因一考而定终身”。
===办学宗旨===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坚持立德树人,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
===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就业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办学形式===
全日制教育为主,适度开展继续教育、外合作教育等。
==办学条件==
===宜学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设了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五大学科门类的28个本科“绿牌”专业,重点培养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方面应用型紧需人才。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6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学校在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即同一学科门类的专业,设立基本相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生在经过一到两年左右的学习后,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所在大类包含的专业,避免“因一考而定终身”。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3人,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31人。近年来,全校教师主持科研、教研项目127项,编写教材58部,发表论文202篇,申请专利56项。2017年,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自动化教研室教师王娇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面向地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民办本科院校转变为应用型高校的数学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4项课题被列为2016年省级本科教改立项。学校还鼓励教师在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深入企业行业实习实践,取得与所从事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聘请校外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校授课,积极培养引育造就“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10.41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9.1万册;建有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与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共70个;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152家。校内实验、实习实训环境能够满足基础性、过程性、功能性实验的要求,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学校成立了精细化工、化学工艺与催化技术、化学分析检测、高分子材料、环境生态、机械电子工程、信息产业创新等9个校级和5个系级科研院所,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学校与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英国提塞德大学、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韩国庆星大学等积极开展广泛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更多选择。
[[Category:525 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