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
次編輯
變更
青瓷
,無編輯摘要
'''青瓷'''燒制技術源遠流長, [[ 浙江 ]] 是我國青瓷的發源地 。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 。自 [[ 商周 ]] 時期原始青瓷到[[東漢]]以來的成熟[[青瓷]],[[晉代]]的“[[縹瓷]]”,[[唐越窯]]的“秘色瓷”,直到[[龍泉青瓷]]已有將近三、四千年的歷史。
早在商周時期就是原始瓷器誕生地及中心產地,至 [[ 戰國 ]] 時期原始瓷燒造達到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水準,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火燒山和亭子橋原始瓷窯址正是這段輝煌歷史的重要見證。 [[ 火燒山窯 ]] 址地層豐富,持續時間長,可以建立自[[西周]]晚期到[[春秋末期]]更詳細的年代序列,充分證明了以德清所在地的[[東苕溪流域]]在中國瓷器起源研究中的特色重要地位,譽之為“[[瓷之源]]”可謂實至名歸;火燒山、[[亭子橋窯]]址發掘了中國目前最早的原始[[瓷龍窯]]遺跡及大量形式多樣的窯具,對於探索中國早期青瓷的燒造技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豐富了對西周至戰國時期窯業生產技術的認識。 <ref>https://www.douban.com/note/502130436/</ref>
==南方青瓷文明==
早期[[江南太湖流域]]的文化影響力,以浙江[[杭嘉湖平原]]與[[寧紹平原]]最為核心。先秦原始瓷的生產以東苕溪流域為主,東苕溪位於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之西緣, [[ 連通太湖 ]] 、 [[ 錢塘江 ]] 諸水系, [[ 浙江 ]] 的文化脈絡便沿著這條母親河漸次鋪陳開來。包括東西苕溪在內的「[[苕水]]」流域集中了浙江90%以上的 [[ 舊石器時代 ]] 的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有馬家浜、崧澤、良渚、錢山漾等清晰、完整而輝煌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進入 [[ 馬橋文化 ]] 時期,有保存完好的下菰城等大型城址,還有一系列密集的大規模遺址、窯址以及墓葬群等。這一核心區域連同周邊的 [[ 江蘇 ]] 、 [[ 江西 ]] 、 [[ 安徽 ]] 等地,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同於北方的文明體系,這就是青瓷文明區。
在公元前2400年前後 [[ 太陽輻射 ]] 的改變導致亞洲歷時約五百年的氣候異常,災變導致各文化勢力的突變,此期即[[龍山文化]]肇始階段,也是[[良渚文明中心]]的崩潰時段。在[[馬橋文化]]繼良渚之後開始政治經濟的復甦,古越民族的原始青瓷在馬橋文化開始出現。南方平和的生存環境使青瓷文明區帶著明快軒豁的文化氣質,早期原始瓷是越民族不可或缺的高等級顯赫物品,它線條雄健、裝飾深沉,表達出南方親和淡定的柔韌清雅風格。從此[[青瓷禮器]]成為南方文明區域最重要的物質載體,開始了與[[中原文明]]的互動。
中原夏代的青銅文明區域集中在[[河南]],這股文化力量的主要影響範圍還遠未能達到太湖流域。在二里頭有零星發現越地生產的印紋硬陶殘片,說明兩個文明在夏代已有了交流。商代青銅文明擴張至長江中游,原始瓷集中在鄭州商城和殷墟的高等級墓葬與都城遺址之中。[[西周]]王朝對越民族的文獻記載均在成王年間,說明「於越」在西周早期成為與中原有交往的周邊族群之一。目前在中原高等級墓葬和都城遺址中,頻仍發現西周早期的原始瓷器物,「豆」型器占絕對多數。
高端原始瓷和印紋硬陶產業一直是青瓷文明最主要手工產業,從[[西周]]中後期開始向周邊文化族群進一步擴散,產品延續良渚文化的擴散區域廣泛分布,文化影響區域從浙江及其周邊地區擴散到更遠的湖北、湖南、福建南部、廣東等地,于越民族在南方影響範圍明顯在急速擴大,進入青瓷文明的鼎盛期。
春秋以來北方 [[ 青銅 ]] 文明的德禮秩序觀念,淡化了各民族間的血緣及宗教差異,周邊群體在接受中原德禮文化的同時,漸次給本民族嫁接一個華夏的祖先,血統不再成為進入華夏的障礙,唯有政治觀念與文化習俗需要緩慢的認同。戰國早期的于越民族,正是在這種觀念支持下,開始對原始瓷禮器的全面改革,參照中原 [[ 青銅文化 ]] 的禮制規範,完成本民族原始 [[ 瓷禮器 ]] 的製作與使用,同時直線延接民族祖先譜繫到[[夏祖]]「[[大禹]]」,讓越族擁有了與華夏共同的血統,南北方文明進入迅速融合期。 [[ 戰國 ]] 原始瓷開始了與同期青銅禮器的全面接軌,以南方文化的浪漫圓通融匯入青銅的凝重,由簡潔至極的曲線出勾勒出泥胎的厚重端麗,原始瓷與同期 [[ 青銅禮器 ]] 在外形上趨於一致。
當北方的青銅文明將文字傳達的經典供奉於政治廟堂時,南方的青瓷文明區只能通過非文字的儀式、技術等,歸納描述自身的文化習俗。于越民族對青銅器的接受始終限於兵器、工具等小型實用器,直至戰國時期越國的消亡,在高等級越墓中始終未出現青銅禮樂器隨葬品,說明青銅禮器始終不允許參與到與祖先神靈的溝通之中,唯原始瓷才是于越族承認的最重要禮器。對原始瓷禮器地位的堅守,表達著古越民族始終擁有文化上的自信。
中國傳統的思想本原認為人和萬物生就以善為本,在 [[ 儒家 ]] 思想中以理性主宰著生命,「仁」是在本無所謂情感、意義的世界中,積極地、堅韌地培育、塑建富有情感與意義的人生。這種善、仁的平和溫良,成為南北方文化共同遵循的內心品格,也與南方青瓷文明習俗中的清和、堅韌內涵相疊合。到戰國後期「 [[ 越為禹後 ]] 」已經由傳說成為共識,華夏文明正是通過強調於更邊緣的異族在文化與族群上的異質性,來實現我群的凝聚,越民族便在這種相激相盪的文化認同中,逐漸消散融合為華夏的組成部分。<ref>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pkb82be.html</ref>
== 參考資料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