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33
次編輯
變更
天津摔跤
,無編輯摘要
==历史==
在 [[ 明朝 ]] 永乐四年创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以来,摔跤和刀枪弓箭一直是天津三卫将士们所练习,当时摔跤叫手搏,以各种手法包括 [[ 拳法 ]] 和臂法,踢法,跌法和摔法为主,近代流传在天津府各属县的 [[ 武术 ]] 流派都受军队手搏影响。 [[ 清朝 ]] 时期,王宫内设有“善扑营”,善扑者称为“扑户”,“扑户”多从 [[ 八旗 ]] 精炼勇士中选拔,其招式以擒拿和 [[ 踢法 ]] 为主。清朝灭亡之后,“扑户”随清朝的遗老遗少流入民间,一部分则来到天津,和天津的武术流派相结合。 [[ 中华民国 ]] 初期,天津市区流行的武术活动多为摔跤。当时,天津出现许多跤场,其中,“三不管“(今南市食品街一带)、地道外和谦德庄等地方的跤场较为兴旺。其中,“三不管跤场”早期由王茅林、诸少芳等人主持,后为张树森(张大力)领班。膝下有赵老、闫世凤及老幺等摔跤名将。当时的爱好摔跤者多为平民,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撂地卖艺。此外,津浦大厂跤场(今天津西站一带),由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王俊臣领头教授摔跤技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在天津摔跤得到进一步发展。 [[ 天津市 ]] 每年都会举行全市性和各区县的摔跤比赛,培养了大批 [[ 青少年 ]] 跤手 。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在天津举行,在天津市[[人民政府]]支持下,天津成立了第一支摔跤队,由张鸿玉任教练。 *1956年,在中国27个[[城市]]的摔跤比赛中,天津代表队的张魁元、杨子明、蒋学刃、孟广彬、贾福才十战十胜夺得冠军 。
*1958年,在全中国摔跤赛上,杨子明、王洪书、高富桐、贾福才、王恩信相继夺冠<ref>[https://www.sohu.com/a/347512875_482951 摔跤“常胜将军”的辉煌与遗憾] ,搜狐,2019-10-16 </ref>。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天津摔跤队夺得 [[ 团体冠军 ]] 。 [[ 文化大革命 ]] 前期是天津摔跤运动的兴盛期,大直沽、谦德庄、南市和天穆等地区都有经常开展活动的跤场,天津的跤手们在这些地方授徒、 [[ 表演 ]] 、 [[ 交流 ]] 。近些年,天津摔跤在天津民间的开展处于相对低潮,但仍有 [[ 燕经跤馆 ]] 、顺达跤社、津友摔跤馆、巨川摔跤俱乐部、光明楼摔跤队等坚持开展训练和表演活动。
==衣着==
天津摔跤的摔跤手上身穿着多层 [[ 棉布 ]] 纳制成的“褡裢”,腰部系有腰带,下身着 [[ 长裤 ]] ,足蹬软底高腰胶靴。
==规则==
在摔跤规则方面,天津摔跤允许抓衣、带,抱全身,但不许抓裆,揪裤子以及击打和使反 [[ 关节 ]] 动作,“三点着地”即为失败。
==特点==
天津摔跤在竞技、较力、斗智、斗勇的攻防交替中,在敏捷、快速的应变能力的攻防实践中,形成了以力量、 [[ 技术 ]] 为主的快速、干脆的天津卫的“卫”派跤法特点。天津的跤法以快、脆、巧见长<ref>[http://www.china.com.cn/city/2011-09/26/content_23493337.htm 中国式摔跤热津门]中国网, 2011-9-26</ref> 。 *卫派跤法的“快”,即手、[[腿、]]抢把、重心、变脸等应变反应快 。
*卫派跤法的“脆”,即爆发力,运用在摔跤赢跤中尤为重要。
*卫派跤法的“巧”,即摔跤讲究“借劲使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