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

增加 17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 ''' ,或简称为明清故宫,是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所登录的一项中国的 [[ 世界文化遗产 ]] 。登录的范围包括 [[ 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及2004年追加的 [[ 沈阳故宫 ]] 等两个建筑群。
==概要==
1987年,北京故宫(紫禁城)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 紫禁城 ]] 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宫,为明清两朝24个皇帝所居住、办公的 [[ 宫殿 ]] 。由 [[ 明成祖 ]] 朱棣于1406年下旨修建,至1420年基本完成。
2004年,沈阳故宫作为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是 [[ 后金 ]] 及满清初期, [[ 努尔哈赤 ]] [[ 皇太极 ]] 两名皇帝的宫殿, [[ 顺治 ]] 皇帝在此继位,同时也是满清的离宫之一。
==明清皇宫简介==
门票:成人16元
=== 故宫===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 [[ 琉璃瓦 ]] 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 [[ 中轴线 ]] 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它显示着中国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 [[ 太和殿 ]] [[ 中和殿 ]] [[ 保和殿 ]] 。它们都建在 [[ 汉白玉 ]] 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 [[ 皇帝 ]] 举行大典的地方。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 [[ 礼仪 ]] 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 [[ 乾清宫 ]] [[ 交泰殿 ]] [[ 坤宁宫 ]] 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 [[ 艺术 ]] ;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 [[ 文物 ]]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 沈阳故宫===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 [[ 苏州 ]] 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 [[ 清朝 ]] 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 [[ 乾隆 ]] 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 [[ 八旗 ]] 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 [[ 装饰 ]] 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 [[ 满族 ]][[ 文化 ]] 发展的一个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 [[ 石雕 ]] 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 [[ 建筑物 ]]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 [[ ]] 等。 ==参考文献==
128,1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