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連橫 (歷史學家)

增加 32,609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otheruses|subject=台灣歷史學家|other=先秦時代張儀提倡的外交手段|連橫 (外交策略)}} {{POV|time=2013-10-19}} {{noteTA |1=zh-cn:台湾; zh-hk:…”
{{otheruses|subject=台灣歷史學家|other=先秦時代張儀提倡的外交手段|連橫 (外交策略)}}
{{POV|time=2013-10-19}}
{{noteTA
|1=zh-cn:台湾; zh-hk:台灣; zh-tw:臺灣;
|2=zh-cn:台; zh-hk:台; zh-tw:臺;
}}

{{Infobox person
| 前綴尊稱 =
| 姓名 = 連橫
| 後綴尊稱 =
| 圖像 = Lian Heng.jpg
| 圖像大小 = 250px
| 圖像替代 =
| 圖像說明 =
| 原文名 =
| 語系 = 漢語、閩南語
| 本名 = 重送
| 字 = 天縱、雅堂
| 號 = 慕陶、劍花
| 出生日期 = {{Birth_date|1878|2|17}}
| 出生地 = {{QING|福建省}}[[台灣府]][[台灣縣]]
| 受洗 =
| 死亡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36|6|28|1878|2|17}}
| 死亡地 = {{ROC|上海市}}
| 死因 = [[肝癌]]
| 遺體發現地 =
| 墓地 = [[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一段274號<ref>[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136&id=1248c2f8f3d000000261 「連雅堂先生暨夫人墓」]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231633/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136&id=1248c2f8f3d000000261 |date=2014-07-14 }}</ref>
| 墓地坐標 = 121.432°E 25.05979°N
| 紀念建築 = 「連雅堂先生暨夫人墓」
| 居住地 =
| 國籍 = {{QING}}<br>{{EOJ}}<br>{{ROC}}
| 籍貫 =
| 別名 = 連雅堂
| 種族 = [[漢族]]
| 語言 = [[臺灣閩南語]]、[[華語]]
| 教育程度 = [[私塾]]
| 母校 =
| 職業 = 學者、作家
| 活躍時期 =
| 僱主 = 芳蘭號連得政、華南銀行[[林熊徵]]、雅堂書局創辦人之一
| 組織 = [[南社]]<br>[[櫟社]]
| 機構 = [[福建日日新聞]]<br>[[台南新報]]<br>[[台灣新聞]]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臺灣通史]]》<br>《[[臺灣語典]]》<br>《[[臺灣詩乘]]》<br>《[[鴉片有益論]]》
| 風格 =
| 受影響於 =
| 影響於 =
| 家鄉 = 台灣台南
| 薪金 =
| 淨資產 =
| 身高 =
| 體重 =
| 髮色 =
| 瞳色 =
| 三圍 =
| 電視節目 =
| 頭銜 =
| 頭銜時期 =
| 前任 =
| 繼任 =
| 政黨 =
| 政治運動 =
| 競爭者 =
| 董事會 =
| 宗教信仰 =
| 宗派 =
| 父母 = 連得政、劉妙娘
| 親屬 = 兄[[連城璧]]、兄連重國、弟連重廷
| 配偶 = 沈璈(沈筱雲)
| 子女 = 連夏甸(女)、連春臺(女)、[[連震東]](男)、連秋漢(女)
| 呼號 =
| 獲獎 =
| 簽名 =
| 簽名大小 =
| 簽名替代 =
| module = {{Infobox Chinese|child=yes|hide=no
| t = 連橫
| s = 连横
| p = Lián Héng
| poj = Liân Hêng}}
| module2 =
| module3 =
| module4 =
| module5 =
| module6 =
| 網站 =
| 腳註 =
| 寬度 =
}}
'''連橫'''({{bd|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幼名]]'''允斌''',[[譜名]]'''重送''',小字'''神送''',[[表字]]'''天縱'''、一字'''雅堂'''<ref>又作'''雅棠''',《民國連雅堂先生横年譜》:「[[孫中山]],我連橫便叫做武公。文一武,各在南北。」</ref>,號'''武公'''、'''慕陶'''、'''劍花'''<ref>[[胡殿鵬]]《南溟隨筆》:「先生嘗蓄一劍,故有是號。」</ref>。[[福建省]][[台灣府]][[台灣縣]](今[[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龍海]])<ref>[[福佬客]],參考自[[葉柏祥]]的著作《[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42873 台灣廟公連戰傳奇] {{Wayback|url=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42873 |date=20040904044318 }}》一書</ref>,[[台灣日治時期]]的[[詩人]]、[[台語文]]學者、[[台灣歷史]]學家。1920年,著作《[[臺灣通史]]》完成並出版,是[[台灣人]]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的版本。另著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等。

1930年,收了[[日本人]]的伍佰元稿費,發表〈[[wikisource:zh:新阿片政策謳歌論|鴉片有益論]]〉,大力誇揚[[臺灣總督府]]重新開放的[[鴉片]]政策,使他受盡[[林獻堂]]等臺灣[[仕紳]]的鄙夷,被迫移居[[中國大陸]]。

1936年6月28日,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後遷葬[[臺北縣]][[泰山鄉]](今日[[新北市]][[泰山區]])。其獨子[[連震東]](1960年曾任[[中華民國內政部|內政部長]]<!--當時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陳誠-->)及其兩代單傳後代<!--獨子連震東, 獨子連戰. 兩代單傳-->[[連戰]]<!--病故前尚未出生-->(1996年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當時總統李登輝-->)為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
其外孫女為文學家[[林文月]]。

==生平==
連家[[郡望]][[山西]][[上黨]],[[明代]]時連佛保赴[[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萬松關]]馬崎社(今[[福建省]][[龍海市]]榜山鎮長州村)發展,稱為「马崎连氏」開基祖。清[[康熙]]年間,連佛保的十世孫連興位,從[[漳州]]渡過[[臺灣海峽]],定居[[臺灣府]]臺灣縣寧南坊馬兵營(今[[臺南市]][[中西區 (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原臺南地方法院]]附近)。

1878年2月17日,連橫出生於馬兵營,[[幼名]]'''允斌''',[[譜名]]'''重送'''<ref name="马崎连氏"></ref>,連橫以連雅堂為名字著書,為世人較熟悉的稱號。

連橫出身於商人世家,父親是[[連得政]],連橫有兄[[連城璧]]、[[連春臺]]及一個弟弟[[連秋漢]]。由於[[道光]]、[[咸丰]]年间,連橫祖父连长瑞在[[漳州府]]府城[[枋桥]]头經營芳兰号烟铺,贩卖[[鸦片]],收入頗丰。光绪十九年(1893年) ,连家開始踏入[[樟脑]]煉製,每年產量可达数万担,获利達数十万兩[[白銀]],連家为当时漳州與台南兩地的巨富,惟因[[日治時期]]被[[日本人]]沒收資產,家境中落<ref>{{cite book |author=王建民|title=《台湾政商家族》|date=1997|publisher=中国言实出版社|location=中國|language=zh-cn|isbn=9789575960865 }}</ref>。

===早年經歷(1878年-1902年)===
連橫早年家境富裕,入[[私塾]]就學,1891年(13歲),父親教他讀《[[臺灣府志]]》並告誡他:「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

1895年,依照[[馬關條約]],[[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地方官民創[[臺灣民主國]],與[[大日本帝國]]爆發[[乙未戰爭]]。同年8月,連橫父親[[連得政]]病逝,當時連橫僅17歲。

1897年,19歲的連橫娶[[沈鴻傑]](沈德墨)的24歲的女兒沈筱雲(另稱沈少雲、沈璈)。[[沈鴻傑]]是連橫著《台灣通史》“貨殖列傳”上列名的人物,和有錢世家結為親家,對連家的經濟發跡有著很大影響,或許正因為有這樣的家業作為支撐,連橫才可以畢生讀書文史風流的生涯,和台灣當時的文士階級詩酒唱酬。

1899年,連橫21歲,為臺南《[[台澎日報]]》記者,為[[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作歌頌詩〈[[wikisource:zh: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ref>{{cite book |author=張炎憲、李筱峯、莊永明|title=《臺灣近代名人誌》|date=1987|publisher=自立晚報|location=臺灣 |language=zh-tw|isbn=9789575960865 }}</ref><ref>[http://www.peoplenews.tw/news/011c965d-969d-4433-b2ed-4066d58b3333 ​連戰自取其辱,罵到自己祖父連雅堂]</ref>。

===來往於中國和日治台灣之間(1902年-1914年)===
1902年,24歲的連橫曾赴[[福建]]參加[[科舉]]。當時連橫先去[[廈門]],以[[銀錢]]捐得[[監生]][[功名]],取得應考資格,再到[[福州]]應[[鄉試]],但沒有錄取。

1904年4月23日,連橫在台南生下其獨子[[連震東]](1904年4月23日-1986年12月1日)。

1905年(27歲),連橫再一次離開[[臺灣]],在[[福建]][[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聞]]》,可是《福建日日新聞》於同年即關閉,關閉的原因,有不同的說法:
*連橫兒子[[連震東]]認為,該報「鼓吹[[排滿]]。當時在[[南洋]]的[[中國同盟會|同盟會]]同志閱報大喜,派閩人[[林竹癡]]先生來廈門,商討改組為同盟會機關報。嗣以清廷忌先生之言論,飭吏向駐廈日本領事館抗議,遂遭封閉。」<ref name="連震東1962a">{{Cite book |chapter=〈附錄連雅堂先生家傳〉|author=連橫|title=《台灣通史》|pages=頁1051-58|location=台北|publisher=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date=1962年}}</ref>{{rp|1052}}
*連橫的朋友[[林申生]]認為,該報關門的原因為,「緣該報社之組織不健全,非清吏向日人抗議之結果;日人特聽其自生自滅耳」<ref name="陳柔縉"/>。
*和連橫親近的門生[[張振樑]]認為,「乃其時台局粗定,日人招徠台人故」<ref name="陳柔縉"/>。

1905年,《福建日日新聞》關閉後,連橫又於同年回到日本統治的台灣,在由《台澎日報》改版而成的《[[台南新報]]》內任職。

1906年(28歲),連橫因酷愛吟詩,與友人[[趙雲石]]、[[謝籟軒]]等十餘人在台南創[[南社 (台灣)|南社]](不同於1909年辛亥革命時期創立的的同名文學團體[[南社]])。

[[File:台南公園連雅堂銅像.JPG|250px|thumb|連橫位於[[臺南公園]]裡的銅像。]]

1908年(30歲),連橫舉家遷到[[台中]],任職於台中發行的《[[台灣新聞]]》漢文部。同年,連橫開始撰寫《台灣通史》。

1909年(31歲),連橫與友人林癡仙、[[賴紹堯]]、[[林幼春]]等人創[[櫟社]],以道德文章相切磋<ref name="連震東1962a"/><ref name="連震東1962b">{{Cite book|chapter=〈連雅堂先生年表〉|author=連橫|title=《台灣通史》|pages=頁1059-63 |location=台北 | publisher=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date=1962年}}</ref>。(註:依據傅錫祺櫟社沿革誌略,櫟社係於1902年由霧峰[[林癡仙]](俊堂)、[[林南強]](幼春)、燕霧大莊[[賴悔之]](紹堯)三子始結詩社,名之曰「櫟」,連橫係1911年初加盟為櫟社社友<ref>傅錫祺 櫟社沿革誌略</ref>;1930年連橫3月2日之《[[鴉片有益論]]》引發[[林獻堂]]等人大怒,4月2日,櫟社總會不以《鴉片有益論》破門,而以「十六回開會未出席」,技巧性地把連橫退社<ref>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ref>。

連橫34歲時(1912年),經由[[日本]]再度赴[[中國]]旅遊,先抵達[[上海]],與女弟子[[王香禪]]見面<ref name="臺灣人物叢譚">{{cite book |author=陳運棟|title=〈談藝旦王罔市到詩人王香嬋〉,《臺灣人物叢譚》|date=1978|publisher=七燈出版社|location=台灣|language=zh-tw|isbn=}}</ref>,再遊[[南京]]、[[杭州]]等地。

連橫35歲時(1913年),前往[[北京]]參加華僑選舉國會議員,不中。同年秋天,又轉往[[奉天省|奉天]]、[[吉林]],入[[新吉林報社]]工作<ref name="連震東1962a"/><ref name="連震東1962b"/>。

連橫36歲時(1914年春),再度回到北京,「時趙次珊先生掌清史館,延先生入館共事,因得盡閱館中所藏有關[[臺灣建省]]檔案,而經其收入臺灣通史」<ref name="連震東1962a"/>{{rp|1052}}。據2005年5月1日臺北《[[中國時報]]》報導,連橫曾於1914年1月31日,「呈請北京政府恢復其中國國籍」、「這份原始檔案材料仍存於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ref>羅如蘭,2005,〈連橫1914年恢復中國籍〉 [online]。台北:《中時電子報》。5月1日 [引用於 2005年5月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cite web |url=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5050100018,00.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5-05-02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503224037/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5050100018,00.html |archivedate=2005-05-03 }}。</ref>

同年冬天,連橫回到台灣台南,繼續在《台南新報》任職<ref name="連震東1962b"/>。

===中年經歷(1914年-1931年)===
1914年冬至1919年,連橫一方面繼續在《臺南新報》工作,另一方面也利用公餘之暇持續《臺灣通史》的著述工作,經過了前後十年的時間,終於在完成。

1919年,連橫移居台北,受僱於華南銀行的發起人[[林熊徵]],幫忙處理與南洋華僑股東往返的文牘。1923年,連橫與夫人一起同遊日本。連橫46歲時(1924年2月),在台北創立發行的漢語古典雜誌「台灣詩薈」,一直到1925年10月赴浙江西湖養病停刊止,共發行22期。同年,日本“常磐生命保險株式會社”給予特許經營權台北代理店,專營兒童保險,並曾於自己創辦的「台灣詩薈」雜誌上刊登廣告。1926年,連橫又舉家移居杭州一年,理由是養病。1927年回到台北<ref name="連震東1962b"/>,與友人黃潘萬合開了一家書店,店名叫做雅堂書局。該書店標榜不賣日文書籍文具,但卻又代理台灣總督府採購有關南方資料的漢文書籍業務,而成為御用書店<ref name="林元輝">{{Cite journal | author=林元輝|date=1998年|title=〈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成、變遷與意義〉|url=http://ccs.nccu.edu.tw/word/HISTORY_PAPER_FILES/901_1.pdf | format=PDF|journal=《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issue=31|pages=1-56}}</ref>{{rp|8}}。該書店在兩年後就因經營不善而關閉<ref name="連震東1962b"/>。

1930年3月2日,連橫在日本人御用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上發表〈新阿片政策謳歌論〉(民間俗稱《阿片有益論》或《鴉片有益論》)辯稱鴉片有益的意見書,其中的言論有:「台灣人之吸食阿片,為勤勞也,非懶散也……我先民之得盡力開墾,前茅後勁,再接再厲,以造成今日之基礎者,非受阿片之效乎?」論稱「鴉片不僅無害,甚至還被稱為長壽膏,是有益的」。

此文章一經發表後,「全台輿論譁然,蓋當時台胞方藉鴉片特許問題,義正辭嚴,以與日本統治當局奮戰,驟見此文為虎作倀,都怒不可遏。連橫頓成眾矢之的」<ref name="林元輝"/>{{rp|12}}。連橫如此媚日之舉,連當時的社會運動領袖[[林獻堂]]都看不下去了。因此,台中詩社[[櫟社]]隨即集會開除他的會籍,使他連帶和兒子[[連震東]]遭[[林獻堂]]一派人士疏離,父子兩人只好先後到《昭和新報》任職。陳明道也為,「此種鴉片有益論,成為連雅堂一生的污點。」<ref name="陳明道">{{Cite journal|author=陳明道|date=2003年11月7日|title=〈選戰廣告弄巧成拙 連戰不知叨位去!〉|location=台北|journal=《新台灣新聞周刊》|access-date=2015年9月4日|url=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8756}}{{Dead link|date=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晚年寓居於台南(1931年-1933年)===
由於在台北幾乎已經沒有人願意再和連橫交往,他於1931年返回台南,借寓別人家中,「不復與北人士相聞問」。1931-1932年,連橫擔任[[臺灣總督府]]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委員。

連橫既自覺在臺人中無立足之地,乃有意轉進國府治區。他著連震東先行,給他幾塊敲門磚,其中之一是用心修一書給舊日有意結下的文字交、如今國民黨的黨國大員[[張繼]](張溥泉),該年4月,連震東即帶著連雅堂的八行書,前往中國投靠民國初的參議院議長[[張繼]]<ref name="陳柔縉"/>(鄭喜夫,1992:166;連橫,1992a:8)同年6月18日,連震東在南京西華門吳鐵城(1888-1953)處謁見張繼。張繼看了連橫的信,覺其「真摯沈痛,大義凜然,深為感動,歷久難釋,於是攜震東至北平,促其學習國語。」(鄭喜夫,1992:167)

連橫知道兒子連震東得到張繼的愛護後,很高興,在1931年7月26日給連震東的家書中,明講這是卅年來的計畫,教兒子「汝當在〔溥泉〕先生左右,供其使命,學習事務,忍苦耐勞。」(連橫,1992a:6)這一兩年內,他不斷利用家書教連震東。比如,連震東在北平時,教他要「多識東北要人,可為將來同事之助」;張繼可能要赴粵時,教他「汝當在其左右,如欲赴粵,可請隨行,以資閱歷」;抗日戰爭爆發、國府遷移之後,則是「張先生如入豫辦事,汝可請之隨行,蓋因政府初移,人員必少,汝於此時如能得一位置,且在艱危之中,將來較有厚望。」後來連震東隨張繼到西安,連橫又告訴連震東「汝在西安,位置甚好,勤謹辦事,以資閱歷,將來〔溥泉〕先生如任行政院長,必能調來中央,則可著著進行。」甚至教他要臨魏碑,蓋「欲與人士相往來,尺牘之書,必求精美,而後不致貽笑也。」

連橫寫給連震東的家書中說:「台灣實不可居」、「余居此間視之甚厭,四百萬人中幾無一可談」、「吾不欲汝〔連震東〕為臺灣人」,訓誡連震東「切不可與此間朋友通訊」,甚至明示兒子:「此間朋友有詢汝住所者,余皆不言」,也訓誡已嫁在上海的長女夏甸不可回臺灣。

1933年7月11日 ,連橫舉家移居上海<ref name="陳柔縉"/>。

===逝世(1936年)===
1936年6月28日,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得年58歲,留下 32 歲獨子連震東。此期間連震東乃跟隨著[[張繼]]到西安,任職西京籌備委員會,住在西安新城北門外,同年8月27日獨子連戰於西安出生。連橫死前彌留時寫給兒子連震東這麼一段話:「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戰,光復台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ref>連震東,〈連雅堂先生家傳〉,收錄於《台灣通史》幼獅文化,1981</ref>。死後遷葬返臺,墓園位於今[[新北市]][[泰山區 (新北市)|泰山區]]第一公墓。

1939年3月1日,連橫之妻沈筱雲逝世於西安,葬於西安,當時連戰還不滿3歲。

==論述與著作==
[[File:Lien-Heng.jpg|250px|thumb|連橫]]
===《台灣通史》===
{{Main |台灣通史}}

全書共36卷,體裁則略仿[[司馬遷]]的《[[史記]]》,分為紀、志、傳三部分。總共包括了4紀、24志、60傳,總計約60萬字。記錄則起自隋[[大業]]三年(607年),迄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凡約1290年的歷史(見連橫,1962)。

這本書的初版共分成3冊,由連橫自己籌設的台灣通史社出版。上冊於1920年11月出版,中冊於同年12月初版,下冊則於1921年4月出版<ref name="連震東1962b"/>。這本書後來有種種不同的版本,不過,[[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於1962年以「[[台灣文獻叢刊]]」第128號為名出版的版本(共6冊),在學術界最常被採用<sup>[[#注釋|3]]</sup>。

====正面評論====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黃富三]]這樣評價這本著作:「《台灣通史》可以說是第一部把台灣當作一個個體來處理的史學著作,具有先鋒性的角色。如果說台灣史之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的話,無疑的《台灣通史》的貢獻是很大的。」<ref>《民視新聞網》,nd,〈台灣通史作者連雅堂出生〉 [online]。台北:民間全民電視公司。[引用於 2005年5月2日]。全球資訊網網址:{{cite web |url=http://www.ftvn.com.tw/Topic/CaringTW/TWnotes/0217.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5-05-02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311091327/http://www.ftvn.com.tw/Topic/CaringTW/TWnotes/0217.htm |archivedate=2005-03-11 }}。</ref>

====負面評論====
也有台灣史的研究者對於《台灣通史》這本書的品質不敢恭維,比如說,在[[翁佳音]]等人關於台灣通史類著作的分析檔,他們就認為:事實上,連氏之歷史敘述多有誤謬,甚至有人言連氏為「三流史家」,每頁皆有錯處……。而一本錯誤百出的「通史」書籍,能得[[中國國民黨|國]]、[[中國共產黨|共]]兩黨長期的垂青,也可見政治力量如何干預通史著作了<ref>翁佳音等,1992,《台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37頁</ref>。[[楊雲萍]]指出〈朱一貴起事檄〉為連橫杜撰<ref name="台灣通史:唐山過海的故事"></ref>。有說法認為連橫依據[[江日昇]]《臺灣外記》所記[[鄭成功]]遣使的說辭,基於原文「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創造出〈與荷蘭守將書〉「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ref name="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cite book |author=陳昭瑛|title=《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chapter=〈明鄭時期臺灣文學的民族性〉 |date=1998-04-01|publisher=正中書局|location=臺灣 |language=zh-tw|isbn=9789860197495}}</ref>[[吳密察]]則認為〈與荷蘭守將書〉同樣也是連橫杜撰,因之前1919年從無文獻有此文<ref name="台灣通史:唐山過海的故事">{{cite book |author=吳密察|title=《台灣通史:唐山過海的故事》 |date=2012-10-22|publisher=時報文化出版社|location=臺灣 |language=zh-tw |isbn=9789571356433}}</ref>,與荷蘭所記書信也不相同<ref name="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cite book |author= Davidson, James Wheeler|title=《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date=1903|publisher=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location= U.S.A|language=en |isbn=}}</ref>。

連橫在《臺灣通史》曾說自身家族有德性,為民族尊嚴而不參加清廷科舉<ref>連橫《臺灣通史》:「我始祖興位公生於永曆三十有五年,越二載,而明朔亡矣。少遭憫凶,長懷隱遯,遂去龍溪,遠移鯤海,處於鄭氏故壘,迨余已七世矣。守璞抱貞,代有潛德,稽古讀書,不應科試,蓋猶有左衽之痛也。」</ref>。不過,連橫的兄長[[連城璧]]就是秀才,他自己24歲時(1902年)也曾赴[[福建]]參加[[科舉]]。當時連橫先去[[廈門]],以[[銀錢]]捐得[[監生]][[功名]],取得應考資格,再到[[福州]]應[[鄉試]],但不第。對於這件事情,他的兒子[[連震東]]解釋,連橫「非不知以其思想之新,獲雋至難,特借應試之便,赴閩調養身體也。」<ref name="陳柔縉">{{Cite book | title=總統的親戚 : 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 | author=陳柔縉 | publisher=時報文化 | isbn=9789571329703 | date=1999}}</ref>

===鴉片有益論===
在完成《台灣通史》這本著作以後,連橫於1919年移居[[臺北市|台北]],受僱於[[華南銀行]]的發起人,[[板橋林家]]的[[林熊徵]],幫忙處理與[[南洋]][[華僑]]股東往返的文牘<ref name="林元輝"/>{{rp|7}}。1923年,連橫與夫人一起同遊[[日本]]。1926年,連橫又舉家移居[[杭州]]一年,1927年回到台灣<ref name="連震東1962b"/>。

連橫在回到[[台北]]以後,與友人[[黃潘萬]]合開了一家書店,店名叫做[[雅堂書局]]。該書店標榜不賣[[日文]]書籍文具,但卻又代理[[台灣總督府]]採購有關南方資料的漢文書籍業務,而成為御用書店<ref name="林元輝"/>{{rp|8}}。該書店在兩年後就因經營不善而關閉<ref name="連震東1962b"/>。

在[[台灣日治時期]]中期,由於台灣人民的自覺,抵制阿片(即[[鴉片]])逐漸有成,吸食者顯著減少,因此阿片的專賣的收入也就跟著減少。當時[[台灣]]阿片的進口是由[[三井物產所]]株式會社獨佔。由於吸食者減少,[[台灣總督府]]在1929年1月頒布「改正鴉片令(按:當為「[[改正阿片令]]」)」。<ref name="陳明道"/>

這項法令頒布之後,引起全台有識之士的憤怒。然而,連橫卻於1930年3月2日,在日本人御用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上發表〈[[wikisource:zh:新阿片政策謳歌論|臺灣阿片特許問題]]〉(民間俗稱《新阿片政策謳歌論》、《阿片有益論》或《[[鴉片有益論]]》)辯稱鴉片有益的意見書,其中有:「台灣人之吸食阿片,為勤勞也,非懶散也 …… 我先民之得盡力開墾,前茅後勁,再接再厲,以造成今日之基礎者,非受阿片之效乎?」

此篇文章一經發表後,「全台輿論譁然,蓋當時台胞方藉鴉片特許問題,義正辭嚴,以與日本統治當局奮戰,驟見此文為虎作倀,都怒不可遏。連橫頓成眾矢之的」<ref name="林元輝"/>{{rp|12}}。連橫的這種舉動,也遭到當時的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的批評。3月6日,林獻堂在日記上這樣寫著:

{{cquote|3日(按:應是2日)連雅堂曾在《台日》報上發表一篇,說[[台灣荷西殖民時期|荷蘭時代]]阿片即入台灣,當時我先民移殖於台灣也,台灣有一種瘴癘之氣,觸者輒死,若吸阿片者則不死,[[台灣]]得以開闢至於今日之盛,皆阿片之力也。故吸阿片者為勤勞也,非懶惰也;為進取也,非退步也。末-{云}-僅發給新特許二萬五千人,又何議論沸騰若是?昨日槐庭來書,痛罵其無恥、無氣節,一味巴結趨媚,請-{余}-與幼春、錫祺商量,將他除[[櫟社]]社員之名義。-{余}-四時餘往商之幼春,他亦表贊成。<ref>{{Cite journal|author=李筱峰|date=2003年11月12日|title=〈先弄清家世,再管國事吧,連戰!〉|journal=新台灣新聞週刊|access-date=2015年9月4日|url=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4252}}{{Dead link|date=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因此,台中詩社櫟社隨即集會開除連雅堂會籍,使他連帶和兒子連震東遭林獻堂一派人士疏離,父子兩人只好先後到《[[昭和新報]]》任職。陳明道也認為,「此種鴉片有益論,成為連雅堂一生的污點。」<ref name="陳明道"/>

===臺灣語典===

==注釋==
#連橫的兒子連震東在幫連橫所寫的年表當中,將連橫任職於《[[台澎日報]]》的時間列為1898年<ref name="連震東1962b"/>{{rp|1059}}。然而,根據林元輝(1998,5)的資料,《台澎日報》卻是在1899年6月才正式創刊。對於這個記載上的不一致,我們不清楚到底是連震東的年表有誤,或者是連橫在該報正式創刊前就已經在該報任職。
#關於連橫幾次漫遊中國的經驗,林元輝(1998,6)將其寫為1905年-1906年、1912年-1915年、以及1926年-1927年。前兩次的時間似乎有誤,這裡引用其他資料來源(詳見後述),不採用林元輝的資料。
#根據翁佳音等(1992,37)的整理,當時市面上流通的《台灣通史》達11種版本之多。

==家族==
連橫為連得政第三子,譜名連重送,有兄[[連城璧]](连重裕)、连重国、弟连重廷。據《马崎连氏族谱》的〈台南马兵营连氏世系图〉記載,只有連橫與連城璧有後代。<ref name="马崎连氏">{{cite book |author=龙海市马崎连氏族谱编纂小组|title=《马崎连氏族谱》|date=2006|publisher=龙海市马崎连氏族谱编纂小组|location=中國|language=zh-cn|isbn=}}</ref>

連橫與「[[安溪]][[樟腦]][[鉅子]]」[[沈鴻傑]]之女沈璈生三女一男。分別為長女夏甸(嫁給[[銀行家]][[林伯奏]],其女[[林文月]])、次女春臺、長子震東、三女秋漢。
{{Navbox
| name = 連家先祖家系
| title = 連家家系
| state = collapsed
| list1 =
<center>
{{familytree/start}}
{{familytree | | | | | | | | |Cz|Cz=連長瑞}}
{{familytree | | | | | | | | | |!|}}
{{familytree | | | | | | | | |Dy|y|Dz|Dy=連得政|Dz=劉妙娘}}
{{familytree | | | | | | | | | | | |!|}}
{{familytree | | | | | | | | | | |Lh|y|Sa|Lh=連橫|Sa=沈璈}}
{{familytree | | | | | |,|-|-|-|v|-|-|-|+|-|-|-|-|-|-|-|.|}}
{{familytree |Xc|~|Xd ||Ct||Zd |y| Zl ||Qh|~|Qi|Zd=[[連震東]]|Zl=[[趙蘭坤]]|Xc=[[林伯奏]]|Xd=[[連夏甸]]|Ct=[[連春臺]]|Qh=[[連秋漢]]|Qi=[[黄綺堂]]}}
{{familytree | | | | | | | | | | | | | | | |!| |}}
{{familytree | | | | | | | | | | | | | | | Lz |y| Fy |Lz=[[連戰]]|Fy=[[連方瑀]]}}
{{familytree | | | | | |,|-|-|-|v|-|-|-|-|-|-|-|+|-|-|-|-|-|-|-|.| |}}
{{familytree | Hy|~| Hx | | Sw |y| Ys | | Su |~| Yj | | Yx |Hy=[[陳弘元]]|Hx=[[連惠心]]|Sw=[[連勝文]]|Ys=[[蔡依珊]]|Su=[[連勝武]]|Yj=[[路永佳]]|Yx=[[連詠心]] }}
{{familytree | | | | | | | | | |,|-|^|-|.|}}
{{familytree | | | | | | | | | Dj | | Aj |Dj=[[連定捷]]|Aj=[[連安捷]]}}
}}
{{familytree/end}}

==和連橫相關的史料與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1997,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連橫,第二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
*[[林玉体|-{林玉体}-]],1997,「-{余}-,台灣人也」:論連雅堂先生之鄉土認同。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 42:1-12。
*徐千惠,2002,日治時期台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茹,2003,以林癡仙、連雅堂、洪棄生、周定山的上海經驗論其身分認同的追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鄭喜夫]],1978,台灣先賢先烈專輯(第一輯):連雅堂傳。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美玲]],2000,連雅堂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翁聖峰]],1994/9,〈試論連雅堂的墨子觀及其相關問題〉,《臺灣文獻》第45卷第3期。
*[http://www.cctv.com/program/twbk/20040920/101608.shtml 台湾瑰宝—台湾历史学家连横]
*連橫,1920-1921,台灣通史(三冊)。台北:台灣通史社。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62,台灣通史(六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1963,台灣語典 四卷,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評價==
*已故學者[[黃得時]]曾評語為「卓越的史學家兼[[文學家]]」<ref>台灣大學教授[[黃得時]]語,引自[[陳柔縉]],1999年</ref>。

*1950年3月25日,[[蔣介石]]「明令褒揚」台灣「已故史學家連雅堂」<ref name="紀錄,第309頁">[[張之傑]]等《20世紀臺灣全紀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91年,309頁。</ref>。

*2015年2月21日,位於[[台南公園]]內的連橫銅像,被發現四面均遭人噴漆[[塗鴉]]。其中正面寫著「[[阿片]]有益健康」;側身上寫著「[[連戰|子孫]]不肖」、「先人媚日、後人媚[[中國共產黨|共]]」等,另一面及背面被寫上「一流[[販毒|葯頭]]、三流[[史家]]」。照片在網路上引起話題,甚至有網民諷其「中肯」。<ref>[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238572 連橫銅像被噴漆「子孫不肖」 網友諷:中肯],自由時報</ref><ref>[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238617 連橫銅像遭塗鴉 警方追查噴漆者],自由時報</ref>

==相關條目==
*[[台灣通史]]
*[[臺灣語典]]
*[[連震東]]
*[[連戰]]
*[[林文月]]
*[[福佬客]]

==參考文獻==
{{reflist}}

{{台灣漢詩詩人}}
[[Category:台南市人|L]]
[[Category:台灣清治時期人物|L]]
[[Category:台灣歷史學家]]
[[Category:臺灣語言學家]]
[[Category:連姓|H]]
[[Category:連橫家族]]
[[Category:罹患肝癌逝世者|L]]
[[Category:台灣日治時期人物]]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人物]]
[[Category:客家裔臺灣人|L]]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