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鵝鑾鼻

增加 27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位處中央山脈盡處台地最南端鵝鸞鼻燈塔,為台灣尾的代表,也是台灣八景之一,走入豔陽下的園區感受出南國風光,多條步道通往種熱帶海岸林風景區,其海岸邊則有以珊瑚礁石灰岩地形為主的美麗海岸,豔陽下漫步園區,能遮陽的地方是少之又少在大太陽下,請做好防曬裝備,礦泉水是一定要帶的。環台每座燈塔都漆成白色的塔身襯著純淨的藍天,遠遠地便可以看見高聳的白色燈塔,看似相同,但其實每座都有不同的面貌,鵝鸞鼻燈塔為台灣最雄偉的一座,並有「東亞之光」的榮稱,已被列為史蹟保存區。
<ref>原文網址:http://www.pse100i.idv.tw/s/orhwnber/orhwnber001.htm</ref>
 
===鵝鑾鼻公園===
鵝鑾鼻公園內主要以隆起珊瑚礁地形為主,穿梭在隆起珊瑚礁被侵蝕的節理縫中,這種感覺有點像在高雄柴山(野地旅0314柴山大道、少女峰與柴山南三角點連走)山頂找路一樣,大概這就是隆起珊瑚礁的獨特之處吧!不過這公園還是有和柴山不同的地方,畢竟鵝鑾鼻直接臨海,一出海岸林,馬上就會抵達現生裙礁的位置,而在柴山則 [[File:鵝鑾鼻公園.jpg|缩略图|右|鵝鑾鼻公園面積共59公頃,園內滿是奇形怪石林立的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及清澈湛藍的海水,蔚藍的海及椰子林,充滿了熱帶南國的風情~置身於此,所 塵囂的煩腦都拋至腦後。]] 裙礁的分布。
鵝鑾鼻公園旁就是鵝鑾鼻燈塔,塔前一大片青翠的草地,令人心曠神怡(如果扣掉那如萬里長城般看不到盡頭的陸客),藍天、綠草搭上燈塔的白牆,大概就是最標準的「旅遊勝地」意象吧!清同治年間,亞羅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後,美日兩國均要求清政府在鵝鑾鼻設置燈塔,以防止再有船隻撞擊到鵝鑾鼻外海的七星岩,於是在光緒元年(1875)委請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畢齊禮(W. F. Spindey)至琅嶠勘查環境,光緒七年(1881)正式動工。雖然清政府已支付購地費用給當地的龜子角社原住民,但燈塔四周仍建造了圍牆、壕溝,圍牆上佈滿了槍眼,設計能收集雨水的集水系統,並派駐五百名官兵防禦,成為極為特殊的武裝燈塔。然而,這個燈塔在甲午戰後,由恆春知縣奉令摧毀。
2,01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