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63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八十七神仙卷》,這是一幅唐代[[吳道子]]創作紙白描人物手捲,全圖分為三個部分:作品從左到右,前面是六神將開路,接著是捧花執旗的金童玉女二十四人,作為東華天帝的前導,是為前段。在東華天帝與南極天帝之間是樂隊和金童玉女二十九人,是為中段。在樂隊之後是南極天帝,其後是金童玉女、仙伯、力士等二十三人,最後是神將四人,是為後段。
該畫以中段最佳,中段又以樂隊最精彩。樂隊由八人組成,分前、中、後三排。兩個彈琵琶者走在前排,中排三人中奏長鼓者居中間位置,後排三人中奏笙者居中間位置,這八個人的頭部被一個隱性的菱形穿連起來。鼓是用來掌握節奏並起指揮作用的,被安排在中心位置。兩個奏琵琶者,一個是斜抱另一個是橫抱,以求取變化。吹笛女回首與後面的吹蕭女相呼應,以求聯繫。八個奏樂女的髮型與頭飾各不相同,變化豐富,精緻而不繁項。八人的服裝變化不大,衣袖、裙褶、披中、彩帶都用長排線來表現,造成前行動勢和飄飄欲仙之感。衣服中沒有紋樣裝飾,裝飾物均在頭部,形成了衣服的流動長弧線與頭部短線條的對比,畫面的整體效果清秀而富麗。
畫面沒有任何文字。卷尾附有1948年重新裝裱時的七段題跋,由前至後為: [[ 徐悲鴻 ]] 跋之一、徐悲鴻跋之二、 [[ 張大千 ]] 跋、徐悲鴻跋之三、 [[ 謝稚柳 ]] 跋、 [[ 朱光潛 ]] 跋、 [[ 艾克 ]] (GustarFcke)跋及 [[ 馮至 ]] 譯義。
<ref>[ http://www.juhaohua.com/art/48523.html 聚好畫>吳道子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樣]</ref>
==畫家吴道子生平==
吴道子(680-759年),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 玄宗 ]] 賜名道玄,是中國唐代畫家。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曾隨 [[ 張旭 ]] 、 [[ 賀知章 ]] 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由於他能“窮丹青之妙”,在畫壇上有些名氣,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內供奉,充任內教博士,並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並命他“非有詔不得畫”。吳道子入內供奉之後,多在宮中作畫,有時也隨從玄宗巡遊各地。
<ref>[https://m.91ddcc.com/t/14992 才府> 道教中人更呼之為“吳道真君”、“吳真人”]</ref>
===首創「蘭葉描」===
吳道子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其繪畫筆法超妙,尤冠絕於世,為一代畫派的宗師, [[ 蘇軾 ]] 曾說:「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畢矣。」 吳道子首創「蘭葉描」,在運筆時有壓力輕重與速度上的變化,生動的暗示出衣褶的厚度及轉折的感覺,衣裾盈盈若舞,形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其畫喜用焦墨鉤線,然後略施淡彩於墨痕中,意態叢生,又稱“吳裝”
<ref>[https://www.pinterest.jp/pin/309692911846522477/ pinterest>後人稱其為「畫聖」,民間畫塑匠人稱他為“祖師”]</ref>
《八十七神仙卷》白描長卷 材 質絹 長292厘米寬30厘米 現藏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1937年5月,徐悲鴻在香港購得,賣主是一位德國籍夫人,其父親曾在中國任公職數十年。依畫中人物數量和身份,徐悲鴻將其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並藉張大千之口推定其作者為唐代畫聖吳道子。他在畫後題寫了長篇跋文以記其事,並刻了一枚“悲鴻生命”印鈐於其上,隨身攜帶,不離其身。不料,1942年5月徐悲鴻在雲南躲避飛機轟炸,此畫遭賊竊。幸運的是兩年後此畫又現身成都,徐悲鴻再次以重金購回。1948年他為此畫重新裝裱,補寫被竊賊挖去的跋文,重鈐“悲鴻生命”印,又請張大千、謝稚柳、朱光潛等人題寫跋文。此後,《八十七神仙卷》一直為徐悲鴻所保存。1953年他去世後,夫人 [[ 廖靜文 ]] 將此畫捐獻給國家。
不久,徐悲鴻故居被闢為徐悲鴻紀念館,廖靜文被任命為館長。徐悲鴻收藏的所有作品都被完好地保存在紀念館裡。
<https://www.sohu.com/a/274695077_120003674 搜狐>《八十七神仙卷》終於“完璧歸趙”,又回到了徐悲鴻手中]</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