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春秋繁露

增加 8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春秋繁露22.jpg|350px|缩略图|右|[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18/9c87cfa0858a48b78dd3ee90a43c1cbd.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61088459_558455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春秋繁露 ''' 》,共分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卷第十:第三十九篇、第四十篇,卷第十二:第五十四篇”等三篇阙漏,剩七十九篇。由 [[汉朝| 汉代 ]][[ 董仲舒 ]] 所撰。
“繁露”代表聨贯现象。“春秋”为事情、命名等各样的解说。《春秋繁露》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当中内容包括楚庄王、竹林、考功名、通国身、三代改制、官制象天、尧舜汤武、服制、王道通、天容、天辨在、 [[ 阴阳 ]] 位、郊祀等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六·附录易纬·案语》称《春秋繁露》是纬书:“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主名,不能托诸孔子。”
==基本介绍==
《春秋繁露》中国汉代 [[ 哲学家 ]] 董仲舒的 [[ 政治 ]] 哲学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 [[ 五行 ]] 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ref>[http://www.cngdwx.com/xianqinlianghan/chunqiufanlu/ 春秋繁露原文在线阅读,简介],古典文学网,2020-06-02</ref>。
==历史==
在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 [[ 经济 ]] 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着的《春秋繁露》中。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蕃”与“繁”古字相通。《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繁:多;露:润。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 [[ 春秋 ]] 》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 [[ 汉书 ]] · [[ 艺文志 ]] 》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中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ref>[https://bbs.pku.edu.cn/v2/collection-read.php?path=groups%2FGROUP_3%2FGuoXue%2FDAE6D3287%2FD4230029A%2FAAB65E7A3 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之十一《春秋繁露》],北京大学 ,2003-12-13</ref>。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其版本有《永乐大典》所载《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清代卢文弨抱经堂校刊本。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主要内容==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撰。仲舒,广川(今 [[ 河北 ]] 枣强)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 汉武帝 ]] 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干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除此书外,尚有《董子文集》。此编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四库全书总目》云:繁或作蕃,盖古字相通,其立名之义不可解。
《中兴馆阁书目》谓“繁露”冕之所垂,有联贯之象;《春秋》比事属辞,立名或取诸此,亦以意为说也。此书篇名与《汉书·艺文志》及《双书·董仲舒传》的记载不尽相同;《汉书·艺文志》只言《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皆为所著书名,数十篇,十余万言;今存《玉杯》、《竹林》则为《春秋繁露》中之篇名,因此,后人疑其不尽出董仲舒一人之手,宋儒程大昌攻之尤力,但《 [[ 四库全书总目 ]] 》却认为,书虽未必全出仲舒,但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仲舒在书中极力推崇《公羊传》的见解,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把封建统一说成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他认为自然界的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并且建立起了一套神学目的论学说,把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权的统治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安排,将天上神权与地上王权沟通起来,为“王权神授”制造了理论根据。
同时,又以阴阳 [[ 五行学 ]] 说将自然界和社会人事神秘化,理论化,作出各种牵强比附,建立“天人感应”论的唯心主义 [[ 形而上学 ]] [[ 神学 ]] 体系。如仲舒创造的“人副天数”说,将人身的骨节、 [[ 五脏 ]] 、四肢等等,比附为一年的日数、月数,以至五行、四时之数,人身五脏与五行符、外有四肢与四时符,从而得出“为人者,天也”的理论,认为人类自身的一切都由天所给予。用天有阴阳来比附人性,谓“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意即天道兼备着阴阳两种作用,人身也兼备着贪仁两种本性等等。
==视频==
40,93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