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佉卢文

增加 4,99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佉卢文(Kharoṣṭhī,意为“驴唇”),又名犍陀罗文,是一种古代文字,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最早…”
佉卢文(Kharoṣṭhī,意为“驴唇”),又名犍陀罗文,是一种古代文字,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3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纪才彻底被遗弃。

==名称传说==

佉卢这个字的是音译,因为相传这种文字为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驴唇仙人所创,所以又名驴唇体文书。

《月藏经·七》曰:“怯卢虱吒,驴神仙人,隋言驴唇,身体端正,唯唇似驴,是故为驴唇仙人。”

==概述==

佉卢文可能是在波斯人统治时从亚兰字母演变出来的,但是没有发现这种演变的确实证据。佉卢文字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文的出现时间相近,但婆罗米文字在印度和东南亚的许多文字中派生,而佉卢文没有什么后继文字,最后被婆罗米系文字取代。然而,佉卢文使用时正是佛教发展时期,有许多佛经是用佉卢文记载的,并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和中国西部流传。大英图书馆在1994年获赠公元1世纪用佉卢文字书写的最早佛教桦树皮经,是在阿富汗发现的。

佉卢文字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由252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右向左横向书写,一般用草体,也有在金属钱币上和石头上的铭文。如同婆罗米文一样,但与其他元音附标文字不同的是,佉卢文的元音附标很多时都不单单是一个附标,一来因为它的位置并不固定,更多时会跟原来的字母组合成一个合体字。

==文字起源与使用==

佉卢文是起源于古代犍陀罗,后来流行于中亚广大地区的一种文字,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在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王朝的日趋瓦解,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开始在于阗、鄯善等地传播。

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原文为Kharosthi,全称“佉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使用,公元1—2世纪时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但是问题在于公元3世纪时,伴随着的贵霜帝国的解体,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衰落了,却突然又在古代西域的几个国家流行了起来,并成为当时的国语。到5世纪左右,佉卢文就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使用,成为一种死文字了。

佉卢文是一种古代文字,通用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和中亚的阿富汗一带, 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阿育王时期的碑刻《法敕刻文》),至公元3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纪才彻底被遗弃。

佉卢文可能是在公元前波斯人统治印度次大陆西北部时从阿拉米字母演变出来的,但是没有发现这种演变的确实证据。佉卢文字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文字的出现时间相近,但婆罗米文字在印度和东南亚的许多文字中派生,而佉卢文没有什么后继文字,最后被婆罗米文字取代。然而,佉卢文使用时正是佛教发展时期,有许多佛经是用佉卢文记载的,并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和中国西部流传。大英图书馆在1994年接受捐赠有公元1世纪用佉卢文字书写的最早佛教贝叶经,是在阿富汗发现的。

在中国境内,有两种佉卢文字系统,一是表示于阗语的,一是表示鄯善语的。新疆发现的佉卢文资料主要有四种:国王的敕令、官方与私人的信札、各种契约手卷、少量的户税簿籍。佉卢文最先传到于阗,但于阗使用的语言不适合用佉卢文,所以佉卢文在民间不同行,只在贵族和宗教人士之间使用。而在鄯善却得到广泛应用。

佉卢文文书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最多,约700余件,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法律等。佉卢文书的质地也多种多样,现总共发现有一千多件,不仅记载于木牍、木简上,而且在丝绸、钱币、羊皮、石头上均有发现,最常见的是木牍和木简。这些文书主要是在古鄯善国发现的。而汉、佉二体钱大多出自古于阗国,都是铜币,有大钱和小钱之分,据研究,使用年代应在东汉时期。新疆发现的佉卢文主要是记录犍陀罗语和于阗语,自右至左写,因时代和发现地点不同,佉卢文字母的数量也不等,其形体也有变化。按佉卢文发现的地区可将其分为古于阗国文书、古鄯善国文书、古龟兹国文书和其他文书。
111,90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