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848
次編輯
變更
道藏
,無編輯摘要
《 ''' 道藏 ''' 》(拼音:Dàozàng;注音:ㄉㄠˋㄗㄤˋ)是一部汇集收藏大量 [[ 道教 ]] 经典及相关书籍的大丛书,它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道教经典(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编排起来。在当代,习惯上,《道藏》是明朝明英宗正统十年出版的《正统道藏》和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出版的《万历续道藏》合印本的简称。
《道藏》所收典籍广泛,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也有医药养生、天文史地、 [[ 诸子百家 ]] 书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是研究道教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正统道藏》版本,一部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现在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另一部现存日本宫内厅书陵部。
==历史==
南北朝时陆修静于公元471年编的《三洞经书目录》是道藏的雏形,共著录经书1228卷。北周玄都观《 [[ 玄都经目 ]] 》著录道书2040卷。
唐玄宗开元(公元713 ─ 741)时,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在此基础上,又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琼纲》[1],总计3744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称《 [[ 开元道藏 ]] 》。《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宝七年(748)诏令传写,以广流布。至唐末、五代,毁于兵火。
宋朝时,宋真宗自己信仰道教,并用6年时间编成《 [[ 宝文统录 ]] 》4359卷。后他又派道士张君房增编道藏4565卷[2],并采用千字文编号,大中祥符九年(1016),枢密使王钦若删详,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3] 天禧三年(1019年)编成7部,称《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崇宁年间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政和年间又增补至5481卷,并雕版印刷,称《政和万寿道藏》,此为道藏的木刻本的开始。
金朝时,金世宗诏刊补宋《 [[ 政和万寿道藏 ]] 》,复遣道士访遗经于天下,募工补刻,编成《大金玄都宝藏》。道藏增加到6455卷。
元朝时道藏增加到7800卷,称《 [[ 玄都宝藏 ]] 》。元刊《玄都宝藏》比《大金玄都宝藏》增加了一千数百卷道书。主要增加全真道道士新撰之著作。然而在元朝中叶,道教在与佛教的争执“老子化胡为佛经”中道教无证据老子化佛,而佛教证明释迦文佛比老子早生早亡,而且老子是在秦国终亡,在史记都有记载,道教受到了打击,按约定道藏被烧毁。辩论会场上的十名全真道道士剃度为僧,全真道受到冷落,正一道兴起,因为正一道没参加这场辩论。
清朝光绪庚子年(1900年) [[ 八国联军 ]] 侵入北京,《正统道藏》经板悉遭焚毁。各地宫观收藏的《正统道藏》印本也因战乱灾祸而存者寥寥。中国现存惟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印本,是北京白云观收藏的一部明代《正统道藏》。1926年,上海涵芬楼书馆影印这部《正统道藏》。近年又有一些《正统道藏》影印本,如1977年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出版的精装本(60册)和1988年中国大陆三家出版社联合影印的精装本(36册)。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也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正统道藏》。
清朝无道藏之大结集。道书纂修最重要的有清初彭定求所编之《道藏辑要》,除选收《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之书外,又增收明末清初著作一百一十种。《道藏辑要》后书板被焚。光绪十八年(1892), [[ 四川 ]] 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首倡重刊《道藏辑要》,至光绪三十二年刊成《重刊道藏辑要》。板存成都二仙庵。近年巴蜀书社重印发行。
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等。
1997年, [[ 中国道教协会 ]] 对道教经书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重修。2004年中国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道藏》以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重新点校、分类编目。增补了旧藏遗漏的重要材料,并选择部分近代发现的古道经,如黄老简帛书、敦煌道经写本、金元藏经刻本孑遗等,补入经书约百余种。《中华道藏》分为四十九册,每册约150万字。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五百多种。
《中华道藏》(线装版)在精装本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重要文献,重新进行了核校。全书分为60函,共计5600多卷。线装版共印行220套,将悉数在全球范围内颁赠。颁赠对象包括中国内地、台港澳地区及国外著名宫观、 [[ 图书馆 ]] 、 [[ 大学 ]] 和相关研究机构。 [[Category:230 道教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