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167
次編輯
變更
名家
,無編輯摘要
==思想内容==
名辩之学虽然是因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论辩之必要而兴起的。然而名家对于名学的研究,与诸子相较就有了变化。名家学者首先将“语言”与“事实”分离开来,让语言变成纯粹运思的符号。接着,又任意挪移这些符号,有意识的违反语言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使得变异的语言本身就变成哲理思辩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名家 [[ 学者 ]] 的思想里,语言不再只是思辩用的工具,而是思辩的主要对象。
在语言与事实分离之后,惠施借由瓦解语言与事实之间的确定关系,从而消解 [[ 语言 ]] 认知和经验知识带给人们的固执,并理解相对的视角。当万事万物皆不存在绝对的分别时,就能到达天地一体的境界。
而公孙龙则更偏向纯粹的语言分析,将用于描述事实、感觉、性质的语言一一分离。 [[ 世界 ]] 的万事万物都分析成感觉要素之后,就可以得知真实世界都是拼凑各种感知而成的。因此,只有语言的呈现才能让事物真实的存在,而现象世界中的万物却都是虚幻的。[1]
==学派发展==
在先秦时期,并无“名家”的称呼,先秦诸子的著作当中多半称其为辩者。如《 [[ 庄子‧天地篇 ]] 》“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天下篇〉:“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
到了汉代始见名家之称。 [[ 司马迁 ]] 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汉书‧艺文志》采刘歆《七略》说法,则云:“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对于此一命名,后世有些学者持反对之见。著名的如胡适认为:“家家皆有名学(逻辑学),所以没有什么名家,不过墨家的后进如公孙龙之流,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比较高深一些罢了。不料到了汉代,学者如司马谈、刘向、刘歆、班固之流……凡有他们不能懂的学说都称为‘名家’……。” [[2Category:230 道教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