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仪礼

增加 27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仪礼.jpeg|30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51/116/2088/135802031.jpg 原图链接][http://zhwhdx.ustc.edu.cn/zhwhdx/news/detail_197240.htm 来自 中华文化大学 的图片]]]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 <ref>[https://wxn.qq.com/cmsid/20200212A0B1TA00 “十三经”指的是哪十三部经典著作],腾讯网 </ref> 之一,内容记载着先秦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仪礼》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
据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一考证,《礼》这一经典的名称在历史上变动不一,且互相混淆。西汉时,目前被称为仪礼的经书彼时被称为《今礼》与古礼五十六篇《礼》相对,阐释它的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学派。至东汉,《三礼》的称呼出现,“礼”便不再专指这十七篇了。而礼与记最初是分开的,并非合称礼记。郑玄在东汉时注解了这十七篇礼的四十九篇记,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将四十九篇“记”称为《小戴礼》,将本来是《小戴礼》的这十七篇“礼”称为仪礼,是混淆了礼与记的区别,而这一讹误则保留了下来。在郑玄的时代,尚没有仪礼这一称呼,约至东晋时,人们才将这十七篇被剥夺了名称的《小戴礼》称为仪礼,而小戴礼这一名称则一直被冠在四十九篇“记”之上。
==出土版本==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王莽新简《仪礼》,是迄今所见最古写本。共有469枚木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01/12/32918947_603099277.shtml 武威王莽新简 仪礼],360个人图书馆,2016-11-1 </ref> 、竹简,字体为隶书,简正面或背面编有顺序号码,简面有削改和勾画圈点的记号。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含《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
==视频==
<center>46《十三经》都有哪些儒家经典?</center>
<center>{{#iDisplay:e0876lxegjp|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58,4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