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姜公辅

增加 24,22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姜公辅
| 图像 =
[[File:姜公辅e548f.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a09f8bdfe6ae548f.jpg?size=346x576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6692028-6905934.html 来自360百科]]]
| 图像说明 = 姜公辅 |center
| 年代 = 唐朝
| 出生地点 = 爱州日南
| 出生 = 730年
| 逝世日期 = 805年
| 国籍 = 中国
| 字号 = 字德文
| 职业 = 演员
| 知名作品 = 《白云照春海赋》、《对直言极谏策》
}}
'''姜公辅''',唐朝左相。字德文,祖籍甘肃天水,爱州人。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军进攻奉天,姜护驾,献策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言忤德宗,罢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贬泉州别驾。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起用为吉州刺史,未及到任而卒于九日山。
== 1个人简介 ==
 
  姓名:姜公辅   字号:德文 号 拜廷   性别:男   民族:汉族   职务: 中书门下 平章事(唐)京兆户曹参军(唐) 翰林学士(唐) 谏议大夫(唐)   生卒年:730~805   国别:中国   籍贯:其祖父祖籍 甘肃兰州,宦游 爱州(今属越南),后随其父迁钦州,再迁回爱州,所以,姜公辅的籍贯应定义为祖籍甘肃兰州,若说姜公辅为越南人,有背 历史唯物主义。
 
== 具体事迹 ==
 
  姜公辅于唐德宗(公元778-805年在位)时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应制策科高等,授右拾遗,召入翰林院为学士,兼京兆尹户曹参军。《旧唐书》本传说公辅"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新唐书》本传也说"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姜公辅的遗迹
姜公辅的遗迹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卢龙留守朱滔反叛。其兄朱泚为泾原节度使,因此被剥夺军权,废居京师,心情郁愤。公辅谏德宗:"陛下若不能垣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德宗不从。翌年,泾原兵受命东征,讨伐李希烈之叛,过长安,军士以无赏食劣而哗变,德宗自苑门仓皇出逃。公辅又叩马谏德宗:"泚尝帅泾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 德宗仓卒不及听。果然不出公辅所料,在京师哗变的泾原兵推朱泚为大秦皇帝,朱滔为皇太弟。德宗欲驻凤翔倚靠节度使张镒,公辅又劝德宗说,张镒虽然忠诚可靠,但毕竟是个文吏,他所率领的军队都是朱泚部曲,驻凤翔是十分危险的!德宗这才转移到奉天(今陕西干县)。果然不到几天,凤翔将领李楚琳杀死张镒,发动叛乱,依附朱泚。通过这一事件,德宗称赞公辅有"先见之明",更加器重他的才智谋略,于是在奉天拜公辅为谏议大夫,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姜公辅担任宰相期间,正是唐王朝与藩镇割据势力矛盾尖锐化的时期。德宗时爆发的"二帝四王"之乱,是唐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在这一斗争中,姜公辅坚决站在中央王朝一边,拥护国家政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
 
姜公辅不但精通儒典,有经论之才,而且睿智有谋,忠贞鲠直。德宗由奉天再奔梁州(今陕西汉中),至城固县时唐安公主病死于途中。唐安公主是德宗最钟爱的长女,德宗非常悲痛,下诏予以厚葬。公辅进谏:"非久克复京城,公主必须归葬,今于行路,且宜俭薄,以济军士。"德宗悼女情切,大怒,斥公辅为"卖直取名",罢为左庶子,以母丧解。后授右庶子,久不得迁。后又贬公辅为泉州(在福建)别驾。顺宗即位,拜公辅为吉州(在江西)刺史,未就官而卒。宪宗时,赠礼部尚书。公辅卒于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但其生年不详。
 
公辅在泉州居住十四年,筑室于南安县九日山麓长隐。这时,会稽人秦系亦隐居九日山。两人时相过从,徜徉山水,酒诗唱和,友情甚笃。《新唐书·秦系列传》记载:"姜公辅之谪,见系辄穷日不能去,筑室与相近,忘流落之苦。公辅卒,妻子在远,系为葬山下。"秦系善诗,隐居山林注《老子》,弥年不出,为人所重,被称为高士。"年八十余卒,南安人思之,为立子亭,号其山为高士峰云。"可知公辅只身来泉州,其妻小没有随同南下。又知秦系亦富文才,志趣高洁。刺史薛播数往见之,岁时致羊酒,而秦系未尝至城门,不改隐逸山林之志。但他和当时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的著名诗人刘长卿相友善,常以诗相赠答。刘长卿号称"五言长城",他很看重秦系。秦系又与公辅志趣相投,公辅死后为之营葬,料理后事。公辅葬于南安九日山东麓,后人称"姜相墓",山称"姜相峰",山上有"姜相台"。墓碑题"唐相国忠肃姜公封茔",墓周围有拱墙,墓前有祭台,列介士(石将军)、石梅、石狮、石马、石羊各一对,唯石将军已在1994年被盗。1983年,姜公辅墓被泉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公辅还在泉州别驾任上时,泉州民众即自动建筑二公亭于东郊,以纪念公辅及泉州刺史席相出游之地。后来,南安县建有姜公祠和姜秦祠(与秦系合祀)。广西钦州十字街有平章坊,系为纪念姜公辅而建,但至清道光年间已废。
 
姜公辅为相仅半年即遭罢斥,时间短促,未能充分施展其才华抱负。但此时恰逢唐王朝迭发重大事变,藩镇叛乱,危及京师。他是在皇帝逃奔途中被任命为宰相的,可以说是奉职于国家多事之秋,受命于危难之际。而且他尽心辅弼德宗,一腔忠悃,嫉恶如仇,料事如神,政绩可述,不愧"名相"称号。
 
几年前笔者曾亲往九日山做过实地考察,见姜公辅墓基本保存完好。墓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龙眼果树林中,附近山上遗存的凭吊姜公辅的历代摩崖碑刻甚多。如宋朝泉州王十朋诗云:"相国忠如宋广平,危言流落晋江城。天资自直无心卖,何处青山亦得名。"
 
生活在中国的姜公辅后裔不少,大部分居住在石狮市,笔者和他们有所联络。每年清明节,姜氏后裔都聚集九日山给其先祖扫墓。
 
在越南的姜公辅故乡安定县定成乡,则建有"姜相祠",公辅被封为上等福神而受到祭祀。状元祠今尚存,属于越南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祠横匾题"状元祠",门联云:"风雨已摧公主塔;海云长照状元祠。"姜氏后裔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2005年5月,笔者访问越南时,在河内以及从其他地方赶来的姜氏后裔曾邀请笔者做过一次报告,介绍姜公辅的生平事迹和中国姜氏后裔的情况。他们对此极感兴趣,并表达了要寻找机会来中国联宗祭祖的愿望。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与思想
姜公辅所撰作品大都亡佚,遗存至今的只有一赋一策,即《白云照春海赋》和《对直言极谏策》,均收录于《全唐文》卷四四六。
 
《白云照春海赋》后半篇阙文,仅存前半篇三百余字。此赋以鲜碧空镜春海为韵,描写白云春海的景物之美,气势之盛,抒发了作者的志趣情感。文笔流畅,词藻华丽,视野开阔,体物写志,各尽其妙。姜公辅这篇有阙文的赋,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鸟颉颃以追飞,鱼从容以涵泳。莫不各得其适,咸悦乎性。""色莫尚乎洁白,岁何芳于首春。惟春色也,嘉夫藻丽;惟白云也,赏以清贞。"融体物与写志于一体,情景交融,从中可以看见作者的志趣与怀抱。《白云照春海赋》在越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安南千古文宗。"
 
如果从思想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那么《对直言极谏策》的价值要远高出《白云照春海赋》之上。从此《策》不但可以看出姜公辅汉文的功力之深,而且可以窥见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还可以从中了解唐德宗即位初期的某些心态以及全国形势的部分侧面。此《策》既是姜公辅硕果仅存的完整作品,又是迄今所见越南人撰写的最早的一篇政论。全文如下:
 
问:朕闻古之善为国者,未尝不求正士,博采直言,勤而行之,辅成教化者也。朕临御日浅,政理多阙,每期忠义,切投药石。子大夫戢翼藏器,思奋俟时,今启乃沃予,当有犯而无隐。朕窃不自揣,敢慕前王,上法羲轩,下遵尧舜,还已散之淳朴,振将颓之纪纲,使礼让兴行,刑罚不用。而人犹轻犯,吏尚循私,为盗者未奔,不仁者未远,岂臣非稷契而致是乎?为君谢禹汤使之然也?设何谋而可以西戎即叙?施何化而可以外户不扃?五谏安从,三仁谁最?周昌比汉高于桀纣,刘毅方晋武于桓灵,但见含容,两无猜怒,故君不失圣,臣不失忠。子既其俦,应详往行,四贤优劣,伫辨深疑。在于朕躬所有不逮,条问之外,委悉书之,必无面从,以重不德。
 
对:臣闻尧舜之驭寓也,以至理理万邦,在美利利天下。百姓犹惧其未化也,万邦犹惧其未安也,乃复设谤木,询谠议,不敢满假,不敢荒宁。伏惟陛下元德统天,文思居业,慎重光之丕绪,返淳古之休风,光启宪章,畴咨管蒯,锡臣之策,思以启沃。臣狂简不知化源,谨昧死稽颡,辄陈愚虑。
 
制策曰:"朕窃不自揣,敢慕前王,欲上法羲轩,下遵尧舜,还已散之淳朴,振将颓之纪纲,使礼让兴行,刑罚不用。而人犹轻犯,吏尚循私,为盗者未奔,不仁者未远,岂臣非稷契而致是乎?为君谢禹汤使之然也?"大矣哉,陛下之言乎!臣闻禹称善人,不善者远矣。伏见陛下征隐逸于空山,拔夔龙于下位,聘名士,礼贤者,善无欲之徒,发惟新之诏,使吏肃人悦,法明令张,而犹曰:"君谢禹汤,臣非稷契。"此陛下让之至也!臣何敢间焉?夫中于道者,易以兴化;失其道者,难以从宜。事爽其分,则一毫以乖;事审其分,则殊途同归。计岁者非一时而可用,致理者非一日而成功,但立法于制事之初,望化于经年之外,使损益鉴于兴替,寒署渐于春秋,何忧不均理于羲轩,同光于尧舜?
 
制策曰:"设何谋而可以西戎即叙?施何术而可以外户不扃?"者,陛下孚惠心,和戎狄,相彼君长,解辫户庭,应以地僻遐荒,未知圣造。伏以戎狄轻而寡信,贪而无亲。视边戍申严,则请通国好;睹疆场无备,则屡起贪心。固难可以礼义和,难可以恩泽抚。取今之要,莫过于智将悍卒,设险边隅。臣伏以陛下且以恤下为心,不以西戎为虑。今请制:其边兵有常数,边将有常务,分其土而居之,给其家而业之。因其业也,而为之城池;因其将也,而为之牧守。又申严其令,使获虏马者,赏以马;使获虏羊者,赏以羊。人皆固业,战自力倍,则可少安。今积甲日深,兴戎岁广,黎人抗弊,未可勤师。伏望利物之原,息人之道,使广庶类,农桑以时,宏济济之士于朝,盛洋洋之化于野。使其来也,慕斯文物之盛;居其边也,杜其利欲之求。然后款塞而可即叙矣。夫奸邪生于豪杰,廉耻生于礼义。礼义立,孰有不耻且乎?衣食足,孰有背义趋利者乎?臣以为遂其富利之业,申其仁义之利,则外户不扃矣。
 
制策曰:"五谏安从,三仁谁最?"者,夫谏者以讽为先,乱国非无直言也,直言不用,故谄谀胜矣;理国非无谄谀也,谄谀不用,则直言胜矣。时逢否闭,仲尼或守其主文;今日昭明,微臣请从其直谏,臣之职也,敢二事乎?昔商纣不君,虐弃天物,三仁弼谏,藩扞宗彝,退八百之师,抑三分之众,均其忧乱,俱可称仁,较其持危,或非同德。比干知死亡之义,且曰陷君;微子去父母之邦,或云智免;进退不失其正,在于太师乎?
 
制策曰:"周昌比汉高于桀纣,刘毅方晋武于桓灵,俱见含容,两无猜怒,故君不失圣,臣不失忠。子既其俦,应详往行,四贤优劣,伫辨深疑。"臣闻君明则臣直,二圣以乘时开国,参佐昌图;二臣以委质造邦,克扶兴运。开忠谠之路,成不讳之朝,固拟议失伦,比方不怍,将以感君之未寤,致理于升平,绝好恶之门,传和睦之代,名高终古,传在策书,巍巍三代,斯为盛美。臣素无学术,谬窃对敡,若变其微,斯言之玷,使臣以礼,晋武宁劣于汉高;鼓怒抗辞,周昌不优于刘毅。
'''姜公辅''' 制策曰:"在乎朕躬,有所不逮 唐朝左相 条问之外,委悉书之 必无面从,以重不 "者。臣固凡陋,越在侧微 祖籍甘肃 地之大全,空忻化育;体阴阳之广运,每荷陶甄。岂意胜诏荐临,猥垂下问 爱州人 心虑陨越 建中四年十月 夏虫不睹于春冰,曲士宁知于天道?欲申微素 朱泚率叛军 攻奉天 退忧惶。伏见陛下以道生成,以德复载,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姜护驾 捐金玉于江湖 献策有功 反珍奇于薮泽 委符瑞 谏议大夫 草莽,用忠良为灵庆 同中书门 临群 平章事。后因言忤 以正 罢为 惠兆人以厚生,诚 子左庶子、右庶子 平之道也 再贬泉州别驾 刑措之渐也,臣不胜其忭 贞元二十一年 愿陛下俯仰必于是 顺宗即位 寤寐必于是。诗云:"靡不有初 起用 鲜克有终。"抑臣以 吉州刺史 知终终之可以存义者,其惟圣人乎?伏惟陛下终之 未及到任而卒于九日山 臣不胜葵藿倾心之至。谨对
快速导航德宗李适(公元742-805年)是代宗李豫长子,在讨伐安史叛军的战争中曾任天下兵马元帅,封鲁王,不久改封雍王。安史之乱平定后,以元帅功拜尚书令。因为德宗亲自参加过平叛战争,深知地方割据势力的危害,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又与朝廷政治腐败有关。因此,他在即位之初,很想励精图治,有一番作为。他曾命减乐工,损服玩,纳谠言,求多士,近文雅;去无名之费,罢不急之官,禁止宦官受赂,免除诸处岁贡。废除租庸制及一切苛捐杂税,实行两税法,按户等征居人之税,按土地征田亩之税,每岁夏、秋两征。两税法把当时紊乱不堪的税制统一起来,把征税原则由按人丁转为按贫富,扩大了征税面,对无地少产的农民有所好处,具有进步意义。与此同时,德宗曾设法打击藩镇,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力图实现政令统一。《旧唐书·德宗本纪》载:"史臣曰:德宗皇帝初总万机,励精治道。思政若渴,视民如伤。凝旒延纳于谠言,侧席思求于多士。其始也,去无名之费,罢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嫔嫱,放文单之训象;减太官之膳,诫服玩之奢,解鹰犬而放伶伦,止榷酤而绝贡奉。百神咸秩,五典克从。御正殿而策贤良,辍廷臣而治畿甸。"这些评论,溢美过誉,在所不免,但也多少反映了德宗即位初期励精图治的一些实际情况。《本纪》还记载,"诏山南枇杷、江南柑桔,岁一贡以供宗庙,余贡皆停。""罢邕府岁贡奴婢。""停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留者皆隶太常。""剑南岁贡春酒十斛,罢之。""诏禁天下不得贡珍禽异兽,银器勿以金饰。""诏文单国所献舞象三十二,令放荆山之阳,五坊鹰犬皆放之,出宫女百余人。""诏王公卿士不得与民争利。""诏人死亡于外以棺柩还城者勿禁。""散官豢猪三千头给贫民。"这些措施,减轻了人民负担,表示了对人民疾苦的某种体谅或同情。文单国在今之越南柬埔寨一带,所献舞象三十二头,德宗诏令放于荆山之阳,回归自然。所养鹰犬,亦悉数放之。其意义不仅可以避免玩物丧志,而且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德宗即位初期,国家政治颇有起色,社会面貌为之一新。《本纪》谓德宗"御正殿而策贤良",《姜公辅列传》载"应制策科高等,授左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可知姜公辅就是德宗初即位策问的"贤良"之一,这篇《对直言极谏策》便是他对策问的答卷了。
关系表制策中有:"朕临御日浅,政理多阙,每期忠义,切投药石。……朕窃不自揣,敢慕前王,上法羲轩,下遵尧舜,还已散之淳朴,振将颓之纪纲,使礼让兴行,刑罚不用。"这些话,确有点"思治若渴"、从善如流的味道,德宗颇想振作精神,效法古圣先王,重整纪纲,扭转风气,使国家达于至治,抱负不小。但既云淳朴已散,纪纲将颓,则问题严重,困难很大。诸如"人犹轻犯,吏尚循私,为盗者未奔,不仁者未远"等等现象,层出不穷,积重难返。究竟是何原因?怎样才能解决?
中文名= 姜公辅的对策,对于君道治道,对于如何治理好国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和见解,主要内容有以下数条:
一是以尧舜禹汤为君主的榜样。对策开门见山,首谓:"臣闻尧舜之驭寓也,以至理理万邦,以美利利天下。百姓犹惧其未化也,万邦犹惧其未安也,乃复设谤木,询谠议,不敢满假,不敢荒宁。……臣闻禹称善人,不善者远矣。……夫中于道者,易以兴化;失其道者,难以从宜。事爽其分,则一毫以乖;事审其分,则殊途同归。计岁者非一时而可用,致理者非一日而成功,但立法于制事之初,望化于经年之外,使损益鉴于兴替,寒暑渐于春秋,何忧不均理于羲轩,同光于尧舜?"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臣 族= 汉在其上写谏言,此木牌称为谤木,又称诽谤木或华表木。姜公辅希望德宗效法尧舜禹汤,行正道,纳正言,近善人,远奸佞,如此方可使君民同心,上下一德,从而达到国大治、民大安的目的。
职 业= 二是认为戎狄轻而寡信,贪得无厌,对之难以礼义和,恩泽抚;主张充实国力,加强国防,发展经济,广揽人才。只要国家强大,则不必以边患为虑。姜公辅在这里是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立场、观点出发,提出对待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 策和方针,暴露了儒家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左传·闵公元年》载管敬仲言于齐侯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襄公四年》载晋侯的话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这此言论,代表了儒 的一贯看法。姜公辅受"内诸夏而外夷狄"思想的影响,所以也宣场起"戎狄轻而寡信,贪而无亲"来了,不足为怪。他主张发展生产,加强国防,并提出了类似屯兵、屯田的具体措施,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
国 籍= 唐朝爱州日南县 三是提倡礼义,实行富民政策,利用厚生,与民休息,广庶类,勤农桑,崇教化,重贤才。"夫奸邪生于豪杰,廉耻生于礼义。礼义立,熟有不耻且格乎?衣食足,孰有背义趋利者乎?臣以为遂其富利之业,申其仁义之利,则外户不扃矣。"儒家认为 民生活富足是进行礼乐教化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富而后教,才易于使人向善,遵礼守法,收以良好的效果。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7]。《论语·子路》篇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显然,姜公辅直接继承了这一思想。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等人都主张先富后教。
四是赞扬德宗厚德载物,恩泽被及草木禽兽,诚为德政。例如,"捐金玉于江湖,反珍奇于薮泽",就是指德宗罢贡献,放舞象, 鹰犬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轻人民的负担,而且具有维护 地= 爱州日南县(今越南清化省安 态平衡的环境伦理学意义,无疑是值得肯 县人)的。姜公辅又引《诗经·大雅》所说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希望德宗慎终如始,贯彻到底。言辞虽然委婉,意思却很明确,颂扬之中,隐含警告。可惜德宗并没有认真听取姜公辅的规谏,有始无终,竟把国家政局搞得一塌糊涂。姜公辅的警告,果不幸而言中!《新唐书·德宗本纪》赞曰:
主要成就= 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忘受欺于奸谀。故其疑萧复之轻己,谓姜公辅为卖直,而不能容;用卢杞、赵赞,则至于败乱,而终不悔。及奉天之难,深自惩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镇愈强,至于 朝宰相亡,其患以此。
对于姜公辅和唐德宗君臣之间的关系及其是非曲直,这段赞语可以看作是历史之公论。
1个 从思想行事来看,姜公辅属于儒家学派是无可置疑的。但他和当时安南大多数文 简介学者一样,信奉三教同源之说,对佛教和道教都有好感,并不采取排斥态度。《新唐书·姜公辅列传》记载:"陆贽为相,公辅数求官。贽密谓曰:'窦丞相尝言,为公拟官屡矣,上辄不悦。'公辅惧,请为道士。"安南文人学者一般认为,进可以儒术应世,退可以道术养身,儒道两家是相通的,各有各的长处和适用范围。看来姜公辅也信奉并且实行这样的思想观念。== 新唐书 ==姜公辅,爱州日南人。第进士,补校书郎,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为翰林学士。岁满当迁,上书以母老赖禄而养,求兼京兆户曹参军事。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2人物具体 朱滔助田悦也,以蜜裹书间道邀泚,太原马燧获之,泚不知也,召还京师。公辅谏曰:"陛下若不能坦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不从。俄而泾师乱,帝自苑门出,公辅叩马谏曰:"泚尝帅泾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帝仓卒不及听。既行,欲驻凤翔倚张镒。公辅曰:"镒虽信臣,然文吏也,所领皆朱泚部曲,渔阳突骑,泚若立,泾军且有变,非万全策也。"帝亦记桑道茂言,遂之奉天。不数日,凤翔果乱,杀镒。帝在奉天,有言泚反者,请为守备。卢杞曰:"泚忠正笃实,奈何言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帝知群臣多劝杞奉迎乘舆者,乃诏诸道兵距城一舍止。公辅曰:"王者不严羽卫,无以重威灵。今禁旅单寡而士马处外,为陛下危之。"帝曰:"善。"悉内诸军。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辅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
== 1个人简介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帝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之葬,不欲事茔垅,令累甓为浮图,费甚寡约,不容宰相关预,苟欲指朕过尔!"贽曰:"公辅官谏议,职宰相,献替固其分。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帝曰:"不然,朕以公辅才不足以相,而又自求解,朕既许之,内知且罢,故卖直售名尔。"遂下迁太子左庶子,以母丧解。复为右庶子。
  姓名:姜 久不迁,陆贽为相,公辅数求官,贽密谓曰:"窦丞相尝言,为公拟官屡矣,上辄不悦。" 公辅   字号:德文 号 拜廷   性别:男   民族:汉族   职务: 中书门下 平章事(唐)京兆户曹参军(唐) 翰林学 惧,请为道 (唐) 谏议大夫(唐)   生卒年:730~805   国别:中国   籍贯:其祖父祖籍 甘肃兰州 宦游 爱州(今属越南) 未报。它日又言之 后随其父迁钦州 帝问故 再迁回爱州 公辅隐贽言 参语对。帝怒 公辅 的籍贯应定义为祖籍甘肃兰 别驾 若说姜公辅为越南人 遣使赍诏让参。顺宗立 有背 历 拜吉州刺 唯物主义 ,未就官卒。宪宗时,赠礼部尚书
== 2 旧唐书 ==姜公辅,不知何许 物具体 。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应制策科高等,授左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岁满当改官,公辅上书自陈,以母老家贫,以府掾俸给稍优,乃求兼京兆尹户曹参军,特承恩顾。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 迹 ==,德宗多从之。
  姜公辅(730-805) 建中四年十月 泾师犯阙。 文又字拜廷 宗苍黄自苑北便门出幸 号继规 公辅马前谏曰:"朱泚尝为泾原帅 唐朝,一说钦州 遵化(今属灵山陆屋)人,一说爱州(今属越南)人 得士心 其祖籍 甘肃天水(今兰州一带) 昨以朱滔叛 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进士。初授 秘书省 校书郎 坐夺兵权 旋召入翰林院为学士 泚常忧愤不得志 刚毅直 不如使人捕之 才高识广 使陪銮驾 正色敢言 忽群凶立之 有大 必贻国患。 风。 唐德宗朝 顷曾陈奏,陛下苟不能坦怀待之 朱滔叛乱 则杀之 事前曾有密书与 养兽自贻 弟朱砒相约 患,悔且无益 姜公辅向帝票奏请沫 朱泚, " 德宗 曰:"已无及矣!" 。叛军侵犯 京师,姜公辅随驾出走, 奉天 ,奏请帝召集诸路兵马勤王护驾,因而能防止朱泚叛军扰乱。帝以其有进谏防御之功 ,拜 谏议大夫, 未几,擢升为 俄以本官同 中书门下 侍郎, 同 平章事 (办理 宰相之事)。驾幸至山阳 城固县。德宗长女唐安公主得病 夭亡,帝命厚葬公主,姜公辅力谏,言天子蒙难,不宜铺张浪费,应留此金银以赏三军。德宗大怒,贬姜公辅为 泉州别驾。顺宗即位,起为吉州刺史,赴任不久,病卒于官舍。宪宗朝,追赠为 礼部尚书
词条标签:从幸山南,车驾至城固县,唐安公主薨。上之长女,昭德皇后所生,性聪敏仁孝,上所钟爱。初,诏尚韦宥,未克礼会而遇播迁;及薨,上悲悼尤甚,诏所司厚其葬礼。公辅谏曰:"非久克复京城,公主必须归葬,今于行路,且宜俭薄,以济军士。"德宗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夭亡,不欲于此为茔垅,宜令造一砖塔安置,功费甚微,不合关宰相论列。姜公辅忽进表章,都无道理,但欲指朕过失,拟自取名。朕比擢拔为腹心,乃负朕如此!"贽对曰:"公辅官是谏议,职居宰衡,献替固其职分。本立辅臣,置之左右,朝夕纳诲,意在防微,微而弼之,乃其所也。陛下以造塔役费微小,非宰相所论之事。但问理之是非,岂论事之大小!若造塔为是,役虽大而作之何伤!若造塔为非,费虽小而言者何罪!"帝又曰:"卿未会朕意。朕以公辅才行,共宰相都不相当,在奉天时已欲罢免,后因公辅辞退,朕已面许。寻属怀光背叛,遂且因循,容至山南。公辅知朕拟改官,所以固论造塔,卖直取名。据此用心,岂是良善!朕所惆怅者,只缘如此。"贽再三救护,帝怒不已,乃罢为左庶子。寻丁母忧,服阙,授右庶子,久之不迁。
洎陆贽知政事,以有翰林之旧,数告贽求官。贽密谓 公辅曰:"予尝见郴州窦相,言为公奏拟数矣,上旨不允,有怒公之言。"公辅恐惧,上疏乞罢官为道士,久之未报。后又廷奏,德宗问其故,公辅不敢泄贽,便以参言为对。帝怒,贬公辅为泉州别驾,又遣中使赍诏责窦参。顺宗即位,起为吉州刺史,寻卒。宪宗朝,赠礼部尚书。
2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