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128
次編輯
變更
茅湾里窑址
,無編輯摘要
[[File:茅湾里窑址.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s://img3.doubanio.com/view/note/l/public/p64135673.webp 原图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730211969/ 来自 豆瓣 的图片]]]
==历史==
茅湾里窑址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烧制印纹陶和原始青瓷的窑址,位于今进化镇大汤坞村。在这里发现的窑址多建在倚山傍水的山坡上。出土的印纹陶胎色以紫褐色为主、灰褐色次之,这与当地出产的紫金土作泥坯有关。器表纹饰有米格纹、方格纹、网格纹、布纹、席纹、雷纹等。这种粗犷的纹饰与坛、罐等宽大的器形相协调,给人以美的感觉。此外还发现了一种器表施青黄色薄釉的 [[ 青瓷器 ]] ,胎色较白,这与当地出产白墡泥有关。青瓷器胎质坚实致密,器身单薄,器壁均匀,器底厚重。器具内部从底心开始有一圈圈细密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痕。它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产品,被 [[ 考古学者 ]] 称为“原始瓷”。茅湾里印纹陶窑址的发现,为证明浙江是瓷的故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茅湾里窑址以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为主。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主要为印纹硬陶。硬陶以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原料,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呈赭褐色、深黄色、深灰色。纹饰系拍印而成,主要有米字纹、网格纹、方格纹、云雷纹等。用泥条盘筑法,高温焙烧,质地坚硬,叩之有铿锵声。大汤坞方向的窑址以青黄色薄釉原始青瓷居多。胎以瓷土为原料,色灰白,质地较坚硬密实。制作采用轮制,器型规整,器底壁厚,器身较薄且均匀。外表素面,里部有螺旋纹。除器底外,表里均施青黄色薄釉。用高温焙烧,有的大约与硬陶同窑所烧。印纹硬陶器形主要有 [[ 罐 ]] 、 [[ 墰 ]] 、 [[ 鼎 ]] 等。原始瓷器主要有 [[ 碗 ]] 、 [[ 杯 ]] 、 [[ 盅 ]] 、 [[ 鼎 ]] 、 [[ 盉 ]] 等。
==意义==
茅湾里印纹陶窑址,是中国300个著名人文景点之一,位于进化镇大汤坞村南茅湾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烧制 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窑址,窑址有部分窑床暴露,并发现有釉渣,窑具及大量的堆积层。印纹陶烧结坚硬,扣之有金石声;胎色多样,以紫褐、红褐为主,拍印纹饰繁多,如米字、网格、方格、云雷纹等,器形多为罐、坛等 [[ 储藏器 ]] ,原始瓷胎较紧密,色灰白、施釉薄、色青黄,内底多为螺旋纹,轮制器形多不盘、盅、碗等。1981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说明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印纹陶窑烧瓷业已很发展,精美的瓷器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及随葬入藏,茅湾里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先民们的 [[ 冶炼 ]] 技术和精湛的工艺水平,春秋窑址是进化十二景之一。据传:周朝天子八百年,座座山头冒青烟,这一带是当年的陶瓷器生产地。
茅湾里窑址是浙江印纹陶文化的代表。这是生活在浙江的越人与自然界斗争的一种伟大创举,也是立足 [[ 浙江 ]] 资源,因地制宜的一种创造。1956年发现的萧山茅湾里印纹陶窑址,是保存较完整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一处典型的印纹陶窑址。茅湾里窑址存有大量陶瓷碎片及烧坏变形的完整陶器,表纹饰有米字纹、方格纹等,并且表里均涂有一层青色的薄釉,有的则胎质坚硬密实,易吸水分,器底壁厚,器身单薄,外表素面,里面有螺旋纹。可见,当时制陶 [[ 工业 ]] 的水平已有非常大的提高。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