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善遗址

增加 53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阿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阿善沟门村东,是一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原始村落遗址。
'''阿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阿善沟门村东,是一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原始村落遗址。
阿善遗址依山面水,台地高于黄河水面80余米,平面均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地形,沿遗址居住区边缘有石砌围墙遗迹,残高于地表0.1-0.3米。该遗址的出土文物丰富,以石器、骨器和陶器为主,对研究我国农业,纺织,陶瓷,建筑,工具以及美学等领域的历史均有价值。
2006年5月25日,阿善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阿善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ac3c910102ywtn.html 阿善遗址_新浪博客]</ref>
 
[[File:阿善遗址1.jpg|缩略图|[https://www.sohu.com/a/271427350_645167 阿善遗址]]]
== 历史沿革 ==
新石器时代,阿善遗址境域已有有人类活动。
== 文物遗存 ==
阿善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还包含有极少青铜时代及其以后的文化遗存。两区文化层厚度均约1米左右。第1层,耕土,厚0.1-0.15米,夹杂有地表房子墙基的石块和各类文化遗物。第2层,据土质土色可分ZA与ZC两小层。ZA层,色浅灰,质松软,多处留有地面房子的居住面和火塘遗迹。ZC层,为黄花土,质坚硬,呈块状。ZB层打破ZC层(2B层实为灰坑附近的红褐土)厚0.3-0.5米,遗物丰富,出有大量泥质篮纹灰陶片。 第3层,色深灰,质松软,厚0.1-0.2米,中间夹有一至两层居住面,仍以灰色蓝纹陶片为多,陶胎多呈褐色。
[[File:阿善遗址2.jpg|缩略图|[https://m.lvyougl.com/Item/339832.aspx 阿善遗址]]]
第4层,褐色土,土质细且硬,厚0.3-0.4米,包含陶片以泥质灰褐和泥质橙黄陶居多,并有少量彩陶。此层以下即生土。 在IT10与IT21中,属于第4层的IF10和IF18的居住面下面,压有一层厚0.2米的黑土,质地细密且硬,内含少量泥质红陶和彩陶片。在1区南端石筑围墙之外开的一条探沟中,耕土层以下即见此种文化层,内出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片。这一文化层,可视为I区第5层。
阿善遗址的出土文物丰富,其中以石器、骨器和陶器为主,清理解剖围墙4处,发掘出房子24座。窖穴220个。墓葬3座,出土遗物计约1600多件。动物骨头、石料、骨针和木炭等也出土很多;骨针最长10.5厘米,最短3.8厘米(残)。骨针用动物细骨制成,分圆桯和扁桯两种。 [[ 针尖锐利 ]] ,表面光滑,针孔清楚。骨针筒长15.3厘米,骨针筒是截取动物肢骨一段,再精工磨制成规整器形。骨针筒身无纹饰,磨制光滑。
== 保护措施 ==
'''阿善三期文化'''
阿善三期文化的房子,分为半地穴式和槽沟结构的地面建筑两种,平面是呈进深大于间宽的长方形;居住面用草拌泥抹成后略加烧烤,墙壁涂抹一层草拌泥。房子附近的窖穴多方形圆角,呈斜 [[ 壁覆斗状 ]] 。出土生产工具有磨制石斧、打制石斧、有孔长方形石刀、单孔石铲、长柳叶型石镞、镶石片刃的有柄骨刀等。陶器的泥质灰色篮纹陶及磨光陶最具特色。<ref>[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31/ashanyizhi.html 阿善遗址-包头石拐区阿善遗址旅游指南]</ref> == 参考来源 =={{reflist}}[[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