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洋政府

增加 23,973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noteTA|1 = zh-hant:陆徵祥; zh-hans:陆征祥;}} {{dablink|本文介绍的是1912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关于中华民国其它时期的政…”
{{noteTA|1 = zh-hant:陆徵祥; zh-hans:陆征祥;}}
{{dablink|本文介绍的是1912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关于[[中华民国]]其它时期的政府,详见[[中华民国政府 (消歧义)]]。}}
{{Infobox Former Country
|native_name = 中华民国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中华民国<br>(北洋政府)
|common_name = 中国
|continent = 亚洲
|region = 东亚
|country = 中华民国
|era = 20世纪初
|government_type = [[内阁制]] 1913-1914<br/>[[总统制]] 1914-1916<br/> [[内阁制]] 1916-1923<br/>[[总统制]] 1923-1924<br/> [[内阁制]] 1924<br/>[[总统制]] 1924-1926<br/> [[内阁制]] 1926-1927<br/>[[军政府]] 1927-1928
|event_start = [[中华民国大总统|大总统]]就职
|year_start = 1913年
|date_start = 10月10日
|event1 =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民元国会]]开议
|date_event1 = 1913年4月8日
|event2 = [[五四运动]]
|date_event2 = 1919年5月4日
|event3 = 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
|date_event3 = 1926年7月29日
|event4 = [[安国军政府|军政府]]瓦解
|date_event4 = 1928年6月3日
|event_end = [[东北易帜]]
|year_end = 1928年
|date_end = 12月29日
|
|p1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1913)
|flag_p1 =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8.svg
|s1 = 国民政府
|flag_s1 = 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
|image_flag =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8.svg
|flag = 五色旗
|flag_type = 国旗
|image_coat = Twelve Symbols national emblem of China.svg
|symbol = 十二章国徽
|image_map = China old map.jpg
|image_map_caption = 1926年的中华民国全图
|image_map2 = Chung-kuo-chuen-tu 300dpi.png
|image_map2_caption = 1922年中国全图,图中显示各省分道
|capital = [[京兆地方]]
|national_motto =
|national_anthem = 《[[卿云歌]]》<br>(1913-1915)<br/><center>[[File:Qing Yun Ge 1.ogg]]</center><br>《[[中华雄立宇宙间]]》<br>(1915-1921)<br/><center>[[File:China Heroically Stands in the Universe.ogg]]</center><br>《卿云歌》<br/>{{small|''(修改版)''}}<br>(1921-1928)<br><center>[[File:Song to the Auspicious Cloud.ogg]]</center>
|common_languages = [[汉语]]
|religion =
|currency = [[银圆|圆]]
|leader1 = [[袁世凯]](首)
|year_leader1 = 1913–1916
|leader2 = [[张作霖]](末)
|year_leader2 = 1927–1928
|title_leader = [[中华民国大总统]]
|deputy1 = [[唐绍仪]](首)
|year_deputy1 = 1912
|deputy2 = [[潘复]](末)
|year_deputy2 = 1927–1928
|title_deputy = [[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国务总理]]
|legislature = [[中华民国初年国会|国会]]
|stat_year1 =
|stat_area1 =
|stat_pop1 =
|footnotes =
}}

'''北洋政府''',或称'''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建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华民国政府|中央政府]],因由[[北洋军阀|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后世称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继承[[中国]][[法统]]的政权<ref>[http://chowkafat.net/Legis/Asiac.html 世界各国议会年表:亚洲]</ref>。[[民国纪年|民国]]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1913年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著北洋政府正式成立<ref>[http://etds.lib.tk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02-0107201011493200 北洋政府时期的文武关系(1916-1928)]</ref>,结束<ref>[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94 北洋政府时期总统权力之研究(1912~1924),池炫璋著]</ref>。从民国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体制经历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变动。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定《[[卿云歌]]》为[[中华民国国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ref>{{cite web|url=http://news.banbijiang.com/zawen/lishi/2013/0613/127571.html|title=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华民国|publisher=半壁江山中文网|date=2013-06-13}}</ref>。1928年,由[[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战争]]结束后,北洋政府随著[[北洋军]]的失败而瓦解,政权被[[国民政府]]所取代<ref>[http://findbook.tw/book/9787805193038/basic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北洋政府:1912-1927]</ref>。

== 沿革 ==
{{main|中华民国历史}}
=== 袁世凯执政时期 ===
1912年2月12日[[临朝称制]]的满清[[隆裕太后]]诏授[[袁世凯]]在北京全权组建临时政府<ref>{{cite web|url=http://phtv.ifeng.com/program/tfzg/detail_2011_03/01/4907542_0.shtml|title=袁世凯曾遭行刺 装病逼迫清帝退位|publisher=凤凰网|date=2008-09-24}}</ref>。2月13日,[[孙文]]遵守[[南北议和]]时的承诺,向参议院辞职,并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ref>[http://news.takungpao.com.hk/history/new-vision/2012-06/508471.html 1912年“北京兵变”真的是袁世凯指使的吗? 大公报]</ref>。2月15日,袁世凯被[[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选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并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职<ref name = "郭廷以 1912">[[郭廷以]].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9449 1912──中华民国元年壬子]. 汉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1912年12月初至1913年3月,北京临时政府举行[[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第一届国会大选]],[[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 (1912–1913)|国民党]]获得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ref name=xm>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ref>。1913年3月22日,即将出任[[内阁总理]]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暗杀身亡<ref name = "乔纳森·芬比 123-125">{{Cite book | author = {{Link-en|乔纳森·芬比|Jonathan Fenby}} | title =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 location = 英国西敏寺 | publisher = [[企鹅出版集团]] | date = 2008年5月29日 | pages = 第123页至第125页 | ISBN = 978-0713998320 | accessdate = 2014年2月23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8t6VLxjTZ2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en }}</ref>。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段时间裡,袁世凯吸纳北洋系人士、社会菁英和少数革命党人组成新政府,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体制逐渐确立,并于10月6日进行[[1913年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大总统选举]],袁世凯成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并于10月10日就职。

1913年7月,[[孙中山]]以[[宋教仁]]被刺及袁世凯未经国会同意即向西方各国进行「[[善后大借款]]」丧权辱国为由,发动[[二次革命]]反袁;8月即以失败告终,随后流亡日本<ref>《中央政府与国民党之问题》. 中国重庆: 《[[大公报]]》. 1913年6月1日 {{zh-tw}}.</ref><ref>[http://phtv.ifeng.com/program/tfzg/detail_2011_03/10/5074576_0.shtml 二次革命失败 孙中山被迫流亡]. [[凤凰卫视]]. 2011年3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日本以《[[二十一条]]》刁难袁世凯,民国成立后各种混乱的背景下,「共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类的言论不断在社会上传播,各方建议袁世凯施行[[君主立宪]]来巩固国基;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12月12日同意开始筹备[[君主立宪制]]的[[中华帝国]],定1916年登基改年号为“洪宪元年”。但在日本资助的孙文[[中华革命党]]和满清[[宗社党]]及蔡锷的[[护国战争|云南起义]]围剿下<ref>{{cite book|author = 郭廷以|title =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publisher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year =1979年|isbn =9786666712945|chapter=1916──中华民国五年丙辰|chapterurl=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9453.html}}</ref>,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尚未登基即宣布撤销帝制,[[中华帝国]]从未成为正式的国名,[[洪宪]]年号也从未被正式使用。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ref>[[郭廷以]]. [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9453.html 1916──中华民国五年丙辰]. 汉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zh-hk}}.</ref>。

=== 军阀割据时期 ===
{{see also|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内战战斗列表|l1=军阀之间战斗列表}}
袁世凯逝后无人有声望和能力统御整个[[北洋军]],北洋军遂分裂为[[直系军阀|直系]]、[[皖系军阀|皖系]]、[[奉系军阀|奉系]]等三大割据势力,统称[[北洋军阀]]。而在[[护国战争]]后,[[民国军阀|各地军阀]]亦成形,如桂系、滇系、粤系、川军……等。各地军阀在名义上仍受北京的中央政府支配,但实际上各自为政,有如独立王国。从1916年6月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央政府实际为皖系军阀所控制,后来分别为直系、皖系、奉系军阀轮流掌握。

之后,北洋政府的国会在各系操控下,不断选举出北洋系人物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与[[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国务总理]];且在[[北京政变]]后,就连形式上的总统选举都取消了。1925年,[[中国国民党]]与[[苏联]]、[[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并由[[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展开[[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1928年6月3日,[[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军政府]]瓦解。6月8日,[[国民革命军]]佔领北京。1928年12月29日,奉系领袖[[张学良]]降下[[五色旗]],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通电南京的[[国民政府]],表示服从管辖,史称[[东北易帜]]。至此,北洋政府结束运作,北洋系退出历史舞台。

== 政体 ==
北洋政府先后制定了五部宪法,包括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10月《中华民国宪法案》(又称《[[天坛宪草]]》);1914年5月《[[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10月《[[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1925年12月《[[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府采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的政权体制由大总统、议会、内阁、法院所构成。大总统并非实际的行政首脑,而仅是代表国家的元首。

民国2年(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提出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草案]])。这部草案的基础是临时约法,其中的规定使当时执政的[[袁世凯]]非常不满,因此他不让国会讨论这部草案。<ref name=通史/>

袁世凯于民国3年(1914年)解散国会,成立“约法会议”,并于同年5月1日公布自己的《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同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将行政、司法权力集于总统一身。<ref name=通史/>

袁世凯逝后,民国5年(1916年)6月7日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内阁制。

民国8年(1919年)[[段祺瑞]]执政期间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民国12年(1923年)[[曹锟]]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公布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曹锟宪法]]);民国14年(1925年)段祺瑞再次执政又提出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

==三权分立==
{{see also|府院之争}}
北洋政府时期建立[[三权分立]]制度,以此为基本原则,限制大总统权力,防止个人独裁,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尊重和保障。1917年5月,在对[[德意志帝国|德国]]宣战问题上,国务总理[[段祺瑞]]提参战案,而国会拒绝合作。段不断对国会施压,国会则改组内阁,暂缓讨论参战问题,最终大总统[[黎元洪]]在国会要求下解除段祺瑞的职务。当时的国会真正起到了监督政府、制约行政权的作用,并非“橡皮图章”、“表决机器”。<ref name="byzfwtq"/>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后被国共史学家描述为[[府院之争]]。

宪法同时保障司法独立,规定独立、公开审判的司法原则。1913年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被杀案中,地方检察厅可以公开传讯国务总理[[赵秉钧]];又如1925年10月京师地方监察厅派检察官[[翁敬棠]]调查“金佛朗案”事件,外交总长[[沉瑞麟]]、财政总长[[李思浩]]、前司法总长[[章士钊]]全被审查,期间,中央政府没有干涉,反映出当时司法的独立性。<ref name="byzfwtq">{{cite web|title=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是中国民主社会的开端|ur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ccz/article_2012031255306.html|date=2012-03-12|publisher=[[共识网]]|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9235550/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ccz/article_2012031255306.html|archivedate=2016-04-29|deadurl=yes}}</ref>
=== 大总统府 ===
{{main|中华民国大总统府|中华民国国家元首列表}}
{| class="wikitable"
|+中华民国历任大总统
|-
! # !! 姓名 !! 时间!!肖像!!说明
|-
| 第一任 || [[袁世凯]] ||1913.10.10-1916.1.1 ||[[file:Yuan shikai re-design.jpg|80px]]||
|-
| 继任 || [[黎元洪]] ||1916.6.6-1917.7.14|| [[file:Li Yuan-hung Colour.jpg|80px]]||
|-
| 代理 || [[冯国璋]] ||1917.7.6-1918.10.10|| [[file:冯代理大总统国璋像.jpg|80px]]||
|-
|第二任 ||[[徐世昌]]||1918.10.10-1922.6.2 ||[[file:Xu shichang Colour.jpg|80px]]||
|-
|第三任||[[曹锟]]||1923.10.10-1924.10.30||[[file:Cao kun.jpg|80px]]||通过[[1923年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贿选当选]]。日军占领天津后拒绝与日本合作<ref>{{cite web|url=http://history.sohu.com/20140402/n397579041.shtml|title=曹锟下野后拒与日本合作:喝粥也不当汉奸|publisher=搜狐|date=2014年4月2日}}</ref>
|}

===内阁===
{{main|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中华民国政府首脑列表}}
袁世凯政府初期实施内阁制,于1912年4月21日成立,由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组成。内阁(即国务院或行政院)行使国家一切行政权力。凡总统公布一切重要法律、命令,都要经过内阁成员副署,否则在法律上不发生任何效力。自1912年3月到1914年5月,前后二年多,经过了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段祺瑞、熊希龄、孙宝琦六易(不包括代理总理在内)内阁。<ref name=通史>{{cite web|title=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政权机构|url=http://www.uus8.org/4/%C6%E4%CB%FB%C0%FA%CA%B7%CA%E9%BC%AE/%C0%FA%CA%B7/%CD%A8%CA%B7/%D6%D0%B9%FA%CD%A8%CA%B7(%B0%D7%B0%E6)/19/0118.htm|website=中国通史 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上册)|accessdate=2017-02-14}}</ref>

1916-1928年期间,北洋政府的内阁变更了37次,改组24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此外还有4个摄政内阁在短时间内行使了执政权,任期最长的17个月,最短的仅两天。<ref>[http://view.news.qq.com/a/20161103/010302.htm 北洋内阁变更37次 顾维钧为何总是“吃得开”]</ref>
{| class="wikitable"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
|-
! 内阁 !! 时间 !! 说明
|-
| [[第一次唐绍仪内阁]]||1912年3月13日-1912年6月27日 || 1912年3月8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中华民国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
|-
| [[陆征祥内阁 (第一次)|陆征祥内阁]]||1912年6月29日-1912年9月22日||
|-
| [[赵秉钧内阁]]||1912年9月25日-1913年7月16日||
|-
|[[段祺瑞临时内阁]]||1913年7月19日-1913年7月31日||
|-
|[[熊希龄内阁]]||1913年7月31日-1914年2月12日||
|-
|[[孙宝琦临时内阁]]||1914年2月12日-1914年5月1日||
|-
|[[徐世昌内阁]]||1914年5月1日-1915年12月21日||
|-
|第二次陆徵祥内阁||1915年12月21日-1916年3月22日||
|-
|第二次徐世昌内阁||1916年3月22日-1916年4月22日||
|-
|[[第一次段祺瑞内阁]]||1916年4月22日-1916年6月29日||
|-
|[[第一次段祺瑞内阁改组内阁]]||1916年6月29日-1917年5月23日||
|-
|伍廷芳临时内阁||1917年5月23日-1917年6月12日||
|-
|江朝宗临时内阁阁员||1917年6月12日-1917年6月24日||
|-
|[[李经羲内阁]]||1917年6月25日-1917年7月2日||
|-
|[[第二次段祺瑞内阁]]||1917年7月14日-1917年11月22日||
|-
|[[王士珍内阁]]||1917年11月30日-1918年3月23日||
|}

===国会===
{{main|中华民国初年国会}}
中华民国议会,最初为一院制,后改为两院制,前者名参议院,后者名国会。1912年4月29日,临时参议院迁至北京,取名参议院。

中华民国国会(1913年-1925年)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民国二年(1913年)4月8日正式于[[北京]]成立,由参议院与众议院共同构成,两院设正副议长,下设秘书厅及全院、常任、特别3个委员会。国会主要依据《[[临时约法]]》执行议会权力。第一届国会成立后,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组织法》规定,1913年7月12日在天坛祈年殿成立由60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进行宪法起草工作。

1914年11月10日,袁世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后,正式下令解散国会。中华民国国会此后经历多次解散和重新召集。最终于[[直皖战争]]后,因[[段祺瑞]]声明废弃法统,而宣告终止。

[[安福国会]]是[[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1918年8月12日-1920年8月),在[[选举]]过程被“[[安福俱乐部]]”所控制。1920年8月,大总统徐世昌宣布解散安福国会,并进行[[中华民国第三届国会|第三届国会]]的选举。

== 地方政府==
===沿革===
1920年11月北洋政府宣布筹备地方自治,之后颁布了一批地方自治条文{{NoteTag|《地方行政会议组织规则》、《县自治施行细则》、《县议会议员选举规则》《省参事会条例》《市自治实施细则》等}}。规定地方政府官员不由中央政府任命,而是由本地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并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1920年至1925年,中国各地依据美国联邦制的普世性原则,掀起[[联省自治]]运动,社会精英在报刊上发表大量关于联邦制的文章,呼吁联省自治。湖南省公民投票通过的《湖南省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付诸实行的省级宪法,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二大]]决议案中宣布中共的目标之一是联合蒙、藏、疆等地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923年10月颁布的《[[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就是一部联邦制宪法,但因[[曹锟贿选]],这一宪法遭到反对。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国各省宪法和省议会随之流产。<ref name="byzfwtq" />

=== 架构 ===
北洋政府建立的地方机关大致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军政机关和特别行政区机构。

地方立法机关分为省议会和县议事会。

地方行政机关分为省行政机关、道行政机关、县行政机关和基层政权。

地方军政机关分为省军政机关、地区性军政机关、临时性军政机关。

特别行政区机关包括京兆特别行政区政府,热、察、绥特别行政区政府,川边特别区政府。

===区域===
{| class="wikitable collapsible"
|+ align="center"|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列表
! 名称 !! 派系背景 !! 活跃时期 !! 根据地 !! 代表人物 !! 扶植列强
|-
|[[皖系]]||[[北洋军阀|北洋派]]||1916-1925||[[安徽]]、[[浙江]]、[[上海]]||[[段祺瑞]]、[[倪嗣冲]]、[[徐树铮]]、[[段芝贵]]、[[卢永祥]]||[[日本]]
|-
|[[直系]]||北洋派||1917-1926||[[北京]]、[[直隶]]、[[山东]]、[[江苏]]、[[江西]]、[[湖北]]、[[福建]]<ref>张明金、刘立勤《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ref>||[[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孙传芳]]||[[英国]]
|-
|[[奉系]]||北洋派||1916-1928||[[奉天]]、[[黑龙江]]、[[吉林]]、[[热河省 (中华民国)|热河]]||[[张作霖]]、[[张学良]]、[[张作相]]、[[郭松龄]]、[[张宗昌]]||[[日本]]
|-
|[[西北军]]||北洋派<br />国民党||1921-1930||[[陕西]]、[[察哈尔省 (中华民国)|察哈尔]]||[[冯玉祥]]、[[韩复渠]]、[[宋哲元]]、[[杨虎城]]||[[苏联]]
|-
|[[川军]]||北洋派<br />国民党||1919-1949||[[四川]]、[[西康]]||[[刘湘]]、[[刘文辉]]、[[邓锡侯]]、[[杨森]]||
|-
|[[黔军]]||北洋派<br />国民党||1920-1926||[[贵州]]||[[袁祖铭]]、[[王家烈]]、[[王天培]]、[[周西成]]、[[刘显世]]、[[彭汉章]]||
|-
|[[晋系]]||北洋派<br />国民党 ||1911-1949||[[山西]]、[[绥远省 (中华民国)|绥远]]||[[阎锡山]]、[[傅作义]]||[[日本]]
|-
|[[新疆自治省]]||北洋派||1911-1944||[[新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苏联]]
|-
|[[旧桂系]]||无||1916-1925||[[广西]]||[[陆荣廷]]、[[沉鸿英]]||[[英国]]
|-
|[[滇系]]||国民党||1916-1949||[[云南]]||[[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法国]]
|-
|[[湘系]]||国民党||1916-1937||[[湖南]]||[[赵恒惕]]、[[唐生智]]、[[何键]]||
|-
|[[粤系]]||国民党||1920-1949||[[广东]]、[[海南]]||[[陈炯明]]、[[龙济光]]、[[陈铭枢]]、[[张发奎]]、[[陈济棠]]、[[余汉谋]]||[[苏联]]
|-
|[[马家军]]||无<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588/5/15301505.pdf 国民政府与青海马家关系研究]</ref><ref>[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588/11/15301511.pdf 甘、宁、青三马家族世系简表]</ref>||1872-1949||[[甘肃省 (中华民国)|甘肃]]、[[宁夏省 (中华民国)|宁夏]]、[[青海省 (中华民国)|青海]]||[[马鸿逵]]、[[马步青]]、[[马步芳]]、[[马鸿宾]]、[[马继援]]、[[马仲英]]||
|-
|[[新桂系]]||国民党||1922-1953||[[广西]]||[[李济深]]、[[李宗仁]]、[[白崇喜]]、[[黄绍竑]]||
|-
|}

== 评价 ==
[[中国国民党]]北伐成功后,出于合法性和正统性的需要,贬低北洋政府,并称那时期为“北洋军阀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权和解严以前的中国国民党政权都把北洋政府贴上“军阀混战”、“政治反动”的标籤。

[[王铁群]]认为北洋政府是中国民主社会的开端,[[出版自由|办报自由]]如欧美,各省文化大放异彩<ref name="byzfwtq"/>,其民主程度远胜于国共两党在中国大陆的[[一党独大]]。除此之外,北洋政府在经济和外交领域的成就也相当引人注目。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所创造的一系列经济奇迹也是有赖于北洋政府所作出的努力。<ref name="byzfwtq"/>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 延伸阅读 ==
* 志田:〈[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8528456 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

== 参见 ==
{{Portal|中华民国|北京}}
* [[中华民国政府]]
** [[南京临时政府]]
** [[北京临时政府]]
** [[府院之争]]
** [[国民政府]]
* [[中华民国历史]]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
{{中华民国国家政权}}
{{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各省职官}}
{{民国军阀}}

[[Category:北洋政府| ]]
[[Category:中国历史政权]]
[[Category:战间期的历史政权]]
[[Category:1912年建立政府机构]]
[[Category:1928年废除]]
129,4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