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求是书院

增加 32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求是书院''',是[[浙江大学]]的前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杭州大学路(原蒲场巷),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普慈寺]]创办的新型学校。普慈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元至正年间重修,明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间(1889~1891年)重建。该校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1901年11月,改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1903年12月,又改为浙江高等学堂;民国3年(1914年)停办,9年复校,又几经更名,经求是、浙高师生校友的长期奔走努力,1927年在原校址按原浙江高等学堂预算,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学生数达174人。于民国17年(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3个学院 <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9-03/30/content_17523473.htm 1928年4月1日 浙江大学定名],中国网,2009-03-30</ref>
书院旧址现仅存原普慈寺大殿,曾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由杭州知府林启提出建议,经浙江省巡抚廖寿丰奏报清廷批准,于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5月正式开学。校址在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普慈禅寺。该院当年招收“举贡生监”30名。次年扩充学额,分设内、外两院,以原有30名为内院生,另招外院生60名,以有志于讲求新学者为合格。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有国文、[[英语|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及[[体操]]等课,选修有[[日语|日文]]、外国史地、[[音乐]]等,肄业以5年为限。杭州知府林启兼任书院总办,聘请美国人(E.L.Mattox)为总教习,并延聘各科教习。为避免当时保守势力的阻挠,故不称学堂而称书院。院里有[[藏书楼]],[[学生]]可去借阅读。指定的必读书有[[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船山]]的《黄书》及[[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书院不仅在院培养学生,而且首创派学生出国留学。1898年至1902年就资送何燏时(爕侯)、[[许寿裳]]等32人赴日留学。1901年11月,各省有设大学堂之议,故将该书院改为浙江省求是大学堂。次年去“求是”两字改称浙江大学堂。1904年遵照“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1912年按中华民国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改名浙江高等学校,又奉命停止招生,至1914年维持到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学校完全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学生数达174人。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冠以“国立”两字,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3个学院。[[中华民国]]时期,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当中最辉煌的时期。金永年老校长也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伟大的人,
求是书院旧址于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仍耸立于杭州大学路原址 <ref>[https://z.hangzhou.com.cn/2019/cmlsjz/content/content_7268454.htm 求是书院:国难之下兴起新思潮 百年过后“求是”精神尚存],杭州网 , 2019-9-18</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525 高等教育]]
128,86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