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北极圈

增加 6,138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thumb|right|350px|蓝色虚线圆圈就是北极圈 '''北极圈'''是指纬度数值为北纬66.5°的一个假想圈,是北寒…”
[[File:Arctic circle.svg |thumb|right|350px|蓝色虚线圆圈就是北极圈]]
'''北极圈'''是指[[纬度]]数值为北纬66.5°的一个假想圈,是[[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与[[黄赤交角]](南[[北回归线]]所在的纬度数值)[[余角]]。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被称为“北极圈内”。通常,北极圈内的地区被叫做[[北极地区]],由[[北冰洋]]以及周边陆地组成,其陆地部分包括了[[格陵兰]]、[[北欧]]三国、[[俄罗斯]]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北极圈内岛屿很多,最大的是格陵兰岛。由于严寒,北极圈以内的生物种类很少。植物以[[地衣]]、[[苔藓]]为主,动物有[[北极熊]]、[[海豹]]、[[鲸]]等。

北极圈也是[[极昼]]和[[极夜]]现象开始出现的界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在夏天会出现极昼,而在冬天会出现极夜。

==极昼和极夜==
{{main|极昼|极夜}}

极昼和极夜(又称永昼、永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现象,是指一天24小时之内全都是白天(极昼)或黑夜(极夜)。北极圈是[[北半球]]内仅有的可能发生极昼极夜的地方。每年的[[公历]]3月21日前后,也就是[[春分]]的时候,太阳直射赤道。从这一天开始,北极圈内开始出现极昼。一开始只有[[北极点]],然后逐渐扩大到整个北极圈范围。6月22日前后,[[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这时北半球极昼范围达到最大,为北极圈以北的全部地方。之后,极昼范围慢慢缩小,到了9月23日前后[[秋分]]的时候,只有北极点有极昼。这一天过后极夜开始,最初也是在北极点,然后延伸到整个北极圈范围。12月22日前后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整个北极圈以北的区域都是极夜。接着极夜范围逐渐回缩,到了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即春分时极夜结束,而极昼重新开始。

北极圈内的地方,纬度越高,出现极昼极夜的时间就越长。北极点附近的地方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是极昼,另一半是极夜。圈内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则只有几天的极昼极夜。

但是,由于太阳折射的原因,北极圈内的极昼时间会比理论上长一些,极夜时间会比理论上短一些,北极点在9月25日前后才会日落,3月18日前后就提前日出。而在北极圈边缘,会出现夏天有极昼,冬天没有极夜的情况。

北极圈内的地方太阳永远无法直射,[[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也不高,在夏至日的时候达到最大高度。纬度为<math>\alpha</math>的地方,[[太阳高度角]]最大为113°26′<math>- \alpha</math>,小于46°52′。

==气候==
由于北极圈内日照短暂,[[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不大(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增加,导致反射和散失的热量增多),以及地表冰盖对阳光的反射,使得终年寒冷,属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的气候。冷空气在进入北极圈内之后变冷沉降,形成了极圈内的[[极地高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区流向低纬度的[[空气]],由于地球[[科里奥利力|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一律偏东,在北极圈内的地区形成东北风(从东北吹向西南),叫作[[极地东风带]]。在北极圈附近,极地东风携带的冷空气向下沉降,造成近地面的东北风,而从低纬度北上的暖空气与北面来的极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称为[[极锋]]。暖空气由于较轻,爬升到较重的南下冷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在高空又分为南向和北向流动的两个分支。向南的一支在北纬30°左右再度下沉,构成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到了北极点附近沉降,完成[[大气环流|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的影响,北极圈附近的气压较低,称为[[副极地低压带]]。但是在亚欧大陆,冬季时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强烈,使得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都是[[副极地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副极地低压只能保留在海洋上面。<ref>{{Cite book | title = 地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淮实验教材| publisher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pages = 51| language = zh-hans }} </ref>

==植被==
北极圈和北半球七月时的10℃[[等温线]]大致一样,而后者与[[北极树木线]]基本重合,因此这三者都可以作为定义北极地区的标淮。北极圈附近是[[北方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带]]([[北方针叶林|泰加林带]])和[[冻土层|北极苔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土壤冻结、寒风呼啸,树木已难以成长。从南往北,连续成片的森林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乔木-灌木混杂植被,最后只剩苔藓和地衣,变成苔原地貌。

==参见==
*[[南极圈]]
*[[南极洲]]
*[[北冰洋]]
*[[寒带]]

==参考资料==
*{{cite book |author=张婉莹|title=气象学与气候学 |publisher=北师大出版社}}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112110430/http://www1.peopledaily.com.cn/GB/kejiao/230/8682/8687/20020725/784673.html 人民网科教,北极基础地理概念]
*{{en}}{{cite book |title=Arctic flora and fauna: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author=Henry P. Huntington |publisher=Edita |date=2001 }}[http://web.arcticportal.org/uploads/eX/e6/eXe6XNMebXN263nFyvx_Rg/AFF-Status-and-Trends.pdf]{{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en}}{{cite paper | title = THE DYNAMICS OF THE BOREAL FOREST-LINE IN RESPONSE TO HOLOCENE CLIMATE VARIABILITY | author = Christin Jensen | date = 2007 | url = http://uit.no/getfile.php?PageId=2877&FileId=325 | curly = | format = pdf | version = | publisher = UNIVERSITY OF TROMSØ | accessdate = 2009-11-14 }}{{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Coord|66|34|N|18|1|W|display=title}}
{{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Category:气候]]
[[category:纬线]]
[[category:北极]]
1,3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