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次編輯
變更
贾祖璋
,成就 编辑 他平生 贾祖璋 贾祖璋 的著作出版了《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花与文学》、《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
| '''职 业''' || 科普作家、编辑家 || '''毕业院校''' || 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
|}
== 简历 ==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
1919年,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参加了当时的进步学生运动,并当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经常在陈望道老师处讨论新文化运动、时局、人生观、教育、文学等诸多问题。
1921~1922年,先后在余姚和海宁的3所小学任教。
1922年,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第一篇地理知识科普作品《钱江潮》。
1923年,出于对生物学的爱好,报考商务印书馆仪器标本实习所。报到后经过3个月学习,分配到商务印书馆的标本部工作,并管理一个植物园。
1925年,结合工作自学日、英、德文,以读日文生物书较多,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和收集中国古代的鸟类文献,开始写作有关鸟类的文章。
1927年,在周建人主编的《自然界》杂志发表《中国产鸟类报告》,之后又写了《杜鹃》、《鸳鸯》、《燕》、《雁》等科普小品。
1928年,他的第一本科普读物《鸟类研究》出版,成名作《鸟与文学》完稿。
1929年底调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博物生理部任编辑,参与高小教科书《基本自然课本》等书的编辑工作。
1931年出版了《鸟与文学》、《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和《 鸟类概论》4本著作。
1934年9月20日,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创刊,开辟科学小品专栏,贾祖璋为此专栏写稿,成为我国科学小品最早的几位著名作者之一。这一期间,他又先后出版了《动物珍话》、《达尔文》、《笼鸟饲养法》等科普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教育局委托,与顾均正合编《高级小学自然课本》4册,一直印行到1952年底。
1951年出任开明书店编审部副主任,主编《进步青年》杂志,并曾参与教育部制订中学动植物课程标准工作。
1952年12月,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贾祖璋任出版社编委会委员兼四编室(自然科学)主任,主持《青年科学技术活动》等丛书的编辑工作。
1957年在《中国植物图鉴》出任副总编,除参与多种大型丛书的策划和组织实施外,还分管《旅行家》、《农村青年》等期刊。
1958年调科学普及出版社任副总编,分管生物科学编辑室及《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众》、《学科学》3种期刊。
1961年应邀去上海参加《辞海》的修订工作。
1961年秋到1962年夏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年。回社后任大型《知识丛书》编委,承担科技部分书稿的选题策划和编审工作。
1978年5月到上海出席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从此开始了创作的辉煌时期。担任多种领导职务外,1980年出版了《生物学碎锦》,1981年出版了《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他的新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光明日报》发表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贾祖璋在生命的最后10年,创作科学小品100多篇,不少作品被《新华文摘》选载。科普出版社1988年出版了《贾祖璋科普文选》,福建科技出版社在他逝世后出版了《花与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贾祖璋科普文选》。他还为《科学与文化》、《花鸟世界》等科普期刊的创办和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与许多报刊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年轻的作者和编者给予热心扶植,在审稿、评论、作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88年7月3日,这位勤奋笔耕、默默奉献近70载的老科普作家与世长辞,享年87岁。
== 成就 ==
'''贾祖璋'''的著作出版了《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花与文学》、《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贾祖璋科普文选》等等科学小品集和科普读物26种,还编著过《开明新编高中生物学》、《高中生物学纲要》等中小学教材。他奋斗一生,向人民奉献了大量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科普作品。同时,贾祖璋又是著名的出版家,曾编了10种自然、动物、植物、生物、博物方面的中、小学教科书,使几代学子从中受到启蒙教育。他从1936年开始期刊编辑工作,其中著名的期刊有《中学生》、《进步青年》、《旅行家》、《农村青年》、《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众》、《学科学》等,这也是他献身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实践是贾祖璋写作的基础和源泉。贾祖璋写的科学小品,以花鸟鱼虫为描述对象,以他独到、深入的观察,细腻、精确的笔触,朴实、简炼的语言,勾勒出瑰丽多彩、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贾祖璋毕生还酷爱书籍,他读书、编书、著书,终身与书为伍。他长年从事编辑工作的余暇,就孜孜不倦,手不释卷地阅读有关生物、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知识,拓展思路,发掘和充实写作的素材。
他的许多作品,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倡导科学、破除伪科学和迷信邪说等诸多方面。在《金鱼》、《萤火虫》中批判“蚕子变金鱼”、“腐草化萤”;在《鸟类面面观》里,从分析麻雀的杂食习性与农作物的关系,判别它对人类的利害关系,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的求实精神,对于今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等,仍有现实意义和有益的启示。
1931年,贾祖璋先生的《鸟与文学》,它是把鸟类的科学知识(包括形态、习性、种类等)同有关文学方面的内容(包括历来的诗词、神话,民间传说等)结合起来,用作者的话说,“这是想用较有趣味的文字来写科学书”的一种“尝试”。当时发表这些文章的《自然界》杂志,辟出一个栏目叫“趣味科学”。并第一次揭出了“科学小品”这一新文体的名称。因此,无论是《鸟与文学》,还是《生物素描》,都是我国“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早期创作成果。现在看来,贾祖璋先生的这一系列作品。在我国科普创作的历史上的确具有奠基性和首创性的意义。时至今日,千千万万的中学生还可以从课本上读到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精美的名篇。他写的《鸟与文学》和《花与文学》,这两本书应该成为我国科学小品创作的双壁。它不但反映了贾老毕生的创作历程,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普创作的发展轨迹。
贾祖璋的科普创作写作,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20年代到40年代,他以旺盛的精力,写下了大量作品。《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二、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写过一些短文。如《夕餐秋菊之落英》、《白丝翎羽丹砂顶》、《一种似蟹非蟹的动物》等;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贾祖璋虽已耄耋之年;沐浴科学春天的阳光雨露,再度焕发创作青春,写下许多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连同《南州六月荔枝丹》、《蝉》、《兰和兰花》作为范文被选入高初中和中专课本。
十年动乱期间,身处逆境的贾祖璋,此时的心情虽说无奈,但他又不愿意虚度年华、浪费时光。他只身到野外的稻田、菜园、果园,观察植物生长、昆虫活动和鸟类繁衍的动态。同时,还大量阅读当时所能找到的科学和农技书籍,从1970年到1976年的6年间,共写了50本读书笔记。这段时间的实践和阅读,为科学春天到来后的科普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才有了荣获“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及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范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等名篇的问世。
[[File:荔枝1.jpg|缩略图|居中| [https://appwk.baidu.com/naapi/doc/view?ih=810&o=jpg_6&iw=1080&ix=0&iy=0&aimw=1080&rn=1&doc_id=bd8730f326fff705cc170ac2&pn=1&sign=2d8e52e5eb1d343afa4c9abd16699fe7&type=1&app_ver=2.9.8.2&ua=bd_800_800_IncredibleS_2.9.8.2_2.3.7&bid=1&app_ua=IncredibleS&uid=&cuid=&fr=3&Bdi_bear=WIFI&from=3_10000&bduss=&pid=1&screen=800_800&sys_ver=2.3.7 原图链接] [https://www.wendangwang.com/doc/4ec293ee729bbb845b2590fd 来自文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