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169
次編輯
變更
汉献帝禅陵
,创建页面,内容为“汉献帝禅陵位于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南距修武县城约23公里。禅陵北依太行山,其余三面皆为平原。陵东南400米处有一低…”
汉献帝禅陵位于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南距修武县城约23公里。禅陵北依太行山,其余三面皆为平原。陵东南400米处有一低矮山丘,因禅陵在此而得名,曰古汉山。北约5公里的太行山中有一幽静凹区,曰百家岩,内有一高约10米的高台,当地群众相传,汉献帝常来此避暑游玩,高台上建有汉献帝庙。陵北500米处是因陵而得名的古汉村。
==禅陵简述==
汉献帝陵坐北朝南,陵内有两个陪葬墓。
汉献帝陵现存封土,由于常年自然和人为破坏,现呈不规则方形土冢,南侧和西侧均已呈直立状。现存每边长约20余米,周长100余米。封土夯筑,但夯层不明显,夯土中包含有 汉代筒瓦、板瓦和 鹅卵石。新发现的清代“汉禅陵基址碑记”和“汉献帝陵寝碑”立于冢前。
陪葬M1:位于禅陵东北130米处。当地群众云,早年此冢封土略比 禅陵小,现封土大部分已被平掉,所剩封土平面直径约2米,高约1米。
陪葬M2:位于禅陵东南80米,封土呈半圆状,筑夯,现有高度约2.5米。
汉献帝陵保存的两通碑:
1、汉禅陵基址碑: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4,宽0.55,厚0.23米,上刻“碑记”二字,碑文小楷,阴刻。汉禅陵基址碑记:
献帝陵载在邑乘,在县北古汉,四至各九十步,广袤共计三万二千四百余步。积年来为居人隐占侵作已业,止留居中一杯土,又为牛羊践踏樵牧横施。虽重阳有祀,然及期循例不过饩羊故事而已。方今圣 天子乘乾御极,百度维新,历代帝王陵寝,严查修理,我修适值贤侯陈老父台莅事,亲诣禅陵丈量,明白标以石柱,削夺土人积久之期隐而不顾也。无可!以内难解绶,侵肥者乘其卸事,复晓晓致争幸奉宪乘乏者,又得贤侯胡老父台按律执法,毫不假代,钧批一下,贪鄙 夺魄,汉陵地数乃成铁案。陵东玉帝庙住持黄冠子 祝余为言,立石以垂不朽。余惟献帝之挟制,篡夺于逆曹父子也,四百余年承统 天子敢于降而为公,彼其时方欲于塞天下后世之口生,且任其播弄颠倒,无所忌惮,及其死岂肯崇其名号,恢其庐墓,以滋物议哉。然则陵地之基址广廓,此必六朝唐宋以后,圣君贤臣特为之表正统,而抑僭叛耳。惜乎!历年久远,制度体统依旧埋没于断垅衰草间。余尝过其地,曾作绝以吊之曰:披史何须气不平,到头公道自分明,汉陵春草年年绿,疑冢榛荆几处生。盖以废死之 天子,犹得以陵名,而又哀钜典堕弛,欲其隐忍泉下也。欣逢皇恩浩荡推及于神明,孱弱之裔使得枯骨逢春,而我邑两贤侯同心同德,后先济美,秉公执法,直令千百年若存亡之荒陵,焕然兴高光,并永始知 天理之正、人心之公、名分之严、历古而不变。今而后观斯盛也,可以寒权奸之胆,可以消觊觎之心,可以作有形之 春秋,可以作无言之南董。异时修史及此,我皇上度越百王之大典,诚莫与并哉。而两贤侯辅佐之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余故表而出之,为载笔 兰台者,草创之稿,邑人 张六计撰文谨识,秦采臣沐手书丹。大清 雍正九年岁在辛亥秋九月上浣之吉。
==禅陵简述==
汉献帝陵坐北朝南,陵内有两个陪葬墓。
汉献帝陵现存封土,由于常年自然和人为破坏,现呈不规则方形土冢,南侧和西侧均已呈直立状。现存每边长约20余米,周长100余米。封土夯筑,但夯层不明显,夯土中包含有 汉代筒瓦、板瓦和 鹅卵石。新发现的清代“汉禅陵基址碑记”和“汉献帝陵寝碑”立于冢前。
陪葬M1:位于禅陵东北130米处。当地群众云,早年此冢封土略比 禅陵小,现封土大部分已被平掉,所剩封土平面直径约2米,高约1米。
陪葬M2:位于禅陵东南80米,封土呈半圆状,筑夯,现有高度约2.5米。
汉献帝陵保存的两通碑:
1、汉禅陵基址碑:青石质,上圆下方,高1.4,宽0.55,厚0.23米,上刻“碑记”二字,碑文小楷,阴刻。汉禅陵基址碑记:
献帝陵载在邑乘,在县北古汉,四至各九十步,广袤共计三万二千四百余步。积年来为居人隐占侵作已业,止留居中一杯土,又为牛羊践踏樵牧横施。虽重阳有祀,然及期循例不过饩羊故事而已。方今圣 天子乘乾御极,百度维新,历代帝王陵寝,严查修理,我修适值贤侯陈老父台莅事,亲诣禅陵丈量,明白标以石柱,削夺土人积久之期隐而不顾也。无可!以内难解绶,侵肥者乘其卸事,复晓晓致争幸奉宪乘乏者,又得贤侯胡老父台按律执法,毫不假代,钧批一下,贪鄙 夺魄,汉陵地数乃成铁案。陵东玉帝庙住持黄冠子 祝余为言,立石以垂不朽。余惟献帝之挟制,篡夺于逆曹父子也,四百余年承统 天子敢于降而为公,彼其时方欲于塞天下后世之口生,且任其播弄颠倒,无所忌惮,及其死岂肯崇其名号,恢其庐墓,以滋物议哉。然则陵地之基址广廓,此必六朝唐宋以后,圣君贤臣特为之表正统,而抑僭叛耳。惜乎!历年久远,制度体统依旧埋没于断垅衰草间。余尝过其地,曾作绝以吊之曰:披史何须气不平,到头公道自分明,汉陵春草年年绿,疑冢榛荆几处生。盖以废死之 天子,犹得以陵名,而又哀钜典堕弛,欲其隐忍泉下也。欣逢皇恩浩荡推及于神明,孱弱之裔使得枯骨逢春,而我邑两贤侯同心同德,后先济美,秉公执法,直令千百年若存亡之荒陵,焕然兴高光,并永始知 天理之正、人心之公、名分之严、历古而不变。今而后观斯盛也,可以寒权奸之胆,可以消觊觎之心,可以作有形之 春秋,可以作无言之南董。异时修史及此,我皇上度越百王之大典,诚莫与并哉。而两贤侯辅佐之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余故表而出之,为载笔 兰台者,草创之稿,邑人 张六计撰文谨识,秦采臣沐手书丹。大清 雍正九年岁在辛亥秋九月上浣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