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龙母文化

增加 2,48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龙母文化.jpg|thumb|right|龙母文化 [http://www.gx.xinhuanet.com/xhsjzkgx/xin_3531204130939046117624.JPG 原图链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x.xinhuanet.com/xhsjzkgx/index.htm 图片来源于新華網廣西頻道--新華社記者看廣西网] ]]
'''龙母'''是战国时期南方百越民族中的一位女首领,有"利泽天下"的德行,备受人们的爱戴和拥护。 龙母文化的发源地最初源于广西环大明山地区。得出这个结论以后,有关专家相继在武鸣、上林等其它地方发现了不同版本但大同小异的龙母文化。
珠江和西江流域的重要人文始祖之――龙母,是壮族乃至珠江流域民族至高无上的女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她曾经对壮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民间习俗]]、妇女的地位等都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全国乃东南亚各国,及海外华人都有广泛的影响。两广地区的一些市、县、甚至港澳特区,都有其庙宇,甚至香火鼎盛,成为旅游胜地。
[[File:龙母文化1.jpg|thumb|right|龙母文化1 [http://i.weather.com.cn/images/guangxi/wuzhou/tx/sjly/msjr/2013/01/21/8334B4FDDD4459253EBAC755BD2D0829.jpg 原图链接] [http://www.weather.com.cn/guangxi/wuzhou/tx/sjly/msjr/01/1782285.shtml 图片来源于中国天气网] ]]
==传说==
后来寡妇死了,"特掘"往北方飞去,一个时辰后他刮回一个红棺材,收殓好"母亲",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雷电交加,"特掘"随风把棺材送上石门村后面的一座高山上的山洞里,挂在山洞前上方的峭壁上。因为寡妇死的那天是农历的三月三,所以在石门,每年的三月三都会有一阵风刮回来,相传是"特掘"回来给他母亲扫墓了。后来,人们把葬"持掘""母亲"的那座山叫"岜仙",那个山洞叫"敢仙"。人们也自发从山脚修起一条石阶路到山洞里,并在山洞里设了"特掘"和他"母亲"的神坛,每逢初一十五都来朝拜,求雨乞福,每求必应。因为"特掘"在人世问的时候爱吃他"母亲"做的糯米饭,为了纪念"特掘",所以当地人都按照"特掘"身上的花纹做成了"五色饭"。
[[File:龙母文化2.jpg|thumb|right|龙母文化2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17/e2ce6ecf8a9148b59973c5d97b2100de.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10979980_671410 图片来源于明天,梧州这个地方将人人人从众……!约起!错过再等一年!网] ]]
==相关文物==
1972年,因天旱抽水,从石南海打捞上来的[[石锛]]、[[石斧]]、[[杵]]、等石器和[[铜刀]]、[[铜锹]]等青铜器(这些文物现有4件石器和5片动物遗骨还留在上林县文物管理所,其余的保存在区博物馆)。这表明,石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石门是桂中地区人类出现比较早的地方之一。从塘红出土的一个铜鼓,比壮族一个大首领韦厥墓里陪葬的铜鼓还大。晋人裴渊在《广州记》中所说:"俚僚(古代壮族人的称谓)铸铜为鼓,鼓惟高大为贵"。甚至有的壮族首领在生前占有铜鼓,死后还将铜鼓带入坟墓以便在阴间也显示其权力和富有。所以,铜鼓是一个首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从塘红出土的铜鼓表明,在塘红很可能就出现过一个比韦厥影响力还大的首领。另外,从现存于上林县文物所的铜鼓工艺上看,这些出现于东汉的铜鼓,工艺之精细实属罕见,这说明,早在东汉以至秦朝以前,石门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已经十分先进,这就为龙母文化奠定了深远的历史基础。不论是汉版还是壮版的龙母文化,大部分都认为龙母出现的时代是在秦朝时期,石门文化的早期性也和这些说法吻合。
[[File:龙母文化3.jpg|thumb|right|龙母文化3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9/e6f442ed75e943c1bf09aecfa455390d.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29909530_394167 图片来源于【味集】广西最值得去的56个绝美之地!攻略都帮你做好了,走不走?网] ]]
==人文基础==
龙母文化,中国壮族母系氏族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和传说,主要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神的崇拜,以及当时壮族母系氏族的一种口头相传而流传至今形成的一种壮族文化,全中国多个壮族聚集区都建有龙母庙一祭奠先人,江浙地区,广西梧州地区,广州悦城等有建有[[龙母庙]]。而壮族龙母文化的发源地经专家考证位于右江流域环大明山地区。
[[File:龙母文化4.jpg|thumb|right|母文化4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adbb798617385343faf2b4a8?x-bce-process=image 原图链接]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74556790688 图片来源于龙母庙的介绍_百度知道网] ]]
==龙母传说==
这就是大明山周边壮族居民口口相传的龙母传说,它深刻体现了古代母系氏族的生活方式。<ref>[https://baike.so.com/doc/7540764-7814857.html | 龙母文化] </ref>
[[File:龙母文化5.jpg|thumb|right|龙母文化5 [http://www.wzljl.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70510/c03fd576b8e11a7cb84e38.jpg 原图链接] [http://www.wzljl.cn/content/2017-05/10/content_215648.htm 图片来源于梧州龙母喊你一起来开脑洞,快把想法创意砸过来(有丰厚奖金哟)] ]]
==龙母文化影响==
女神也是部落首领的影子,只有首领这样的头面人物,才有可能把所做的事传下来。在部落时代,每个部落都有图腾崇拜,用图腾物作自己的保护神,而部落首领往往都以图腾物自居。以蛇为图腾就称为蛇部,牛为图腾就叫牛部,以鳄为图腾就称为蛟部,以蛙为图腾就称为蛙部等等。梁庭望教授认为,寡妇是跤部,特掘是蛇部。寡妇收养蛇,反映出蛇部有难受到蛟部救助,这就是部落和部落首领的影子。
[[File:龙母文化6.jpg|thumb|right|龙母文化6 [http://www.wzljl.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00619/001c25dedb8e0d865a6f02.jpg 原图链接] [http://www.wzljl.cn/content/2010-06/19/content_41253.htm 图片来源于龙母诞开诞 两广及港澳台游人如织网] ]]
==文化的发现==
凡图腾的产生地,必有相应的地名。环大明山就有许多相关的地名。如山下西南一侧武鸣的陆斡、两江、马头、罗波等乡镇,就有不少河流、村庄、水潭、溪流、山峰、庙宇的名称与龙母文化相关。从这里可以看出,特掘确是环大明山壮族先民蛇氏族或部落的图腾。抚育特掘长大的龙母"温媪"或"蒲媪"或"娅蒲",民间又传为"娅王",应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代码,实际是壮族渔猎时代鳄部女首领的代码,可见源远流长。
[[File:龙母文化7.jpg|thumb|rigt|龙母文化7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27/bbbc6a7e84b548a1b375d681865802d9.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84941082_741671 图片来源于文昌诞网] ]]
==语言==
这些溪河的流水,带着山上厚厚腐叶的腐殖质,流向四方,滋润着大明山周围的田野,世世代代养育着周围的壮民。这些溪河在山里曲曲折折,沿途多有石缝石窍,正是蛇类孳生的好地方。这些生灵不时顺山蠕动,随水下山,人们以为是它们带来流水,带来鱼虾,带来水稻丰收,奉为图腾是理所当然的。正如武鸣两江龙母村壮族龙母歌所唱的:"特掘在我村,龙母在天上。众人敬龙母,子孙都兴旺。""敬天上龙母,长寿三百年。子孙都勤劳,发财过他乡。"大明山西南坡下是武鸣广阔的田野,得山上流水的滋润,孕育了辉煌的骆越文明,但凡看过马头春秋战国七百多墓葬,看过出土的牛首提梁卣和薄如蝉翼的几万片玉片,人们毫不怀疑,附近定有一个繁荣的骆越古都,而陆斡壮语不就是"骆越"吗?
[[File:龙母文化8.jpg|thumb|riht|龙母文化8 [http://s16.sinaimg.cn/bmiddle/59fcd09eh6db3cc85feff&690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9fcd09e0100dy8r.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博客网] ]]
==习俗发展==
29,2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