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永乐宫

增加 8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永乐宫.jpeg|320px|缩略图|右|<big>永乐宫</big>[https://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itbbs/1503/02/c6/3384712_1425256438245_mthumb.jpg 原图链接][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3486817.html 来自 太平洋电脑网 的图片]]]
''' 永乐宫 ''' ,位于山西省 [[ 运城市 ]][[ 芮城县 ]] 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是一座大型道教宫观,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其他两座是陕西重阳宫、北京白云观)。始建于元代,原址位于永乐镇(当时属永济县),1958年至1966年迁建于现址。1961年被列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
元朝初年, [[ 吕洞宾 ]] (号纯阳)被 [[ 道教 ]] 全真派奉为北五祖之一,永乐镇传说是吕洞宾的故乡,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在此建“大纯阳万寿宫”,中统元年(1260年)主体工程竣工,后改称“永乐宫”,至正十年(1358年)全部工程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一百二十余年。
永乐宫原址北倚中条山,南临 [[ 黄河 ]] ,规模宏伟,南北长434米,东西宽200米,总占地约200亩,分东、中、西三个院落。中部为主体,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无极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山门为清初建筑,四大殿均为元代建筑。殿内的 [[ 壁画 ]] 、彩画均为元代遗留。东院原为菜园,早已荒芜。西院后半部建有吕公祠,前半部被其它机关占据。
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镇处于淹没区,故于1958年至1966年迁建于现址。现址距原址约30公里,仍北倚 [[ 中条山 ]] ,地形、坡度与原址相近,但距黄河较远。在确定迁建后,首先对建筑进行全面勘察测绘,壁画由 [[ 中央美术学院 ]] 师生分三次临摹。迁建时将永乐宫内的所有建筑物连同壁画、碑碣、石刻等全部搬迁.附近同处于水库淹没区的一座明代庙宇及散在的碑碣等也一同迁于永乐宫新址。
新址建设时,中院的形制完全按照原址尺度复建,山门及四大殿的梁架、 [[ 斗拱 ]] 、瓦件等均为原物,槅扇门等为复原重建。在山门与龙虎殿间的东西墙新添了碑廊以保护碑碣、 [[ 石刻 ]] 。搬迁来到其它 [[ 文物 ]] 置于西院,吕公祠也复建于西院后部。
==建筑==
永乐宫是元代道教建筑的典型,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 [[ 宋代 ]] “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特有的风格。全部建筑按轴线排列,三清殿体积最大,面阔7间,进深4间,殿前院落 [[ 空间 ]] 也最大,后方的纯阳殿、重阳殿体积和院落逐渐缩小。
三清殿、纯阳殿的 [[ 抬梁式 ]] 构架均采用殿堂形制,下架用明栿,上架用草栿。外檐用六铺作单抄二昂斗拱,五等材。无极门和重阳殿外檐用五铺作单抄单昂斗拱,六等材。
==壁画==
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的壁画和彩画都很精美,其中三清殿内《 [[ 朝元图 ]] 》壁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元代壁画。
《朝元图》由286个人物组成,总 [[ 面积 ]] 达960平方米,绘有六帝二后、三十二天帝君、玄元十子、历代传经法师、北斗诸星、五星四曜等神仙,表现的是道教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场景。全画由朱好古画坊绘制,继承了唐代 [[ 画家 ]][[ 吴道子 ]] 的风格。
248,9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