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苏墓

增加 8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三苏墓7.jpeg|320px|缩略图|右|<big>三苏墓</big>[http://www.dahe.cn/hzhn/dsj/W020041125366137968586.jpg 原图链接][http://www.dahe.cn/hzhn/dsj/t20041116_3522.htm 来自 河南日报 的图片]]]
''' 三苏墓 ''' 位于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郏县 ]] 西部,三苏是指 [[ 北宋 ]] 时期知名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三人。相传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 [[ 苏轼 ]] 与弟弟苏辙在汝州相见,兄弟俩人后在四周游玩,见此地景色与家乡眉山有几分相像,遂将此地定为养老和埋骨之所。墓地周边有历代留下的诗文碑刻,2006年,三苏墓被中国 [[ 国务院 ]] 列为中国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
三苏坟是北宋大 [[ 文学家 ]][[ 苏洵 ]] 、苏轼和 [[ 苏辙 ]] 的墓冢,位于河南省郏县茨芭镇苏坟村东南隅,背依嵩岳余脉莲花山,面对汝水旷川, [[ 黄帝 ]] 钧天台在其前,左右两小岭逶迤而下,宛若峨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1956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坟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院门古朴雅致。门前神道两旁四株古柏苍翠挺拔,遮天盖地。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入院,迎面是一座高3.25米、宽3.54米的红石牌坊,“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阴刻 [[ 苏东坡 ]]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坊楣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 [[ 浙江 ]] 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苏先生文》。穿过石坊、飨堂、祭坛,就来到三苏墓冢前。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整个坟院内有588株古柏,交错葱郁,遮天蔽日,柏香扑鼻,傲干奇枝,山风袭来,满园幽穆。 三苏原籍 [[ 四川 ]][[ 眉山 市|眉山]] ,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又是 [[ 宋朝 ]] 命官,走南闯北,作古后为何安葬于河南郏县<ref>[http://roll.sohu.com/20141115/n406056565.shtml 一代文豪苏轼 为啥葬在郏县(图)],搜狐,2014-11-15</ref>?追溯其中缘由,归于苏轼。
==由来==
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 [[ 峨眉山 ]] ,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ref>[https://www.sohu.com/a/147936335_612643 寻访“三苏”墓地:与原坟相距千里,苏洵为何和两子葬在小城? ],搜狐,2017-06-11</ref>。
==视频==
248,7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