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佛子岭水库

增加 1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佛子岭水库.jpeg|320px|缩略图|右|<big>佛子岭水库</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24/9975d58eafec4b329795ab33e8016cdc.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49889868_14627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佛子岭水库 ''' (英文:Foziling Reservoir),亦称佛子岭水电站,位于中国 [[ 安徽省 ]] 西部大别山区淠河上游,六安市霍山县境内。是集蓄洪、灌溉、 [[ 航运 ]] [[ 发电 ]] 、养殖等为一体的大型 [[ 水利工程 ]] ,也是治淮工程与淠史杭灌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于1952年1月开工建设,至1954年11月工程竣工,历时2年又10个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水电项目,中国官方将它称为“新中国第一坝”,其规模在当时也是全 [[ 亚洲 ]] 最大的。今日它已成为当地的风景旅游名胜。
==建设背景==
[[ 淮河 ]] 自古以来水情复杂,历经黄河夺淮和常年战乱失修等因素影响,水患频繁、旱涝无常,又受以其难以治理出名,为人称为“害河”,而流域内人口众多,土地肥沃,城镇密集,一旦水害损失巨大。1950年夏,淮河流域连降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皖北地区大面积受灾。此次水灾对 [[ 中共中央 ]] 的决策起了非常大的影响, [[ 周恩来 ]] 主持政务院会议并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以“蓄泄兼筹”作为淮河治理方针,淮河治理成为了之后水利工作的长期重点,同年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1950年至1957年,即“ [[ 国民经济 ]] 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期间,新政权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兴水利”“水利是农田的命脉”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水利建设得到更多的重视。1951年5月,中央组织治淮视察团去治淮工地视察, [[ 毛泽东 ]] 作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一著名指示,在淮河的南源皖西 [[ 大别山 ]] 区修建以大型水库为龙头的山谷水库群的计划被写入了治淮方略。
淠河是淮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每逢汛期,十年九灾”,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在进行多次查勘后决定在霍山县县城南17公里,佛子岭镇南2.5公里淠河东源上修建 [[ 水库 ]] 蓄洪,佛子岭水库这一重点工程很快得到了国家计委和 [[ 水利部 ]] 的批准。继佛子岭水库之后,该地区又有 [[ 磨子潭水库 ]] [[ 响洪甸水库 ]] [[ 梅山水库 ]] [[ 龙河口水库 ]] 四座水库陆续被建设,形成了淠史杭灌区。
==建设历程==
工程系治淮委员会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著名 [[ 水利专家 ]] 汪胡桢设计。建坝之初曾经就大坝型的选择在石坝、土坝、重力坝、平板坝和连拱坝等方案中产生争论,而工程指挥 [[ 汪胡祯 ]] 建议采取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认为“省水泥、省钢筋、省人工,多快好省”。但这个方案受到了包括 [[ 苏联 ]] 专家等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因为当时世界上仅有两座连拱坝的建造先例,一座在 [[ 美国 ]] ,一座在 [[ 阿尔及利亚 ]] ,且由于建国初期西方的封锁,无法得到相应的资料可供参考,选用连拱坝方案在 [[ 技术 ]] 上有着相当大的风险性。此外水库位于地震区,该结构方案的抗震能力还是未知数。但最终水利部确定在打渔冲口上游150 米的坝址处采用 [[ 钢筋 ]][[ 混凝土 ]] 连拱坝方案,佛子岭水库至今仍是世界上采用连拱坝不多的几个例子之一。
1951年年底,六安至佛子岭公路通车,指挥部开始由各方调配人员,民工多来自皖西北六安、 [[ 阜阳 ]] 等地,并从 [[ 江苏 ]] [[ 上海 ]] 等地招聘技术工人,次年清基工程正式开工。1952年7月,刚在寿县完成土改的 [[ 解放军 ]] 第90师改编为水利第一师参加了水库建设。大坝从1952年7月开始浇筑坝身混凝土,至1954年9月浇筑完成,11月工程竣工。大坝围堰曾在1953年 [[ 洪水 ]] 中被冲毁,工程一度停工。1954年6月,在工程即将竣工时发生了里氏5.25级 [[ 地震 ]] ,坝体未出现破坏现象,但一些观点猜测此地震可能由水库的建设所引发。工程的建设期间正值 [[ 朝鲜战争 ]] 和国内剿匪斗争进行之中,国内环境复杂,建设过程曾抓获十余名空降来破坏工程的 [[ 国民党 ]] 特务人员。
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9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3.9万立方米,耗用 [[ 泥6泥]]6.3万吨, [[ 材8010 材]]8010 吨。
==视频==
125,5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