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63
次編輯
變更
佛子岭水库
,無編輯摘要
[[File:佛子岭水库.jpeg|320px|缩略图|右|<big>佛子岭水库</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24/9975d58eafec4b329795ab33e8016cdc.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49889868_14627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建设背景==
淠河是淮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每逢汛期,十年九灾”,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在进行多次查勘后决定在霍山县县城南17公里,佛子岭镇南2.5公里淠河东源上修建 [[ 水库 ]] 蓄洪,佛子岭水库这一重点工程很快得到了国家计委和 [[ 水利部 ]] 的批准。继佛子岭水库之后,该地区又有 [[ 磨子潭水库 ]] 、 [[ 响洪甸水库 ]] 、 [[ 梅山水库 ]] 和 [[ 龙河口水库 ]] 四座水库陆续被建设,形成了淠史杭灌区。
==建设历程==
工程系治淮委员会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著名 [[ 水利专家 ]] 汪胡桢设计。建坝之初曾经就大坝型的选择在石坝、土坝、重力坝、平板坝和连拱坝等方案中产生争论,而工程指挥 [[ 汪胡祯 ]] 建议采取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认为“省水泥、省钢筋、省人工,多快好省”。但这个方案受到了包括 [[ 苏联 ]] 专家等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因为当时世界上仅有两座连拱坝的建造先例,一座在 [[ 美国 ]] ,一座在 [[ 阿尔及利亚 ]] ,且由于建国初期西方的封锁,无法得到相应的资料可供参考,选用连拱坝方案在 [[ 技术 ]] 上有着相当大的风险性。此外水库位于地震区,该结构方案的抗震能力还是未知数。但最终水利部确定在打渔冲口上游150 米的坝址处采用 [[ 钢筋 ]][[ 混凝土 ]] 连拱坝方案,佛子岭水库至今仍是世界上采用连拱坝不多的几个例子之一。
1951年年底,六安至佛子岭公路通车,指挥部开始由各方调配人员,民工多来自皖西北六安、 [[ 阜阳 ]] 等地,并从 [[ 江苏 ]] 、 [[ 上海 ]] 等地招聘技术工人,次年清基工程正式开工。1952年7月,刚在寿县完成土改的 [[ 解放军 ]] 第90师改编为水利第一师参加了水库建设。大坝从1952年7月开始浇筑坝身混凝土,至1954年9月浇筑完成,11月工程竣工。大坝围堰曾在1953年 [[ 洪水 ]] 中被冲毁,工程一度停工。1954年6月,在工程即将竣工时发生了里氏5.25级 [[ 地震 ]] ,坝体未出现破坏现象,但一些观点猜测此地震可能由水库的建设所引发。工程的建设期间正值 [[ 朝鲜战争 ]] 和国内剿匪斗争进行之中,国内环境复杂,建设过程曾抓获十余名空降来破坏工程的 [[ 国民党 ]] 特务人员。
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9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3.9万立方米,耗用 [[ 水 泥6泥]]6.3万吨, [[ 钢 材8010 材]]8010 吨。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