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护国寺 (北京)

增加 12,325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大隆善护国寺''',俗称'''护国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ref name=tong>佟洵 主编…”

'''大隆善护国寺''',俗称'''护国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ref name=tong>佟洵 主编,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9-211页</ref>

==由來==
'''护国寺'''的前身为北'''崇国寺'''。历史上,北京曾有南、北两座崇国寺。其中,南崇国寺始建年代不详,但至少在[[金朝]]初年便已存在,[[赵子砥]]《燕云录》称,[[北宋]][[靖康]]二年,“奉使官中书侍郎陈过庭、门下侍郎耿南仲并文武官五十余员,本在真定,丁未八月遣诣燕山崇国寺安泊。”此崇国寺应为南崇国寺,这是南崇国寺留下的最早记录。金朝末年,蒙古军进攻金朝,南崇国寺被毁。[[元朝]]建立后,南崇国寺获修复,至元朝末年[[元顺帝]]时,依然有南、北两座崇国寺存在。元朝之后,南崇国寺再无记录。据说,[[明朝]]创建的[[隆福寺 (北京)|隆福寺]]便是在南崇国寺基础上建立的。<ref>王玉甫,隆福春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第1-5页</ref>

北崇国寺的创始人为南崇国寺住持[[释善选]]的弟子[[释定演]],用地由[[元世祖]]所赐。该寺始建时间有争议,护国寺内的皇庆碑称[[元世祖]]赐地为[[至元]]二十四年,至正碑则称是至元二十二年,护国寺内千佛殿有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碑,碑文载“大都路僧录寺札复[[蓟州]][[遵化县]]般若院庄田水碾归崇国北寺掌管。”这是“崇国北寺”首次出现在文献中。故该寺应建成于至元二十一年。

北崇国寺建成后,[[元朝]]朝廷频频颁赐,其辖下寺院也从般若院扩展到不少于20多所。[[元仁宗]][[皇庆]]、[[延佑]]年间,先后赐钞3000多锭,并增建了山门。[[延佑]]二年(1315年),[[中书省]]参政[[速安]]及其子[[曲迷失不花]]在千佛殿后面施建[[舍利塔]]。[[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僧人[[释智学]]等人重修法堂、云堂、祖师堂、伽蓝堂,以及厨库、僧房、使者僦屋50多间,并新建了钟楼、法堂东廊庑、南方丈等30多间,以上工程经6年方才完工。

寺内的千佛殿藏有两尊土像,据传为元朝丞相[[脱脱|托克托]]夫妇,而北崇国寺据传就是[[脱脱|托克托]]的故宅。《[[帝京景物略]]》载,“寺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有托克托夫妇像,侍立殿中,在千佛殿,一幞头朱衣,一凤冠朱衣。”但是,《[[燕都丛考]]》则称,“北崇国寺建于元初世祖时,托克托系元末顺帝时人,彼时已有此寺,万无毁寺建宅之理。”元朝的惯例是大臣奉旨出、入[[元大都|大都]]均不回自己的住宅,而是先住在寺院内,待复命之后才回住宅。所以可能是托克托丞相当时常借住在北崇国寺,时间一长便被误认为此处是其住宅。

[[明朝]][[明成祖]][[永乐]]三年,西域僧人[[桑渴巴辣]]([[中天竺]]人)随贡使航行至[[南京]],永乐十四年奉旨移驻北崇国寺,教内监学习番语。[[明宣宗]][[宣德]]年间,北崇国寺对建筑进行了翻新,宣德四年(1429年)赐名'''大隆善寺'''。[[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太监]][[阮文]]等人兴建了后殿山门、廊房、方丈。正统四年(1439年),改称'''崇恩寺'''。[[天顺]]年间,寺院建筑部分坍塌。[[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明宪宗]]命太监[[黄顺]]、[[工部]]侍郎[[蒯祥]]等人大修该寺,于次年完工,[[明宪宗]]乃授工匠张定任等30人为[[文思院]]副使。当时,该寺改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据成化十七年碑记,“昔为招提煟烬”,故此次可能属于火灾后重建。

[[明武宗]][[正德 (明朝)|正德]]七年,大庆法王[[凌戡巴勒丹]](又译[[领占班丹]])、大觉法王[[扎什藏布]]等在大隆善护国寺居住。[[嘉靖]]九年,尚书[[李时]]等人先后请旨,将[[太庙]]享侑的[[少师]][[姚广孝]]神主画像迁至[[大兴隆寺]]供奉;嘉靖十四年,大兴隆寺遇火灾后,又迁至大隆善护国寺供奉。结果后人因不了解实情,误称护国寺为“广孝影堂”,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护国寺并没有改寺为影堂,而是后来将姚广孝画像迁入护国寺。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1年),蒙古王公贝勒重修护国寺,为[[清圣祖]]祝禧。[[乾隆]]十二年,[[清高宗]]驾临护国寺,并且赋诗。据护国寺的炉罄云板题记,护国寺先后于康熙二十二年、道光二十七年、同治五年重修。

清朝末年,护国寺屡遭火灾。比如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三日(1907年6月13日),因喇嘛烧香而造成护国寺火灾,北京内城预审厅向[[民政部 (清)|民政部]]呈交报告,民政部禀奏清廷,随后将烧香失火的喇嘛问罪。经过多次火灾,护国寺的主要建筑受到极大破坏,至1935年[[刘敦桢]]写《北平护国寺残迹》时,该寺大部分殿堂均已成为残垣断壁。

如今,护国寺仅存金刚殿,西北角的廊房,以及垂花门之后的一层殿。1984年,护国寺金刚殿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位于护国寺大院、新太平胡同3号的“护国寺建筑遗存”被列为[[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2004年6月20日凌晨2点,护国寺的遗存建筑地藏殿因电线短路而被焚毁,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ref>林贤光、施维,再论护国寺之痛,新安全 东方消防2007年08期</ref><ref>[http://house.focus.cn/news/2004-06-23/67908.html 护国寺火灾开新闻发布会 六条铁律严防古建火患,搜狐焦点网,2004年06月23日]</ref>

现在,许多护国寺的遗存文物仍在北京各寺庙及博物馆内。比如北京[[妙应寺]]内的七佛宝殿的七尊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供奉原护国寺的整堂大型楠木[[三世佛]]像。又如护国寺护法殿内的[[班丹扎释]]木雕坐像于[[文化大革命]]初期迁至[[故宫博物院]]保存,后迁至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毗卢殿后的西配殿,像共三尊,中间者为[[班丹扎释]]。[[班丹扎释]](又译“[[巴勒丹札什]]”)是明朝宣德年间驻护国寺的西藏高僧。过去传说此像就是姚广孝像,实属误传。<ref>中国藏学1996(33-36), P. 83</ref><ref>苏天钧,北京考古集成9,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235页</ref>

==建筑==
护国寺建筑坐北朝南,规模很大,殿堂甚多。主要建筑除千佛殿、舍利塔为元朝建筑外,其余大多为明朝宣德、成化年间所建。但如今除了金刚殿等少数殿堂外,其余殿堂均已无存。护国寺自南至北依次分布有:
*山门:三间,单檐歇山。门上石匾内刻“大隆善护国寺”。山门左右墙各开一扇旁门。山门内为广场,广场上有康熙末年铁制香炉一座,两侧各有一座幡杆。
*金刚殿:五间,分为前后两层。前层中祀[[弥勒佛]],两旁为金刚像,像前均分别有小香炉。后层两旁各有一座空屋,据说是守殿人的居所。殿左右短墙上各开一旁门,通往天王殿院落。
*天王殿:内祀[[四大天王]]塑像
**钟楼:天王殿前东侧
**鼓楼:天王殿前西侧
*延寿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后有抱厦一间。殿内祀[[三世佛]],佛前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侍立,殿内两侧为二十四诸天像,像均立在雕刻精美的石台上,像后有佛像壁画。殿前石阶下立有两通石碑,东为明朝正德七年碑,西为[[藏文]]碑。
**文殊殿:延寿殿前东侧
**秘密殿:延寿殿前西侧
**廊房:延寿殿东西两侧各有11间,前接文殊殿、秘密殿,后接伽蓝殿、无量殿,随后接大悲殿、地藏殿,最终折至千佛殿。
*崇寿殿:殿内祀[[三世佛]],两侧祀[[十八罗汉]]。殿后有抱厦,内供倒座观音。殿前石阶下有明朝成化八年的两通石碑,碑座均为长方形石台,台下刻有圭角,台面刻有下垂的球形花纹。台上两侧各有一伏形小狮子,中为须弥座,座上又有两只用肩托碑的小狮子。
**伽蓝殿:崇寿殿前东侧。殿前有长方形铁香炉,四足,有耳,炉身有花纹。
**无量殿:崇寿殿前西侧
**日月井:在崇寿殿院落中,东井中有一石,上刻“日”字,西井中有一月牙形石,上刻“月”字,两井合称“日月井”。
**碑亭:六角碑亭,两座,分别在日井、月井北侧。东碑亭内有明朝成化八年《御制大隆善护国寺碑记》。西碑亭内有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御制崇国寺碑文》,为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四体碑。
*三仙千佛之殿:简称“千佛殿”,俗称“土坯殿”。建于[[元朝]]。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祀[[三世佛]],殿内三面墙上设有许多小佛龛,内供小佛。殿内西次间有一座[[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碑,刻有[[僧录司]]札付般若院地产执照,碑背面刻有地产四至。殿前中央依次有月台、甬道,甬道连接崇寿殿的抱厦。殿前月台上有一铁香炉,月台东南角、西南角各有一个角石,东南角石上刻有三狮一球,西南角石上刻有二狮。月台东侧有三通石碑:前碑为无字碑,后面东侧碑为元朝皇庆元年[[赵孟頫]]所写《演公碑》,后面西侧碑为元朝至元二十四年[[危素]]所写《选公碑》;月台西侧有四通石碑:前碑为无字碑,后面东侧碑为元朝至正十一年《大都崇国寺重新修建碑》,后面中间碑为至元十四年夹有[[蒙古语]]的圣旨碑,其背面刻有南北二崇国寺的庄田地产,后面西侧碑为[[明英宗]][[天顺]]二年《敕赐崇恩寺西天大[[喇嘛|辣麻]][[桑渴巴辣]]实行碑》。
**大悲殿:千佛殿前东侧
**地藏殿:千佛殿前西侧
**廊房:千佛殿东西两侧有廊房通至殿后

*垂花门:门前两侧各有一座石雕[[狻猊]]。该门是护国寺前后两部的分界线,入门即进入寺院的后部。垂花门后又东西横道,两端各开一门通向寺外。道中央向南开三门,其中两旁为角门,中间为垂花门。
*塔院:垂花门内东西各有一座塔院,内各有一座砖砌覆钵式舍利塔。西塔较为高瘦,其十三天下方嵌有一块石匾,上书“舍利塔”。东塔较为矮胖。民国二十年(1931年),[[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发现东塔北墙下有元朝[[延祐]]二年(1315年)石碑,为《通奉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参政[[速安]]男中奉大夫[[曲迷失不花]]建塔记》,内称“愿以一塔入八万四千塔,一切塔入此一塔”。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夏之交,东塔下方坍塌,人们发现塔内藏有许多高5厘米、直径约4厘米的深褐色小塔,每个小塔内部藏有一条桑皮纸书写的佛经经文。可见东塔为[[元朝]][[速安]]及其子[[曲迷失不花]]所建。
*护法殿:五间,中祀[[三世佛]],两旁有小佛龛,东西两壁有佛像壁画。庚子年(1900年)之前,殿内还有许多五尺高的铜佛。殿东头的一间屋子里供奉有[[姚广孝]]的木雕像。殿前石阶下有一通明朝[[嘉靖]]二十二年石碑。
*功课殿:正殿五间,祀[[无量寿佛]]。殿内有[[康熙帝]]御笔“宝莲法地”匾额。
*后楼:三间。下层明间有喇嘛塔一座,西次间有铜制观音像一尊。

==庙会==
至少清朝乾隆时期,护国寺已有庙会。清末民初,护国寺农历每月逢七、八是护国寺庙会。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为阳历每月逢七、八开放。庙会规模不如[[隆福寺 (北京)|隆福寺]]庙会大,庙会以出售玉器而著称,饽饽铺和扇子铺也很知名。<ref>[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bj_jingwei/2011-03-27/content_2138450.html 护国寺庙会兴旺比肩隆福,中国日报网,2008-08-28]</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47,9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