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朔方郡故城

增加 2,69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朔方郡故城 '''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及市西南磴口县,总占地面积2250万平方米 。
朔方郡故城主要有临戎古城遗址,面积900万平方米;三封古城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窳浑古城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沃野镇古城遗址,面积约35万平方米;临河古城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朔方郡故城地表散布绳纹砖瓦,绳纹、波浪纹、方格纹陶罐、瓮、盆残片及“五铢”铜钱 。朔方郡故城见证了秦汉时期民族的历史和相互交流的进程,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草原文明,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历史沿革==
周朝(西周),西伯姬昌派大将南仲修筑朔方城。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朔方郡下设三封县(三封古城遗址)和沃野镇(沃野镇故城)。
== 研究价值==
朔方郡故城是汉代边疆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址对研究汉代军事、政治、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朔方郡故城见证了秦汉时期民族的历史和相互交流的进程,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草原文明,满足全区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大团结,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启动朔方郡故城保护工作,对朔方郡故城进行了野外数据采集,并编制保护方案。
== 文物遗存==
临戎故城在磴口北约25公里处的补隆淖乡河拐子村,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墙分别长637.5米、620米,南、北墙均长45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基宽约10米,残高0.5-2米。南墙中部开门,城中部有长方形建筑基址,西北部有冶铁址,其上遍布残铁器、炼、渣、炭灰。地表散布绳纹砖瓦,绳纹、波浪纹、方格纹陶罐、瓮、盆残片及“五铢”铜钱。窳浑县故城在磴口西北约45公里的沙金套海苏木土城子村,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约200米,用土夯筑,城墙残高0.5-1.5 米,基宽9-13米。南墙中部开门,宽20米,外筑瓮城。城外西部有居住址、窑址。采集到绳纹砖瓦,灰陶绳纹罐、盆,铜弩机残片及“五铢”钱等。
 
== 遗址特点 ==
朔方郡遗址群分布于河套平原西南部,主要有临戎古城遗址、三封古城遗址、窳浑古城遗址3座故城,巴彦淖尔市区内的沃野镇故城和八一城址,总占地面积2250万平方米。
 
'''临戎古城遗址'''
 
临戎古城遗址(朔方郡郡址),位于河套平原西南部,磴口补隆淖尔镇河壕村,初为汉朔方郡郡治所在,后改为其辖县临戎县。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积40万平方米,夯筑城墙残高0.5-3米,城墙残底宽6米,高0.8米,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1100米。城内偏南部有2道大型夯土建台基,城外有居住遗址和作坊及窑址。大量同期古墓葬主要分布于古城西、南、北三面,面积900万平方米
 
'''三封古城遗址'''
 
三封古城遗址,位于河套平原西部,磴口县包尔陶勒盖农场陶升井村西南部,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积40万平方米,夯筑城墙因受河水冲刷多有坍塌,城周围分布有居住遗址和作坊遗址,周围有大量同期墓葬区。
 
'''窳浑古城遗址'''
 
窳浑古城遗址,位于河套平原西北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部,平面呈方形、面积约5万平方米,夯筑城墙残高1.2-5米,城外四周分布有大量古墓葬。
 
'''沃野镇古城遗址'''
 
沃野镇古城遗址,位于临河黄羊镇脑高村西南部,平面呈方形,面积约35万平方米,夯筑城墙残高0.5-3米,城外东南和东北部有大量同期墓葬 。
 
'''临河古城遗址'''
 
临河古城遗址,位于临河八一乡东部土城子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夯筑城墙残高1.2-3米,城东南部分布有大量同期墓葬。
 
== 历史文化 ==
战国时期,赵国的势力已到达巴彦淖尔地区,乌拉山的山前地带当时归属九原。秦时蒙恬略取河南地(鄂尔多斯高原西北方),在狼山北修筑长城,后套平原始属九原郡辖地。秦亡后,河南地为匈奴楼烦、白羊王占领。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击败盘踞河南地的楼烦、白羊王,夺取河南地。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立朔方郡(朔方郡故城),使苏建发10余万人修筑朔方城,并修缮了秦时蒙恬所筑的障塞;同年夏,又“募民徙朔方10万口”。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山东水灾,又徙山东贫民于关中及朔方以南、新秦中70余万口。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设田官,命边塞士兵60万屯田戍边。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