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四无量心

增加 6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
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 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 住平等舍
 
隆慧法师的解释:
 
隆慧法师——慈悲喜舍慈善会
 
慈悲喜舍,顾名思义,是以维护佛教的修行、弘法、教育以及慈善事业为主体。为了更好的发扬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发挥佛教在构筑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下,并继承中国佛教历代济贫救苦的优良传统,延续太虚大师主张佛教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民国时期佛教救世利人的慈善事业。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理念,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信仰、不分善恶、不分亲疏,对一切苦难的民众予以诚挚、平等的关怀和救助。“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行愿,以人为本,积极入世,展开扶贫救济、医疗治病、赈灾克难、敬老恤孤、助学扶教等各项慈善事业,并在隆慧法师积极引导广大社会民众和佛教信徒参与佛教慈善事业,使社会民众内心充满慈悲和仁爱。教富济贫,让富有的人们能奉献自己的爱心,引发内心的慈悲善根,修积阴德,广种福田,富而好仁;救困安贫,使贫困的民众得到救助,心生安乐,贫而感恩;自利利他,为佛教弟子提供一个弘法修行的渠道,积功累德,回向净土成为资粮,往生极乐,圆成佛道。
 
通过济贫教富的各项慈善事业,化解社会阶层的差别和对立,净化人心,提升道德,和谐社会;使广大的社会群众接触、了解和正确认识佛教,觉悟人生。欢迎社会各界善心人士积极参与,共筑东林慈善社会公益平台。用慈悲爱心,完善自我,奉献人生,让青史留名,让子孙效贤;用菩提心,修福修慧,弘法利生,让他人解脱,让自己成就。
 
实例
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不顾生命,救落水者,是为慈悲;
汶川、玉树大地震,举国民众慷慨解囊,是为喜舍。
 
==内容==
四无量心介绍
如果学佛者在生活中解行并进,悟入佛的知见,解脱生死烦恼,降服其心最为根本。降服其心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降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心,降服其心,则不执我、法二见,能心生平等,口出爱语,身入正道。为何要断除我法二执呢?心生执著,必能引生烦恼,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痛则不通”。身体不通,会生身病;心里不通,会生心病。身心失衡,不生轻安,必然成为障道因缘。
 
我执又名人执,妄执人有实在的我体。众生身体原为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如妄执具有主宰作用、实在不坏的我体存在,进而就会产生“我”与“我所”等妄想分别。人生谁也无法避免生、老、病、死,还有什么执著可存?法执,又名法我执,执着一切法实有。将所有存在的法认为本质是固定不变,进而就会产生“实法”与“定法”等妄想分别。应知一切法皆是方便,不能“得指舍月”。
 
所以,我们要具备四无量心,让心平等,才能断除烦恼,与佛道相应。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心能够引导行者普缘无量众生,成就无量福智功德,称为四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不执而舍离如上三心,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修行就是“修心”,让行者的内心充满慈爱、大悲、欢喜和舍离,得以远离烦恼,自在解脱。
''' 什么叫四无量心''' 
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再分释于下:
 
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还存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正以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昔佛在世时,曾授提婆达多盐汤,因提婆达多好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大苦恼,不堪忍受,呻吟称念:“南无佛,南无佛!”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听到此音声,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达多头腹,授与盐汤,令其服饮,得到病愈。而提婆达多叛佛害佛,佛不记冤而救之,以慈使其乐,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佛所成就的四无量心,不与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心无住着,运心平等,普利众生。
谈到这里,不免有人会问:在生活中如何用四无量心去对治六根本烦恼呢?是用慈心对治贪心,还是用悲心对治嗔心呢?法无定法,四无量心中任何一个无量心都能对治六根本烦恼中的任何一个烦恼。如果将四无量心和六根本烦恼的对治用相应方法的来排列,难免落入牵强,难免产生机械。佛在经典里面明示,如能明了一经、一偈,解行并重,法无高下,平等皆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文字的表面上下工夫,应该明了其内在的含义,落到实际生活中才是关键。
静中得见佛法妙,万缘放下才知道,缘分就是福,健康快乐就是福,随念法行,正念分明,处处觉悟,不舍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早日步入佛法,早日消除业障,按佛陀的八正道去生活,从心灵散乱、无聊、痛苦的黑暗中,走向自在,法乐,智慧的光明!借凡心,立圣志,老实念佛,信愿行证,力求精进,与佛契合、 成就净业。
 '''2.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是佛菩萨伟大胸襟与人格的表现。所谓‘大慈’就是给予众生无边的喜乐,而且衷心希望别人自在、欢喜,更难能可贵的是,自己力行实践给予别人快乐,而不附带任何条件,这就是‘无缘大慈’的道理。因为菩萨深刻体会:‘众生即自己’,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譬如宇宙万有的根源,本是从善良的‘真如本性’所生的,我们寻到根时,方才真正明了树根生树干,树干生树枝,树枝生树叶,虽然有很多的枝叶(如不同的宗教、种族),但这些全是一个自己,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由于菩萨体会到众生一体,自他不二,故全心全力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只尽义务,不享权利,这样的胸襟的确令人动容啊!
所谓‘大悲’就是衷心的希望所有的众生永远都不再受到任何痛苦的折磨,究竟的离苦得乐,永脱生死轮回之苦。然而众生之所以有诸多的烦恼痛苦,乃是由于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如何待人、处事、接物。语云:‘人不学,不知义’,所谓‘义’就是要了解那些是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众生因为迷惑颠倒,是故胡作妄为,因而要承受苦的果报。菩萨见到众生的病苦,如同自己的病苦,感同身受,故尽心尽力从事教学的工作,从观念上开启众生的智慧,并且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期彻底帮助众生解决问题,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真义。
 
‘大喜’就是菩萨于行菩萨道中,以财务、劳力、智慧为众生服务,并且见到众生离开了无边的痛苦,内心感到无量无边的快乐与法喜充满。此外,菩萨在服务别人的过程当中,能够‘甘愿做,欢喜受’,即使受到别人的批评或误会,皆能够欣然接受,毫无怨言。语云:‘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如果能学习菩萨,从工作当中,利益一切众生,并获得成就感,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也都会心生欢喜。
 
‘大舍’就是菩萨‘一切皆舍’的不执著精神与气魄。所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以一句‘阿弥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便得尽虚空遍法界(究竟成佛也)。一个真正能舍的人,才是真正能得的人,如老子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也就是说越舍得下,就越能看得开,也就越能为众人服务,并且积功累德,所拥有的就更多。我们须知,要舍弃放下的,乃是一切的烦恼、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是违反菩萨道(即舍己为人)的一切,统统都要舍,这样的人才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有智慧作最好的抉择,故大舍亦不离智慧,大舍是完全放下一切的执著。如此,方能渐渐破除我执,过著快乐自在的人生。
 
总之,‘慈、悲、喜、舍’是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存心,我们实应效法菩萨此种‘无私无我’的精神,来使自己心地清净,进而达到心灵净化的目标。
 
佛教
 
佛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悲,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喜,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舍,于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无量,指无有限量。这是佛教高尚的道德观念,也是大乘佛教十分重要的自利利他的菩萨法门。
 
佛教信众们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修行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可以净化身心,高尚、完善人格,
广利大众,造福国家、社会。
 
慈是与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喜是法本净喜,舍是离一切执。
 
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
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慈无量心是一种希望众生得到快乐的心。
 
慈与悲合称慈悲,是佛教的根本。
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的密切。
悲无量心,是解除众生痛苦的心。
 
《法华经》说:“以大慈悲力故,度苦恼众生。
”菩萨经过累劫修行,断除一切烦恼,成就一切梵行,本来可以证得清净涅盘,
然而为了怜悯众生,不住涅槃,不断生死,
乘愿受生六道,广开甘露法门,转无上法轮。
 
例如:佛陀因地割肉喂鹰、舍身饲虎;
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寻声救苦;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
所以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
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
 
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能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
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
因此悲无量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慈心令众生乐,喜心令众生喜,喜与乐有什么差别呢?
《大智度论》卷二十说:乐是在五尘中所生的快乐,
而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
 
譬如:怜悯穷人,先施与财宝,是先给他快乐;
然后教导他谋生的技能,则是使他在生活中产生欢喜。
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歌舞踊跃,是名喜。
我们为什么要给众生欢喜呢?
 
因为欢喜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一个人没有了欢喜,即使坐拥金山银窟、华厦美眷,也没有意义;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需以舍心来去除一切分别妄想,
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
 
舍,是一种无上的智能。所谓:“舍得,舍得。”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慈悲喜舍,本为一体
慈悲喜舍
 
慈——关爱世间一切众生
 
悲——怜悯世间一切受苦的众生
 
喜——对一切善举悉皆随喜
 
舍——争取众生与众生之间的平等
 
慈悲对治痴
 
喜对治嗔恚
 
舍对治贪爱
 
慈悲喜舍,是《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
 
慈(梵maitrī),慈由“友”〔mitra〕演变而来,意为以深刻、亲切之友情待人,慈悯众生,深心愿给予众生快乐、幸福。
 
悲〔梵,巴利karunā〕,原意为痛苦,引申为能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人的痛苦(属于心理学所谓“移情”,深切同情、怜悯,愿为其拔除痛苦。佛典解释说:“慈名与乐,悲名拔苦”。
 
喜〔梵muditā〕或作“随喜”,谓对众生欢喜友爱的态度,尤其是对众生的幸福快乐庆幸、喜悦,即为“我为你高兴”之喜。
 
舍〔梵upekṣa,巴利upekkhā〕,意为舍弃、施舍,主要指舍弃怨亲等分别和自己的财物身命。也包括舍弃烦恼及过分的慈悲喜乐等,保持平静空寂的心境。
 
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或称“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
3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