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懋

增加 18,766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他用|陈懋 (足球运动员)|other=同名足球运动员}}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陳懋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圖片大小 = | 圖片說…”
{{他用|陈懋 (足球运动员)|other=同名足球运动员}}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陳懋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圖片大小 =
| 圖片說明 =
| 最高職務 = 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都督<br />宗人府宗人令
| 屆數 =
| 國家 = 明
| 前任 =
| 繼任 =
| 爵位 = 寧陽侯
| 籍貫 = [[南直隸]][[鳳陽府]][[壽州]]
| 族裔 = 汉族
| 旗籍 =
| 字號 = 舜卿
| 諡號 = 武靖
| 出生日期 = 明[[洪武]]十二年二月九日(1379年2月25日)
| 出生地點 = [[南直隸]][[鳳陽府]][[壽州]]
| 逝世日期 = 明[[天顺 (明朝)|天順]]七年七月十六日(1463年7月31日)
| 逝世地點 =
| 墓葬 =
| 配偶 = [[严妙静]](1379年11月5日-1448年7月20日)
| 親屬 = 陳萬(高祖父)<br />陳福三(曾祖父)<br />陳大一(祖父)<br />[[陳亨]](父)<br />韩氏(母)<br />[[陳恭]]、[[陳忠]](兄)<br />严友才(岳父)<br />陈惠阴、[[陈丽妃|恭順榮穆麗妃]]、陈惠云、陈回京(嫡女)<br />陈妙贤、陈穿针(庶女)<br />孫傑、[[朱棣]]、張昭、張倫、马良(女婿)<br />陳昭、陳福寧、陈豫、陈五儿(嫡子)<br />陳晟、陳潤、陳瑛、陳昴(庶子)
| 出身 =
| 經歷 =
| 著作 =
}}
'''陳懋'''({{bd|1379年2月25日||1463年7月31日|catIdx=}}),字'''舜卿''',謚'''武靖''',[[南直隸]][[鳳陽府]][[壽州]](今[[安徽省]][[壽縣]])人<ref>《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懋,字舜卿,凤阳寿州人。父亨,积功为都督同知”。</ref>,[[明朝]]军事将领。寧陽侯。

陳懋早年隨父[[陈亨]]參與[[靖難之役]],之後立功封寧陽侯,鎮守寧夏、甘肅等地,并屢次跟從[[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明成祖远征漠北]]。之後,跟隨[[明宣宗]]征討平定[[朱高煦]]叛亂。明英宗時期,鎮守[[甘肅]]并平定[[明朝浙閩民變|福建民變]]。

陳懋也是唯一一位以靖難之役功臣立,而活至[[天顺 (明朝)|天順]]年間仍保持爵位的侯爵<ref>《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懋,伟观修髯,语音洪亮,胸襟磊落。同时,靖难功臣至是,无有存者,惟懋久享禄位。”</ref><ref>《[[明史]]》(卷145):“「靖難」功臣至天順時無在者,惟懋久享祿位,數廢數起,卒以功名終。”</ref><ref>《明文衡》(卷78):“永乐初靖难功臣不下数十人,然克享禄位于悠乆者鲜矣,惟太保宁阳侯陈公历事五朝,出藩入卫,凡六十馀年,而以令终,呜呼盛哉!”</ref>。

== 生平 ==
陳懋生於明[[洪武]]十二年二月九日(1379年2月25日),為明朝大將[[陈亨 (明朝将领)|陈亨]]和夫人韩氏所生第三子。[[陈亨]]曾跟隨[[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以軍功升任都指挥使。陳懋早年以舍人身份从军,胸襟寬廣,器宇恢宏,極有远见卓识,尤其胸懷豪傑之气,善於骑马和射箭。洪武年間娶[[順天府]][[武清]]人[[严友才]]之女[[严妙靜]]為妻。[[靖难之役]]中陳懋隨父投靠燕王[[朱棣]],并立功,任指揮僉事。陈亨于建文二年病逝后,陳懋率领旧部屡建奇功,累進右都督<ref>《[[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九下):“命亨之子懋为右都督”。</ref><ref>《明文衡》(卷78):“公讳懋,字舜卿,鳯阳寿州人。髙祖万、曽祖福三、祖大一俱追封泾国公,妣皆泾国夫人。父亨,从太祖髙皇帝定天下,以功升都指挥使。洪武三十二年从太宗文皇帝靖内难,复以功进都督同知,卒赠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追封泾国公,谥襄敏。母韩氏,泾国夫人。襄敏公三子,长恭嗣为都督同知,次忠府军前卫指挥使,季即公也,器宇宏逺,识见超卓,尤负胆气,工骑射,年弱冠即从父领兵为前行,凡坝上、广昌、蔚州、大同、白沟、济南之战与父同功,又御敌于单桥藁城西寨东平固镇小河,战尤力,累升右都督。”。</ref><ref>《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夫人諱妙靜,姓嚴氏,世居順天之武清,父友才。洪武中,歸陳侯懋。克謹禮法,孝侍舅姑,泾国夫人韩氏所鍾愛。洪武三十二年,太宗文皇帝舉兵平內難,彼時其舅亨掌北平行都司,即首先率眾歸附,戮力效勞,所至戰勝,累功升至都督同知。三十三年,得疾終於正寢。永樂元年,上念其動勞,追赠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泾国公,謚襄敏。”</ref>。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論功行賞,[[永乐 (明朝)|永樂]]元年,追赠陳懋的父親陈亨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泾国公,謚襄敏,陳懋的母親韩氏尊為泾国夫人。陳懋身為陈亨幼子,隨征有功,累升至右都督,同年明成祖晉封陳懋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授誥券封宁阳伯,食禄一千石,子孫世襲<ref>《[[明史]]》(卷145):“少子懋,初以舍人從軍,立功為指揮僉事。已而將亨兵,功多,累進右都督。永樂元年,封寧陽伯,祿千石。”</ref><ref>《明文衡》(卷78):“永乐初论功行赏,进封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宁阳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赐诰劵,赉予甚厚。”</ref><ref>《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懋為泾国季子,節次隨征有功,累升至右都督,亦于元年授誥券,封寧陽伯。”</ref>。永乐六年三月,佩征西將軍印,总兵镇守[[宁夏]]<ref>《[[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七十七):“命宁阳伯陈懋以御官军镇守宁夏。”</ref>,善于撫恤降兵。次年秋,[[北元]]丞相[[昝蔔]]及[[平章]]、[[司徒]]、國公、知院十余人等,皆帥眾相繼來降。之後,平章[[都連]]叛逃離去,陳懋率眾在黑山追擒到,并盡收所部的人口畜牧。此後晋升寧陽侯,增加俸祿三百石,子孫世襲<ref>《[[明史]]》(卷145):“六年三月佩征西將軍印,鎮寧夏,善撫降卒。明年秋,故元丞相昝蔔及平章、司徒、國公、知院十余人,皆帥眾相繼來降。已而平章都連等叛去,懋追擒之黑山,盡收所部人口畜牧。進侯,益祿二百石。”</ref><ref>《明文衡》(卷78):六年受诏佩征西将军印总兵镇守宁夏,赐宝镪、白粲、牛、羊以为戒严之费。公至镇,号令一新,凡边人降附者,亲抚绥之,务得其欢心乃已。七年选精兵自将,大败敌于境外,由是残兵逺遁,边尘为之一清。捷闻加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宁阳侯,食禄一千三百石,子孙世袭。复赐诰劵及貂蝉冠服锦绮宝镪。”</ref><ref>《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六年奉制鎮守寧夏。七年命統兵征北,收捕失保赤都連,獲其人馬一萬五千,師旋,上大悅,复賜誥券,進封寧陽候。”</ref>。永樂八年,跟從明成祖朱棣被罰,督師左掖。三年后,巡視寧夏邊界。之後被命統領[[山西]]、[[陝西]]兩個[[都司]]以及[[鞏昌]]、[[平涼]]等[[衛所]]的士兵,駐軍[[宣府]]。永樂十二年,再次跟從朱棣北征,統領左哨<ref>《[[明史]]》(卷145):“八年從北征,督左掖。十一年巡寧夏邊。尋命將山西、陝西二都司及鞏昌、平涼諸衛兵,駐宣府。明年從北征,領左哨。”</ref><ref>《明文衡》(卷78):“八年春上亲征北庭,公将左掖兵。十一年冬还镇。十二年春上复亲征,公仍将左军,俘馘甚众,明年还镇。十四年夏有报敌人玛哈穆特死者,公未之信,曰:‘是欲懈我边备也。’即申饬诸将固守,已而敌众果来,见有备而退。”</ref><ref>《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八年春,充左掖總兵官,隨駕北征。十一年冬,复鎮寧夏。十二年春,充左哨總兵官,扈駕北征,殺敗盧寇,仍歸鎮寧夏。”</ref>,當時天氣忽冷,陳懋與成山侯[[王通]]率先進攻,都督[[朱崇]]等乘機一併發兵,獲得大捷。次年,回到寧夏繼續鎮守。永樂二十年,陳懋再次跟隨朱棣北征,并率領禦前精騎在屈裂河破敵,另派五千騎兵在黃河東北逮捕其餘敵軍,并在山澤等地進行殲滅。大軍還師時,武安侯[[鄭亨]]率領輜重部隊先行,陳懋斷後并隘口埋伏。蒙古軍隊來犯時,陳懋伏擊成功并滅敵過半。還師時,明成祖賜龍衣玉帶,並且聽說陳懋和夫人严妙静所生次女德行佳美,以禮相聘,入宮冊封為[[陈丽妃|麗妃]]。严妙静送女兒到宫禁以内,明成祖所給賞賜極為丰厚。不久明成祖命麗妃回家省亲,所賜財物極為繁多,在當時諸妃中无可比拟。次年,陳懋率領[[陕西]]、[[寧夏]]、[[甘肅]]三鎮部隊,跟從明成祖再次北伐征討[[阿魯臺]],并擔任前鋒。永樂二十二年,再次擔任前鋒進行北伐<ref>《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宁阳伯。六年,镇守宁夏。七年,征塔塔山好来口,获失保赤,都加封宁阳侯。八年,从驾征,迤北,仍守宁夏。二十一年,从驾北巡,充前锋。”</ref><ref>《[[明史]]》(卷145):“戰忽失溫,與成山侯王通先登,都督朱崇等乘之,遂大捷。明年復鎮寧夏。二十年從北征。領禦前精騎破敵於屈裂河。別將五千騎循河東北,捕余寇,殲之山澤中。師還,武安侯鄭亨將輜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敵來躡,伏起縱擊,敵死過半。還京,賜龍衣玉帶,冊其女為麗妃。明年將陝西、寧夏、甘肅三鎮兵,從征阿魯臺,為前鋒。又明年復領前鋒,從北征。”</ref><ref>《明文衡》(卷78):“二十年春,上复北征,公率所部兵以从,还京,赐玉带、金绮、龙衣,且闻公有女,贤淑礼聘,入宫册封丽妃,寻命归宁父母,赉予骈蕃,当世无与为比。二十一年诏公统陕西、宁夏、甘肃三镇,兵出剿叛逆。公率众直抵贺兰山,捣其要害,尽收其君长额森托噶部落及其牛、马、驼、羊数万凯还,上大悦,宠赉有加。二十二年复随上北征,师还,以公为殿至京遂领前军都督府事。”</ref><ref>《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二十年,欽命統率三千下官軍,隨駕北征。回還,上知夫人所生之女賢淑端重,冊封為恭順榮穆麗妃。夫人送至內庭,賞賁甚厚。數年之間,節次命妃貴第省母,寵賜尤藩。二十一年,命總陝西、寧夏、甘肅三鎮精兵,直抵賀蘭山,后搜捕迤北酋長也先土干部落馬、駝、牛、羊以數万計。師還,賜賁特厚,命掌前軍都督府事。”</ref>。

明成祖在第五次北伐途中死於[[榆木川]],當時部隊在外,京城守備空虛。[[明仁宗]]朱高熾召陳懋與陽武侯[[薛祿]]率三千騎兵援馳歸京以保衛京師。此後,明仁宗命陳懋掌管[[前軍都督府]],并加封[[太保]]。明仁宗又念及严妙静勤于內助,封為寧夏侯夫人。授予陳懋和严妙静的長子[[陳昭]]為勛衛<ref>《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洪熙改元,进太保。”</ref><ref>《[[明會要]]》(卷二十九):“仁宗即位,授張輔太師,沐晟太傅,陳懋太保;蹇義進少師,楊士奇進少傅,夏原吉進少保。於是公、孤之官備。”</ref><ref>《明文衡》(卷78):“仁宗皇帝登极,以公勲戚有劳,加太保,复官其长子昭为勲卫。”</ref><ref>《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洪熙元年,仁宗昭皇帝念其功勞,賜誥加賜太保。复念夫人內助之勤,誥封夫人為寧陽候夫人。長子昭,授以勋卫。”</ref>。[[宣德]]元年,跟隨[[明宣宗]]朱瞻基征討平定[[朱高煦]]叛亂。之後還師,仍然鎮守寧夏。因其鎮守西北久,威震漠北。其也因為恃寵自恣,藏匿收斂了大量財富。因此屢次遭到彈劾,明宣宗令有關部門以徵收贓物的名義,寬恕其罪。陳懋自陳已經用盡,明宣宗於是下詔免貸<ref>《[[明史]]》(卷145):“成祖之崩於榆木川也,六軍在外,京師守備虛弱。仁宗召懋與陽武侯薛祿帥精騎三千馳歸,衛京師。命掌前府,加太保,與世侯。宣德元年,從討樂安。還,仍鎮寧夏。三年奏徙靈州城。得黑白二兔以獻,宣宗喜,親畫馬賜之。懋在鎮久,威名震漠北。顧恃寵自恣,乾沒鉅萬。屢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贓。懋自陳用已盡,詔貸免。”</ref><ref>《明文衡》(卷78):“宣宗皇帝临御,待公尤厚,乐安州之平,公领京营兵卫上有功,还有金帛人口之赐。二年复镇宁夏。三年春奏徙灵州城以便防守。四年春得玄白二兔以进,上赐玺书奖谕兼有玉带、龙衣、马图之赉。六年还京。十年命佩平羌将军印移镇甘肃。”</ref><ref>《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宣德元年,宣宗章皇帝命侯統率三千下官軍,隨駕平樂安州。回,欽賞金帛、人口。二年,挂征西將軍印,鎮守寧夏。六年,取回。十年,挂平羌將軍印。正統元年,取回。”</ref>。

[[明英宗]]即位后,命其與[[張輔]]參議朝政,之後出任平羌將軍,鎮守[[甘肅]]<ref>《[[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上即位。命佩平羌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甘肃。”</ref><ref>《明文衡》(卷78):“今上皇帝嗣位,念公勲戚之旧,召还,奉朝请。”</ref>。同年冬天,蒙古騷擾邊界,陳懋派兵援救,后圍困解除,并斬獲多人。參贊侍郎[[柴車]]彈劾其因失律致寇亂,且又取敵軍所遺老弱冒為都指揮[[馬亮]]等人請功受賞,應當論斬。明英宗下詔免死,但奪取爵位。[[正统 (年号)|正統]]五年,再次恢復其侯爵爵位<ref>《[[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明年以罪革爵,闲居。五年,复侯爵。”</ref><ref>《[[明史]]》(卷145):“英宗即位,命偕張輔參議朝政,出為平羌將軍,鎮甘肅。其冬,寇掠鎮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斬獲聞。參贊侍郎柴車劾懋失律致寇,又取所遺老弱,冒為都指揮馬亮等功受升賞,論斬。詔免死,奪祿。久之還祿,奉朝請。”</ref>。[[正统 (年号)|正統]]十三年,福建[[鄧茂七]]率領民變,都[[御史]][[張楷]]討伐無功,於是明英宗派遣陳懋佩征南將軍印,充任總兵,率領京營、江浙兵等前往討伐。到浙江時,有部將建議分兵扼守海口,被陳懋斥為自縛致死之策,而改為主動進攻。次年,大軍抵達建寧,而敵首鄧茂七已死,其餘部隊聚首尤溪、沙縣。諸將準備屠殺,而陳懋則稱此舉反而“堅定敵心”。於是下令招撫,敵軍多投降。之後再分道逐捕,於是悉數平定。然而,沙縣被招降敵眾反復叛變,局勢不定<ref>《[[明史]]》(卷145):“十三年,福建賊鄧茂七反。都御史張楷討之無功,乃詔懋佩征南將軍印,充總兵官,帥京營、江浙兵往討。至浙江,有欲分兵扼海口者,懋曰:「是使賊致死於我也。」明年抵建寧,茂七已死,余賊聚尤溪、沙縣。諸將欲屠之,懋曰:「是堅賊心也。」乃下令招撫,賊黨多降。分道逐捕,悉平之。已而沙縣賊復熾,久不定。”</ref><ref>《明文衡》(卷78):“十三年冬福建民邓茂七作乱,伪称闽王,势甚猖獗,上曰:‘此贼非老将不能平。’特命公率师往讨之。至浙江有欲分兵先守海口者,公曰:‘如此是绝其生路,则为死冦矣!’不从。明年春师次建宁,有欲屠沙尤二县者,公曰:‘如此则益坚贼心矣!’乃下令谕之:‘俾各复业能斩贼首者,官赏与王师同。’于是降者日众。公曰:‘贼势已孤,无能为也。’乃五路进兵,一鼓而收之,凯还。赏劳加等命领中军都督府事寻兼领宗人府事。”</ref>。當時恰逢明英宗北伐,并因[[土木堡之變]]被逮,[[明代宗]]即位后,下詔命陳懋回師。此時又有言官彈劾,明代宗以平定叛亂為由不再追問。并加升[[太子太保]],掌管[[中軍都督府]]事務,并兼管[[宗人府]]事<ref>《[[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十三年,命充总兵官,征福建反贼邓茂七,捷还。加太保,掌中军都督府事。”</ref><ref>《[[明史]]》(卷145):“會英宗北狩,景帝立,遂詔班師。言官劾之,以賊平不問。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領宗人府事。”</ref><ref>《明文衡》(卷78):“景泰中加太子太师。”</ref>。[[奪門之變]]后,明英宗復位,再增陳懋二百石俸祿。天順七年,陳懋去世,享年八十四歲。明英宗為此辍朝一日,并派人谕祭营葬。追封其為浚國公,謚'''武靖'''<ref>《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景泰中,兼太子太师。天顺初,革之。至是卒,年八十四。讣闻,辍视朝一日。遣礼官谕祭,命有司营葬。追封浚国公,谥武靖。”</ref><ref>《[[明史]]》(卷145):“英宗復位,益祿二百石。天順七年卒,年八十四。贈浚國公,謚武靖。”</ref><ref>《明文衡》(卷78):“天顺改元,皇帝复位,恩遇益隆,固辞宫师,许之。六年春忽得疾,逾秋不能起,上言:‘臣老,死不足憾,惟陛下以生民为念,任贤用能,以图太平之治,则国家幸甚。’上览之,恻然曰:‘看卿所奏足见忠诚,宜尚加调治,以副朕懐。’久之,医药弗效,遂薨,时天顺癸未七月十六日也,距生洪武己未二月九日,享年八十有五。讣闻,上震悼,辍视朝一日,追封浚国公,谥曰武靖,遣官谕祭,加赙及营葬事,东宫及诸王亦各致祭。”</ref>。

==相關條目==
*[[明朝浙閩民變]]

==参考文献==
{{wikisource|明史/卷145}}
{{Reflist}}
[[Category:明朝軍事人物|陳]]
[[Category:靖難之役人物|陳]]
[[Category:明朝太子三師|C]]
[[Category:陈姓|Mao]]
[[Category:壽縣人]]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