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771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事故经过==
这架肇事飞机是一架生产于1979年的 [[ 加拿大 ]] 哈维兰DHC-6双水獭型飞机,注册号为F-OIQI。在发生事故时它已经有55,044次起降和30,833小时的飞行时间。
是次航班的机长是53岁的法属波利尼西亚人Michel Santeurenne,有着3514.5小时的飞行时间,包括从2007年5月14日开始在莫雷阿航空工作的110.3小时时长。事故发生时,他只在莫雷阿航空工作了三个月。在一般情况下,莫雷阿航空都只需要一名 [[ 飞行员 ]] ,所以当天Santeurenne机长也将在没有其他飞行员的情况下飞完这趟短途航班。
这条从莫雷阿岛至塔西提岛的航线是 [[ 世界 ]] 上最短的航线之一——从起飞到降落只需7分钟——以及一天40至50趟的班期。在2007年8月9日这一天,由F-OIQI来负责这条线路。飞机在刚过中午时起飞,按照目击者的说法,当它爬升至400英尺时,机鼻突然向下,没有任何预兆的冲进了 [[ 大海 ]] ,机上的20个人——包括19名乘客和机长全部遇难。
==调查==
由空难发生在 [[ 法属领地 ]] ,事故调查由 [[ 法国航空 ]] 事故调查处(BEA)领导调查,由于飞机沉在离 [[ 海 岸700 岸]]700 米的一处约650-670米的海底上,所以在初期打捞残骸时很不顺利。
通常DHC-6双水獭型飞机不会安装飞行纪录仪,但莫雷阿航空则为旗下的DHC-6双水獭型飞机安装座舱通话记录器。BEA请求一艘拥有潜水器的法籍 [[ 船 ]] 只-- 雷岛号 (Île de Ré)可用于探索失事现场。船只花了13天的 [[ 时间 ]] 到达现场。到达后,在遥控潜水器的协助下,嵌入在机尾的座舱通话记录器连和大多数的残骸打捞出水面。
在调查期间,引擎故障被认为其中一个事故原因,因为有目击者声称看到失事飞机引擎在起飞后不久失效。但座舱通话记录器记录显示两个惠普 [[ 螺旋桨 ]] 在直至记录切断前正常运作。此外,驾驶舱入侵或劫持的可能性也因为座舱通话记录器记录没有任何异常情况而排除在外。
不过, [[ 记录器 ]] 记录提供一处线索--当飞机爬升至400尺时,刚好在机长缩回襟翼时,Santeurenne作出了不解和快速的惊呼声,之后飞机突然坠进大海。这是意味着不论发生什么事,问题是在没有警告下突然发生。
此外,在第二次打捞的残骸提供重大线索。飞机后方控制界面由四个不同的线缆--两个是控制俯仰(上下控制),而另外两个控制偏航(左右方向舵控制)。每根线缆由 [[ 金属 ]] 线捆绑一起以加强强度。这四个线缆都在第二次打捞寻获并受损,但其中三个线缆--两个偏航线缆和上行俯仰线缆--的断裂处是凸凹不平,而边缘部严重磨损,这些发现都显示这些线缆都在坠毁时折断的,但控制下行俯仰线缆磨损程度和另外三个不同,并由此推断此线缆于飞机失事前折断,亦是飞机失事的原因。
莫雷亚航空的其他同型飞机的线缆都是采用 [[ 碳钢 ]] 制造;而失事客机则是莫雷亚航空第一架采用不锈钢线缆的客机,其目的是为了应付长时间飞行当地海洋性气候环境下,避免高盐分的空气影响导致线缆被腐蚀。可是不锈钢缆比一般线缆不耐磨,而莫雷亚航空的机队一天内通常需要执行40-70个航班,频密的起降可导致不锈钢缆快速耗损。更甚者,当莫雷亚航空的飞机停留于另一航点--规模较大的大溪地 [[ 国际机场 ]] 时,面对大型喷射客机的喷流而当地机场却没有提供保护屏障,令肇事客机长时间暴露于喷射尾流,从而加速损耗钢缆。调查人员相信,失事客机在执行1121号班机时,该问题钢缆已被磨蚀得仅剩两至三条钢丝支撑著,当飞机起飞至400呎巡航高度时,机长收起了 [[ 襟翼 ]] ,虽然这个力度不算很大,却足以让早已磨蚀严重的 [[ 钢缆 ]] 不胜负荷而折断,机长此时已经无任何方法拯救 [[ 飞机 ]]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