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国维故居

增加 3,63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25年,王国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诗经》等,并研究古代史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1927年6月2日,先生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王力见到用一张破席裹着的湿淋淋的王国维先生的遗体失声痛哭,洒泪写下《哭静安师》:
王国维是新兴学科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所著《流沙坠简序》、《殷墟书契考释序》、《宋代金文著录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均被称为划时代之作。其史学论文几乎篇篇皆有发明,后汇编成《观堂集林》20卷。他把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密切参证的治史方法——两重证据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推崇。
 
== 北京故居 ==
 
'''织染局胡同29号'''
 
织染局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在北河沿大街迤西的“水簸箕胡同”内,东起“水簸箕胡同”,西止“东板桥街”,中间稍有曲折,长约300米,胡同南侧有两条支巷通“后局大院”。
 
明代,胡同内有“内织染局”,胡同因之得名,但省略了“内”字。清宣统时改称“织染局”,1965年整顿地名时复称“织染局胡同”。所谓“内织染局”是标明此处的“织染局”属于皇宫大内,是宫廷官署,由宦官掌控。设“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就用缎匹”。织染局只是管理机关,其下属单位有建在朝阳门外的生产场所——“外厂”和建在城西北的颜料基地——“蓝靛厂”。如今,朝阳门外的“外厂”已无端倪如寻,但海淀区的“蓝靛厂”地名仍存。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将“织染局”改建为“嵩祝寺”;乾隆十六年(1751年),将织染局“移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并将机器上的“织染局”三个字也改用《耕织图》作为标识;乾隆三十七年,“嵩祝寺”移地重建,此地成为“华严寺”,今为‘织染局小学“,门牌是”水簸箕胡同甲5号。
 
有人撰文说,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岸置有铜牛,昆明湖迤西立有《耕织图》刻石,或明示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鼓励男耕女织;或暗寓天上牛郎织女双星传说,等待七夕鹊桥双渡。想象是丰富的,传说是美妙的。然而,无论“铜牛’作用何在,《耕织图》只是织染局的一件遗存,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恐非颐和园建园造景之时的初衷。
 
织染局胡同29号,旧时的门牌是织染局10号,在胡同西口路北,坐北朝南。原来应该是二进宅院,后来被分割为一个院落,在“巽”位建屋宇式街门,街门西侧为4间倒座南房;北房3间,两侧各有耳房1间;南房和北房均为带前廊的起脊瓦房。
 
1923年6月,国学大师王国维出任清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之时,搬入织染局10号;1925年4月,王国维应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之聘任教,迁居清华园西院17号、18号。王国维在织染局10号住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如今,因御(玉)河改造工程织染局胡同29号被拆除。
 
== 海宁四才子 ==
王国维(1877—1927),著名学者,原名国祯,字静庵(安),又字伯隅,初号礼堂,又号官堂,亦号永观、人间等,浙江海宁人。
海宁王氏家族世系原籍河南开封,“靖康之难”后,王国维的远祖随宋高宗南渡居于海宁,世代书香。王国维7岁开蒙,15岁时被推为“海宁四才子”之首,16岁考中秀才。
 
王国维早年研究哲学、文学,他说:“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为苦寡;欲为诗人,则又甘感情寡而理性多。诗歌乎?哲学乎?他日以何者终吾身,所不敢知,抑或在二者之间乎?”王国维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始,在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任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光绪三十三年,始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 文物保护单位 ==
2006年05月25日,王国维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