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武陵戏
,無編輯摘要
|}
'''武陵戏'''历史上只称戏班名,亦称"沅河戏"、"汉戏"、"常德戏"。主要流行于 [[ 常德 ]] 、桃源、 [[ 汉寿 ]] 、慈利诸县市,以及西洞庭湖滨与湘西一带,并远及 [[ 湖北 ]] 、 [[ 贵州 ]] 部分地区。有高、弹、昆3种声腔,清代末年形成以弹腔为主的局面,采用中州韵与常德方言相结合的统一舞台语言。<ref>[http://www.hnedutv.com/gonews?id=4233 湖南剧种—-《武陵戏》] ,湖南教育电视台 2017-09-26 </ref>
==基本介绍==
===起源===
武陵戏原名常德汉剧,是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以常德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并远及黔东。武陵戏起源于明代,20世纪初,武陵戏兴盛,各地戏班林立,名艺人辈出。现存传统剧目约500个,其中高腔剧目30个,弹腔剧目占90%以上。武陵戏起源于明代,演唱弋阳腔和昆腔。弋阳腔曾受青阳腔影响,并长期和本地傩愿腔、民歌号子相结合,演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调,即后来的高腔。清康熙时,昆腔、高腔、秦腔、苏腔等各种声腔都在常德流行,乾隆以后,又融合了弹腔,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常德戏曲--武陵戏。十九世纪中叶,弹腔武陵戏班兴起后,弹腔南北路形成为武陵戏的主要声腔。二十世纪初,武陵戏兴盛,各地戏班林立,名艺人辈出。最负盛名的有 [[ 天元 ]] 、瑞凝、 [[ 文华 ]] 、同乐四大名班。
武陵戏现存传统剧目约500个,其中高腔剧目30个,弹腔剧目占90%以上。弹腔剧目又分共同能演的"江湖戏"与四大名班各所专擅的"一家戏", "一家戏"从剧目内容到表演、音乐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为武陵戏艺术特色的形成作了贡献。<ref>[https://fengsu.supfree.net/up.asp?id=16743 常德民俗武陵戏] , 风俗习惯 </ref>
===流行地===
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慈利诸县市,以及西洞庭湖滨与湘西一带,并远及 [[ 湖北 ]] 、 [[ 贵州 ]] 部分地区。有高、弹、昆3种声腔,清代末年形成以弹腔为主的局面,采用中州韵与常德方言相结合的统一舞台语言。
===剧目===
武陵戏剧目以弹腔剧目为多,高腔次之,昆腔最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抄录剧本450余部,记录整理的唱腔曲牌印成了五个集子。传统高腔剧目《 [[ 祭头巾 ]] 》 、 《思凡》 、弹腔剧目《 [[ 两狼山 ]] 》 、 《打督邮》在观众中有较大影响;现代戏《 [[ 发霉的钞票 ]] 》 、 《元宝案》 、 《 [[ 巧婚记 ]] 》 、 《姻缘错》曾在全省会演中获奖。
武陵戏唱腔以弹为主,夹有"南北反"、"汰腔"、"丑腔"、 "草鞋板"、"子母调"等,构成武陵戏特有弹腔。乐器以土、苏、京三套锣鼓结合使用,有其特色。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戏班一般以生行应工戏为主,角色18人,生行常有9人,故有"生半边"之说,表演艺术注重"内八块"、"外八块"的基本功,"内八块"是指喜、怒、悲、愁、惊、疑、呆、癫八种表情功, "外八块"是指头、眼、口、手、腰、腿、裆、罡八门达意的技艺,并以此塑造各种人物性格。除基本功外,还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技表演。具有代表性的表演是"拗马军",其特点是以帽、须、手、足做正反方向的交叉转动。比较而言,武陵戏尤以炽烈火爆、打斗杀伐的弓马戏见长。
===发展===
武陵戏,1953年改称"常德湘剧",1957年又改名"常德汉剧",1986年定名"武陵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慈利诸县市,以及西洞庭湖滨与湘西一带,并远及 [[ 湖北 ]] 、 [[ 贵州 ]] 部分地区。有高、弹、昆3种声腔,清代末年形成以弹腔为主的局面,采用中州韵与常德方言相结合的统一舞台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艺术实践中,武陵戏形成了丰富的颇具特色的演出剧目。据不完全统计,共有演出剧目600余出。根据声腔的不同,这些剧目可分为高腔剧目、低、昆腔剧目和弹腔剧目三大类。其中高腔剧目的50余出,低、昆腔剧目20余出,弹腔剧目多达500余出,占整个剧目数的90%以上。<ref>[https://www.d1xz.net/wenhua/chengshi/art103557.aspx 常德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武陵戏] , 第一星座网 2015-09-26 </ref>
==详细介绍==
===高腔剧目===
高腔剧目早期有包括 [[ 目连 ]] 、观音、 [[ 三国 ]] 、岳传等12本在内的"48本目连"和大量传奇。到本世纪40年代,大部分高腔剧目失传,仅留下为数不多的整本戏和一些精彩的折子戏。新中国建立之后,挖掘整理恢复上演了《 [[ 祭头巾 ]] 》 、 《思凡》 、 《金殿配》 、 《葵花井》 、 《 [[ 赐马挑袍 ]] 》 、 《松林收女》 、 《闹酒馆》 、 《 [[ 三怕老婆 ]] 》等30余个剧目。低、昆腔剧目本来不多,流传中更是日渐稀少。仅存《天宫赐福》 、 《大封相》等吉祥戏。
===弹腔剧目===
弹腔剧目众多,一般分为"江湖戏"与"一家戏"两类。所有戏班都能演的戏,称为"江湖戏"。主要有《 [[ 打渔杀家 ]] 》 、 《宋江杀惜》 、《翠屏山杀海》 、 《八义图》等剧目。"一家戏"是指那些当时四大名班戏路不同而各有特长的剧目。如瑞凝班擅长演的隋唐戏和《 [[ 乌龙院 ]] 》 、 《浔阳楼》等"背时的宋江戏",以及《黄君洞》 、 《芭蕉洞》 、 《琵琶洞》等"五洞戏"。文华班以演宋江上梁山之后的故事, 《 [[ 岳飞传 ]] 》 、 《西游记》以及《一令关》 、 《双蝴蝶》 、 《 [[ 三招安 ]] 》 、 《泗水关》 、 《五凤吟》 、 《六打华府》 、 《七星灯》等"十大名剧"为拿手戏。同乐班则拥有《齐星楼》 、 《八卦阵》 、 《 [[ 紫金山 ]] 》 、 《木养阵》 、 《嘉桂岭》等"八大名剧"和《 [[ 施公案 ]] 》 、 《彭公案》等"山头戏"。天元班则以表现三国、两汉、封神故事的一批剧目和《 [[ 百花 ]] 诗》 、 《金凤寨》 、 《宝莲灯》 、 《清风亭》等剧为保留剧目。
===昆腔剧目===
===综述===
据60年代抄录的传统剧目统计,共有剧目450余个,其中弹腔戏占90%以上。弹腔剧目包括各班共有的"江湖戏"和瑞凝、天元、文华、同乐4大名班各具特长的"一家戏"。整理、改编的一批传统剧目,有《 [[ 思凡 ]] 》 (曾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 [[ 祭头巾 ]] 》 (文化部颁发的第一批戏曲得奖剧目之一)、 《 [[ 打督邮 ]] 》 、 《两狼山》等。创作的现代戏中, 《发霉的钞票》 (参加全国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并获奖)、 《 [[ 巧婚记 ]] 》 、 《姻缘错》 、《芙蓉女》等影响较大。历代名艺人,生行有 [[ 萧盛保 ]] 、王文松、 [[ 艾元松 ]] 、孙元裕、 [[ 李福全 ]] 、万千元、 [[ 朱明禄 ]] 、罗炳泰、 [[ 雷华禄 ]] 等;旦行有小癞子、 [[ 胡春凤 ]] 、李福祥、 [[ 萧兰芳 ]] 、万金红等;净行有 [[ 王金奎 ]] 、毛太满、 [[ 罗武刚 ]] 等;丑行有 [[ 胡春阳 ]] 、邱吉彩等;乐师有 [[ 蔡春生 ]] 、刘炎卿等。
===发展===
[[File:武陵戏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陵戏艺术得到很大发展。零散的民间戏班,得到政府的扶持,流落四乡的艺人,成为新型的文艺工作者。各地先后举办演员训练班和戏曲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通过挖掘、整理,上演剧目更为丰富,演出质量有较大提高,一批优秀剧目在各类会演中获奖。1952年, [[ 李福祥 ]] 演出的《 [[ 思凡 ]] 》一剧,参加 [[ 湖南 ]] 省、中南区和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荣获演员奖。1955年, 《 [[ 祭头巾 ]] 》 、 《打督邮》 、 《 [[ 程婴救孤 ]] 》 、 《黄河》 、 《 [[ 桃花装疯 ]] 》等剧目和演员,在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获奖。1956年, [[ 邱吉彩 ]] 主演的《 [[ 祭头巾 ]] 》一剧赴京汇报演出,评价极高,成为文化部第一批授奖的戏曲剧目之一。<ref>[https://www.sohu.com/a/150348307_115910 杨芷清:建“武陵戏都”承“一带一路”建设(组图)] , 搜狐 2017-06-20 </ref>
===突破===
近年来,武陵戏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有较大突破,创作了《 [[ 发霉的钞票 ]] 》 、 《姻缘错》 、 《元宝案》 、 《 [[ 巧婚记 ]] 》 、 《沉雷》 、 《芙蓉女》 、 《 [[ 特别口令 ]] 》 、《黑犬案》等一大批现代戏,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 发霉的钞票 ]] 》一剧,赴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 《 [[ 芙蓉女 ]] 》一剧赴京演出,获誉而归。 [[ 王阳娟 ]] 等一批青年优秀演员继承优秀的艺术传统,吸收现代艺术养分,活跃在武陵艺苑,深受观众的喜爱。武陵戏,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 相关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