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增加 4,731 位元組, 3 年前
內容
* 第八冊,2009年12月出版,包括《子道饿》、《颜渊问于孔子》、《成王既邦》、《命》、《王居》、《志书乃言》、《有皇将起》、《李颂》、《兰赋》、《鶹鹂》10篇。
* 第九冊,2012年12月出版,包括《成王为城濮之行(甲、乙本)》、《灵王遂申》、《陈公治兵》、《举治王天下(五篇)》、《邦人不称》、《史蒥问於夫子》、《卜书》7篇。
 
==楚竹书的价值==
===楚竹书的文化经典价值===
战国楚竹书的文化震撼,首先来自于它的文化经典价值。经典当指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战国楚竹书的文化经典价值在于它是先秦文献的主要文化依托、千古历史之谜的重要文化载体。新的文献发现,松动了约定俗成的文化板块。文献编次和本意的坦露,引来了对传本文献的变革性的认识。早本文献的提供,在比较学的意义上使后人杜撰之处显而易见。不少文献的面世,在填补文献空白、完善精辟论述和便于今本篇目对照的结合上显示了这批战国楚竹书的文化经典价值。
 
===文学史的文化价值===
以《孔子诗论》、《缁衣》和《性情论》为例,足见这批战国楚竹书的文化经典价值。《孔子诗论》为先秦儒家佚文,是弟子就孔子授诗内容的追记,可与《子羔》和《鲁邦大旱》同卷。《孔子诗论》有总论和分论。在形式上总论和分论的记载方式不同,总论起首有5枚简,简上下留白,内容为表述赋诗、奏乐、著文必须具有的志、情和言,并论《讼》、《大夏》及《邦风》,有关论述《小夏》的简虽失散,但从文意及他篇竹简可判断出《小夏》的存在;分论以若干诗篇为单位,对每一篇诗作了简短、深入、反复的递进论述,一论、再论、乃至三论来解释诗义,以加深对诗的深入理解。诗篇的组合次序今本未见,为研究者进一步理解、研究诗的内容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孔子提出的“诗毋离志、乐毋离情、文毋离言”三条准则性的论点为首见。“诗毋离志”这个提法,比《诗谱序》中“诗言志”的提法更有文学语言的意趣。赋诗的人必须有自己意向,印证了《左传》和其他古籍中记载的,在一定的政治场合和礼仪中,古人赋诗以表明吟咏者的态度,以及乐和情、文与言的关系。《孔子诗论》是一篇重要的儒家经典,将对我国的文学史产生很大影响。
 
===儒学文献的文化价值===
《缁衣》有别于郭店楚墓竹简《缁衣》和传世本《礼记·缁衣》。《缁衣》讲述的内容是忠君爱民、恭敬廉节、谨慎言行,提倡德教在先、法治在后的“刑不试而民咸服”的理想教化,是有关儒家的著述,基本内容也见于传世本《礼记·缁衣》,或以为出自公孙龙子,或以为出自子思子。《缁衣》篇与郭店楚墓竹简《缁衣》内容基本相同,而与今本有异,如章节不同,章序不同,引句不同。今本有些内容、文字为汉人所杜撰,作了较多的修改和补充,面目已变。《缁衣》的问世,能使研究者看到真正的《缁衣》原貌,实为可靠的历史文献。《缁衣》旁及了很多作品,所引之《诗》涉及《大雅》、《小雅》、《曹风》、《周南》,所引之《书》涉及《尹诰》、《君牙》、《吕刑》、《君陈》、《君奭》、《叶公之顾命》等,这些珍贵的资料对研究《礼记》、《尚书》、《诗》等的成书年代、文字运用,及其真实的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使研究者对今本文献及儒学有了更直接的认识。
文法文体的文化价值
《性情论》是一篇先秦思想家的佚文,该文从宏观的角度起论,提出了天降命、命出性、性生情、情始道的相承关系,主论“性”、“情”,兼及“道”的概念与特性,提出了彼此间的派生关系说。全文观点鲜明,结构严整。文中所说的“性”是指“人之本性”,人的自然共性,朴素地指出“性可习”,注意到性与习的关系,阐明了人性的可变性,认为人性的变化在于“用心各异,教使然也”,由于出发点的不同,指导思想的不同,接受教育的不同,导致人性的变化不同。《性情论》辩证地提出人性的形成在于因恒则固、“待习而后奠”。本文阐述了七种使人性变化的方法,在人的道德修养、礼教、乐教等方面提出了有关理论及概念。“情”来源于“性”,《性情论》提出了人情七爱、五知、三恶等准则。《性情论》明确“道”为人道,人道是以礼为主体,提出人的道德行为是可以用“四术”即《诗》、《书》、《礼》、《乐》引导。《性情论》中的墨钉、墨节、墨钩等墨标使研究者看到了战国时代用字、词、句、章的结构原形,为研究者研究当时的文法、文体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類:中國史地]]
3,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