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杨线

增加 9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北杨线 ''' 即北杨支线,位于 [[ 上海市 ]] 北郊,由原上钢五厂专用线延伸改造而成。
==历史==
北杨支线位于上海市北郊。70年代后期,国家决定在上海兴建大型钢铁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建成投产后将有362万吨年运量的物资需要通过 [[ 铁路 ]][[ 运输 ]] 。为了解决宝钢至上钢一厂之间以及进出宝钢的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需要,兴建宝钢铁路专用线。利用在南何支线北郊站出岔的上钢五厂已有专用线,新建张庙、杨行两个 [[ 车站 ]]
张庙车站是地区性小型编组站,主要负责 [[ 宝钢 集团有限公司|宝钢]] 、上钢五厂车辆编解作业和宝钢至上钢一厂的车辆中转交接。杨行车站为铁路与宝钢、上钢五厂专用铁道的车辆交接站。
1977年12月27日,中央工作组决定,采用宝钢铁路分指挥部提出在上钢五厂专用线上接轨的方案。1978年4月,宝钢铁路分指挥部根据中央工作组确定的原则提出在杨行站出岔,以厂前作业站为交接站,厂外铁路由铁路局管理的路厂交接方案。经宝钢总厂指挥部研究决定,同意采纳,但宝钢 [[ 车辆 ]] 交接改在杨行车站进行。
1978年7月24日,宝钢铁路分指挥部根据确定的方案,提出宝钢厂外铁路线计划任务书,主要工程有:(1)上钢五厂铁路专用线(K0+000~K10+500) [[ 技术 ]] 改造整修;(2)新建张庙车站;(3)新建杨行车站;(4)新建杨行站至马路河桥一段进厂线路;(5)新建蕰藻浜大桥及桥头两端引线。
1979年5月,宝钢铁路分指挥部向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及基本建设委员会提出宝钢厂外铁路分两期修建的报告,第一期先建张庙、杨行两个车站和杨行站至厂区间铁路;第二期在1982年以后续建蕰藻浜大桥和进行既有的上钢五厂专用线的技术改造。
1979年12月18日,国家建委和国家计委同意宝钢厂外铁路分期建设的意见。 方案既定,由上海铁路局上海勘测设计所于1980年完成施工[[设计]]。年运量按362万吨设计,其中运入90万吨/年,运出272万吨/年。主要设计[[标准]]:线路等级为Ⅱ级专用线;限制坡度6‰;牵引种类及机车类型为蒸汽机车牵引,KD 7型机车;信号集中闭塞方式,车站大站电气集中,驼峰电气集中,正线采用高柱色灯信号机,到发线采用矮型色灯出站信号机,区间采用继电半自动闭塞;[[钢轨]]类型,正线、到发线、驼峰头部为每米43公斤新轨,其他站线为每米43公斤旧轨;轨枕,正线、到发线、牵出线[[钢筋]][[混凝土]]轨枕每公里1520根或木枕1600根,驼峰头部木枕每公里1600根,其他站线均为每公里1400根。
1979年12月18日,国家建委和国家计委同意宝钢厂外铁路分期建设的意见。 方案既定,由上海铁路局上海勘测设计所于1980年完成施工设计。年运量按362万吨设计,其中运入90万吨/年,运出272万吨/年。主要设计标准:线路等级为Ⅱ级专用线;限制坡度6‰;牵引种类及机车类型为蒸汽机车牵引,KD 7型机车;信号集中闭塞方式,车站大站电气集中,驼峰电气集中,正线采用高柱色灯信号机,到发线采用矮型色灯出站信号机,区间采用继电半自动闭塞;钢轨类型,正线、到发线、驼峰头部为每米43公斤新轨,其他站线为每米43公斤旧轨;轨枕,正线、到发线、牵出线钢筋混凝土轨枕每公里1520根或木枕1600根,驼峰头部木枕每公里1600根,其他站线均为每公里1400根。  宝钢专用线工程由 [[ 上海铁路局 ]] 上海工程总公司施工。其中张庙车站、杨行车站和区间的线路、桥涵、水电配套等工程由第三工程公司负责施工;两车站的房屋建筑则分别由第三、第五工程公司施工; [[ 通信 ]] 、信号工程由上海电务工程公司施工。
1980年4月开工,1984年11月竣工。线路全长10.04公里。
1985年6月1日正式营业。
蕰藻浜铁路大桥及两端引线 [[ 工程 ]] 于1988年1月开工,1989年7月竣工。1989年8月1日正式通车。  
59,8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