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维尔纽斯

增加 34 位元組, 5 年前
历史由来
维尔纽斯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工业产品主要有车床、农机、电子计算器和电子仪器、纺织品、服装、食品等。市内有国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美术学院和师范学院,还有多座剧场、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 历史由来 ==
''' “维尔纽斯” '''<big>大号文字</big> 这个名称是从立陶宛语“维尔卡斯”(狼)一词演变而来的。相传在14世纪时,立陶宛大公Gediminas(1275 – 1341)来到这里狩猎,夜里休息时梦见一只铁狼在山岗上大声嗥叫,惊动四方。醒来后,祭司说这个梦是吉兆,如果在此地筑城,必将名扬天下。立陶宛大公于是就在狩猎地的山岗上修筑了城堡。事实上,公元前这里就已经有人定居,城市可能因为维尔尼亚河流经而得名。1323年立陶宛大公国定都在维尔纽斯。”该市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及是在1323年,Gediminas大公写信给德国城市,邀请德国人和犹太人来到都城定居。1387年,Gediminas的继承者约盖拉给与该市马格德堡权利。 
'''早期'''<big>大号文字</big>
在1503年到1522年期间,该市周围建起了城墙,有9个城门和3座塔。在西格蒙德·奥古斯塔斯二世的统治下,维尔纽斯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他在1544年将宫廷搬到这里。在此后几个世纪中,维尔纽斯持续地增长。增长部分也是由于国王史德芬·巴托利在1579年创立了维尔纽斯耶稣会大学,这所大学很快就发展成该地区最重要的科学与文化中心之一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最著名的科学中心。该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都很活跃。在该市快速发展期间,向立陶宛大公国庞大版图内乃至国外的移民开放。每个团体都对这座城市的生活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使得手工业、贸易和科学繁荣起来。俄波战争(1654-1667)期间,维尔纽斯被俄国军队占领了数年,该市遭到了掠夺和纵火,市民遭到屠杀。该市失去了多年来成长的动力,但人口仍然逐渐回升,19世纪初,该市人口达到20,000人,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之一。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以后,维尔纽斯被俄国吞并,成为维尔那省的首府。俄国占领期间拆毁了城墙,到1805年,已经只剩下黎明门一座城门。1812年,拿破仑在远征莫斯科途中,占领了该市。1831年十一月起义以后,维尔纽斯大学被关闭,俄国人的镇压组织了该市的发展。1863年一月起义期间,市内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被人称“刽子手”的米哈伊·姆拉约夫残酷地镇压下去。起义之后所有公民自由被取消,波兰语和立陶宛语被禁止使用。
 
'''大战期间'''<big>大号文字</big>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15年到1918年,维尔纽斯和立陶宛其他地区均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6日,在维尔纽斯宣布了《立陶宛独立法案》。德国军队撤退以后,立陶宛武装被向前推进的俄国占领军所击退。维尔纽斯多次易手:波兰自卫队控制了一段时间,以阻止该市被俄国布尔什维克军队占领;然后波兰军队恢复了控制,苏联军队又再次占领。在华沙战役(1920年)中被击败后不久,撤退的红军在1920年7月12日同立陶宛签订和约,放弃维尔纽斯。1920年10月7日,波兰签署了Suwalki条约,承认维尔纽斯地区属于立陶宛。不过,同年10月9日,Lucjan Żeligowski将军率领波兰军队撕毁和约,发动突然袭击占领维尔纽斯。该市及周围地区成立了中立陶宛共和国(Vidurio Lietuvos Respublika)。1922年2月20日,整个地区成为波兰的一部分,维尔纽斯成为维尔诺省的省会。立陶宛民族被迫离开该市,并且禁止在公众场合使用立陶宛语,因此波兰人和犹太人逐渐占该市人口的大多数,立陶宛人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少数民族,仅占人口的0.8%。
1939年8月23日秘密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以后,在9月19日,苏联侵入并吞并了维尔纽斯。10月10日,立陶宛政府接受了苏联的最后通牒,容许苏联在其全国设立军事基地,交换条件是使维尔纽斯回到立陶宛。10月28日,苏联红军从维尔纽斯撤到郊外,将这座城市交给立陶宛军队。10月29日,在市中心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加以庆祝。不久以后,立陶宛开始了从考纳斯迁都到维尔纽斯的进程。不过,在迁都完成之前,1940年6月,整个立陶宛被苏联占领,成立了一个共产党政府——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府设在维尔纽斯。有4万名居民遭到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的逮捕,被流放到苏联远东地区的集中营。苏联摧毁了城市的工业,斯大林将整个Elektrit无线电厂和一部分工人迁移到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并改名为Vyacheslav Molotov无线电厂。
1941年6月,德国军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德国人在犹太人众多的维尔纽斯旧城中心地区建立了两个犹太人隔离区。较小的一个隔离区在10月就被“清算”。较大的一个隔离区一直持续到1943年,期间也定期进行大批屠杀。1943年9月1日,联合游击队组织(Fareinigte Partizaner Organizacje,纳粹占领的欧洲第一支犹太游击队)组织了一次隔都起义,起义失败后,隔都被完全毁灭。立陶宛265,000名强壮的犹太人中有大约95%都被屠杀,许多人被杀的地点是在旧城中心以西10公里处的Paneriai。
 
'''苏联时期'''<big>大号文字</big>
1944年7月,苏联军队重新夺回维尔纽斯。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逮捕了波兰士兵。维尔纽斯被并入苏联,不久以后成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批的波兰人立即被从苏联占领的立陶宛驱逐到波兰,同时将立陶宛人移入维尔纽斯。这一历史事件导致了维尔纽斯人口构成的戏剧性改变。
1989年8月23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3个波罗的海国家有2,000,000人组成贯穿三国,南端直抵维尔纽斯的人链,要求三国从苏联独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立陶宛从苏联独立,恢复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1991年1月9日,苏联做出了反应,派遣一支部队。1月13日,在苏联军队进攻广播电视大楼和维尔纽斯电视塔时,有14人身亡,超过 700人受重伤。
 
'''今天'''<big>大号文字</big>
苏联最终在1991年承认了立陶宛独立。此后,维尔纽斯试图清除苏联时代的历史痕迹,并迅速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欧洲城市。许多古老的建筑得到修复,包括历史上屡次遭到俄国当局拆毁的纪念性建筑三十字架,并在内里斯河以北发展了“新城市中心”商务区,预计将成为该市主要的行政和商务区。这一区域包括现代化的住宅区和零售区,以及市政建筑和最突出的建筑——一座129米高的欧洲塔。
维尔纽斯位于维尔尼亚河和内里斯河的汇合处。据认为维尔纽斯的名称就得名于穿过城市的维尔尼亚河。维尔纽斯距离波罗的海和立陶宛主要海港克莱佩达312公里。维尔纽斯和立陶宛其他主要城市之间以公路相连,距离考纳斯102公里,希奥利艾(Šiauliai)214公里, 潘涅维日(Panevėžys)135公里。
维尔纽斯附近是声称是欧洲地理中心的几个地点之一。
 
'''气候'''<big>大号文字</big>
维尔纽斯市的面积为402 平方公里。其中20.2%的地区被建筑物所覆盖,绿地占面积的43.9%,水面占2.1%。
维尔纽斯的夏季炎热,整天的气温都超过30℃,这时该市的夜生活相当活跃,在白天,户外酒吧和咖啡馆非常普遍。
冬季非常寒冷,气温很少在0℃以上,在一月和二月,气温低于零下25℃并不罕见。在每年寒冷的冬季,维尔纽斯的河流和附近的湖泊都会封冻,一项流行的消遣活动就是冰上钓鱼,钓鱼者在冰上凿出一个洞,然后用带饵的钩钓鱼。
 
'''人口'''<big>大号文字</big>
根据2001年维尔纽斯地区统计局的人口统计资料,维尔纽斯市拥有人口542,287人,其中包括57.8%的 立陶宛人,18.7%的波兰人,14%的俄罗斯人,4.0%的白俄罗斯人,1.3%的乌克兰人以及0.5%的犹太人。其余人属于其他国籍或拒绝回答。
 
'''建筑'''<big>大号文字</big>
维尔纽斯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巴洛克风格古城,拥有变化多样的建筑。历史上的维尔纽斯,曾经是欧洲大陆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直到现在,城里的古堡和教堂依然鳞次栉比。立陶宛宣布独立以后,冒出大量餐馆、旅馆和博物馆,维尔纽斯居民获得了世界上最好客的名声,例如活跃地参与好客俱乐部。
维尔纽斯郊区以景色优美著称。城市东北郊有优良的浴场,瓦拉库姆皮亚是别墅集中地。特拉凯湖泊群分布在城市西郊,这里湖水清澈,林木茂盛,景色宜人,是游览胜地。特拉凯过去曾是特拉凯公国的首府,至今它还保存着昔日的宫殿遗址,殿中的残存壁画还依稀可见。
为了不破坏城市的古老意蕴,维尔纽斯人在老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区,而且全部由白砖修葺,建成后的新城区拱卫着老城区,远远望去使得老城区就像在大海中的一颗明珠,让整个维尔纽斯熠熠生辉。
 
'''经济'''<big>大号文字</big>
维尔纽斯是立陶宛的主要经济中心,波罗的海国家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虽然该市人口仅拥有立陶宛的15%的人口,该市的GDP却占立陶宛的35%。2005年,根据购买力平价估算的人均GDP大约为33,100美元,超过欧盟平均水平。2004年,维尔纽斯贡献给国家460亿立陶宛里(第二大城市考纳斯仅为150亿立陶宛里),占立陶宛国库收入的37%。同时,维尔纽斯从国家得到的拨款仅有3.6亿立陶宛里,占其上缴款项的7.7%。其间巨大的落差导致市政当局与中央政府的冲突。
 
'''宗教'''<big>大号文字</big>
由于维尔纽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该市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城市,维尔纽斯曾经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绰号:“立陶宛的耶路撒冷”(Yerushalayim De Lita)。
迦来特派(Karaites),又名卡拉伊姆人(Karaim),是从克里米亚半岛移居到立陶宛的一支犹太人,在13世纪组建一支军事精锐部队。虽然其人数非常少,立陶宛独立以后,迦来特派在维尔纽斯经历了一次复兴,已经恢复了他们的犹太会堂。
伊斯兰教在14世纪从克里米亚和喀山,通过鞑靼人传入立陶宛. 一些立陶宛的鞑靼人仍然维持他们的民族身份和宗教。立陶宛大约有3,000名鞑靼穆斯林。立陶宛鞑靼人的Lukiškės清真寺曾是19世纪维尔纽斯郊区的突出景观,但已经在苏联时期被毁。
在维尔纽斯还有许多新教和其他基督徒团体,主要是路德会和浸信会。 [1]  
'''交通'''<big>大号文字</big>
维尔纽斯是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高速公路的起点,这条公路贯穿立陶宛全境,将该国的三个主要城市连接起来。维尔纽斯Panevėžys高速公路是欧洲E67公路的一条支路。内里斯河虽然可以通行船舶,但并没有开辟定期航线。维尔纽斯国际机场是立陶宛主要的国际机场,开通前往许多主要的欧洲大城市的国际航线。维尔纽斯火车站也是一个重要的枢纽。
4,257
次編輯